如果你有女兒,千萬別把她養成一個“廉價感”的女孩

(碼字不易,請勿搬運,全網維權!)

如果你有女兒,千萬別把她養成一個“廉價感”的女孩 -

心理學家馬斯洛,講過一個關於“安全感”的故事。

他觀察到,那些童年時期從未得到過足夠關愛和肯定的孩子,長大後會有一種奇怪的行為模式:

她們無法心安理得地接受別人的善意和饋贈。收到一份貴重的禮物,她們會惶恐不安;得到一句真誠的讚美,她們會懷疑對方另有所圖。

她們的潛意識裡,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聲音:“我不配。”

就像一個長期處於飢餓狀態的人,突然面對一桌盛宴,第一反應不是享受,而是恐慌和自我懷疑。

不禁想起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在多年前提出的那個警告:“父母種下的精神和情感的種子,將在我們身上生長,並開出相應的‘花朵’。”

作為“原生家庭療癒”領域的權威,福沃德深刻剖析了童年經歷如何塑造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感,並記錄到了她的著作《原生家庭》一書中。

作家張德芬讀完這本書後感慨:“一個人最大的悲劇,不是不夠好,而是總覺得自己不夠好。”

一個家庭最大的短視,就是用貧窮和打壓養出一個內心廉價的孩子。這種廉價感,比貧窮本身致命一百倍。

如果你有女兒,千萬別把她養成一個“廉價感”的女孩 -

01

廉價感的第一刀:砍斷孩子對“物質”的坦然。

書中,福沃德提到了一個詞,叫作“匱乏感內化”。

她發現很多父母,無論家庭貧富,都習慣於向孩子傳遞一種“我們很窮,你要懂事”的信號。

“這件衣服太貴了,我們買不起。”

“你看別人家的孩子,從來不亂花錢。”

“為了供你上學,爸媽已經拼盡全力了。”

這些話也許是事實,但對一個孩子來說,它們會被內化為一種根深蒂蒂固的“不配得感”。他會把所有對物質的正常慾望,都視為一種可恥的罪過。

就像電視劇《歡樂頌》裡的樊勝美

她長得漂亮,工作努力,卻始終無法擺脫一種深入骨髓的“撈女”氣質。她拚命地想擠進上流社會,卻總是在關鍵時刻,暴露出對物質近乎貪婪的渴求。

這種渴求,恰恰源於那個重男輕女、資源極度匱乏的原生家庭。童年時從未被滿足過的物質欲,成了她成年後永遠無法填補的心理空洞。

如果你有女兒,千萬別把她養成一個“廉價感”的女孩 -

不管一個女孩成年後看起來多麼光鮮亮麗,一旦她對金錢和物質抱着一種匱乏和緊張的心態,她的姿態就註定不會好看。

而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心理學家許皓宜在她的研究中解釋:一個孩子對金錢的看法,就是他對自己價值的看法。

她認為,如果你讓孩子覺得,花在你身上的每一分錢都是一種“負擔”,那麼他就會覺得自己這個人,就是一個“負擔”。

為了不成為家裡的負擔,他不敢提要求,不敢要禮物,甚至不敢吃貴一點的飯菜。

終有一天,這種“我不配”的信念,會從物質層面,蔓延到他人生的每一個角落:一份更好的工作,一個更優秀的伴侶,一種更舒展的生活方式。他統統會下意識地覺得:“那不是我該擁有的。”

如果你有女兒,千萬別把她養成一個“廉價感”的女孩 -

02

廉價感的第二刀:摧毀孩子對“讚美”的坦然。

中國式家庭里,有一種最常見方式,叫“打壓式教育”。

父母們信奉“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孩子考了99分,他們問“為什麼丟了那1分?”;得了第二名,他們問孩子“為什麼不是第一?”

這種教育方式,還被美其名曰“挫折教育”。

《原生家庭》中也講:“持續的批評,會在孩子心中種下‘有毒的信念’,讓他們覺得自己無論怎麼努力,都是有缺陷的、不夠好的。”

一個人自信的根基來源於童年時期,父母那些毫無理由的、近乎偏執的“肯定”。

如果你有女兒,千萬別把她養成一個“廉價感”的女孩 -

作家蔣方舟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她年少成名,被譽為“天才少女”。但在一次訪談中她坦言,自己長期處於一種“討好型人格”中,極度不自信。

她講了一個細節:小時候,媽媽從來沒有誇過她。有一次親戚來家裡做客,她表現得很好,親戚當著媽媽的面誇她。媽媽立刻說:“她不是這樣的人,你們都被她騙了。”

這句輕描淡寫的話,刺穿了她所有的自我認同。

回歸到我們的生活中,這種“讚美剝奪”其實無處不在。

如果你有女兒,千萬別把她養成一個“廉價感”的女孩 -

孩子興高采烈地拿回一張獎狀,你輕描淡寫地說“別驕傲”;

孩子為你做了一件小事,你理所當然,從未說過“謝謝你,你真棒”;

他只是想獲得你一個肯定的眼神,你卻永遠用挑剔和比較的眼光,看着他。

福沃德在書中說:“沒有在童年得到足夠情感滋養的人,長大後會窮其一生,向外部世界乞討那份缺失的認可。”

生而為人,誰都渴望被看見、被肯定。

一旦你斬斷了孩子從內部獲得價值感的通道,他就會變成一個“外部評價”的侍從。

他在工作中拚命表現,只為獲得領導一句廉價的肯定;在愛情中卑微到塵埃里,只為換取伴侶片刻的垂青。

最終,活成一個沒有靈魂、永遠在尋求他人認可的“空心人”。

如果你有女兒,千萬別把她養成一個“廉價感”的女孩 -

03

一個人最高級的富養,是養出“配得感”。

什麼是真正的“配得感”?

心理治療師阿德勒給過一個定義:“一個擁有‘共同體感覺’的人,僅僅是‘存在’於那裡,就能感覺到自己的價值。”

最高級的富養,是在他心裡種下一顆叫作“我值得”的種子。

你僅僅因為是“你”,就值得被愛。

這個道理,其實就是給予孩子兩樣東西:無條件的愛,和無保留的讚美。

演員黃磊在教育女兒多多時,就從不吝嗇自己的肯定。他說:“我從沒有‘你必須比別人家孩子強’的想法。我女兒要是成天跟我喊‘我不要’,那我就只會‘好,不要就不要’。她的自主意識,比什麼都重要。”

這份被充分尊重和看見,養成了多多那種不卑不亢、舒展大氣的氣質。

一個人走向真正內心富足的開端,就是有勇氣對自己說:我很好,我值得擁有最好的一切。

如果你有女兒,千萬別把她養成一個“廉價感”的女孩 -

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的結尾寫道:“你,而且只有你,才能改寫你的人生劇本。”

作為父母,我們能給予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從一開始,就為他寫下那個最高貴的劇本。

告訴他:別怕,你值得。去爭取你想要的,去享受你得到的。

從今天起,別再對孩子哭窮,別再吝嗇讚美。用你的愛和肯定,養出他一身的“貴氣”。這份貴氣,將是他瀟洒人生的底氣。

喜歡文章請點個贊、收藏或者轉發,歡迎在評論中發表觀點,多謝支持!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