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人均年吃90公斤,中國才1公斤!罐頭為啥在中國“吃不開”?

在全球吃飯這件事上,罐頭算是個挺有意思的存在,鐵皮一包,不像新鮮蔬果那麼招人喜歡,可偏偏在歐美,人均一年能吃出幾十公斤的罐頭,做菜、露營、應急都離不開。

但中國這邊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儘管我們是世界上最大的罐頭生產國之一,出口也不少,可自己人反而很少主動買罐頭吃。

而這個罐頭在中國“吃不開”的現象,並不只是口味的問題,而是和歷史習慣、文化理念,還有消費認知都有關係。

罐頭在歐美是如何受歡迎的

歐美人和罐頭結上緣,得從過去那段不太輕鬆的歷史說起。

在美國,早在19世紀西部大開發時期,大批移民開著馬車進山拓荒,那時候條件艱苦,連穩定的食物來源都難找,餓死的情況也不少。

而罐頭這種密封保存時間長、隨時能吃的食物,就成了他們的“救命糧”。

到了二戰時期,更是罐頭的高光時刻,前線戰士吃不上熱飯,軍方就大量提供午餐肉和水果罐頭,保證士兵在戰場上能有體力。

這些罐頭甚至成了美軍後勤的一部分,戰後,這種吃法就跟著士兵回到了民間,慢慢成了家庭廚房的標配。

歐洲也差不多,尤其是意大利、德國這些國家。很多家庭主婦做飯時,常年在用番茄罐頭、豆類罐頭,圖的就是省事。

做一頓飯,開個罐頭,炒一炒就能上桌,不用洗菜切菜,味道也不差。

再加上這些國家普遍節奏快,上班族時間緊,罐頭對於他們來說,不僅是食物,更是一種生活方式。

就拿美國來說,很多人周末喜歡開著房車去露營,冰箱帶不了太多東西,罐頭就成了首選。擰開一罐金槍魚,再來點麵包,簡簡單單就是一頓飯。

甚至有些家庭常年囤著各種罐頭,用來應對突發狀況,比如斷電、暴風雪、地震等。久而久之罐頭在他們眼裡,是一種“安全感”。

這種習慣一代代傳下來,罐頭就成了他們生活裡的一部分,不是說他們多愛吃罐頭,而是他們早就習慣了這種“方便又省心”的方式。

中國人對罐頭的態度

再把視線轉回中國,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

中國人對吃這件事,講究的不是省事,而是新鮮。早上菜市場、晚上現炒,這種“現做現吃”的節奏已經成了多數家庭的習慣。

很多人寧願花時間洗菜擇菜,也不願意吃一口“陳年老罐頭”,在中國人的廚房裡,罐頭從來不是主角,最多是個備胎。

這種“鮮”文化,其實從古代就有,中國人常說“民以食為天,食以鮮為先”,意思就是說,吃的東西要新鮮才好。

不管是南方的清蒸魚,還是北方的燉牛肉,食材的新鮮程度往往直接決定了一道菜的成敗。罐頭雖然方便,但在很多人眼裡,它就是“放久了的東西”,哪怕口味沒問題,也總覺得“沒營養”。

再說成分錶,雖然現在的罐頭生產早已嚴格按照國家標準,防腐劑、添加劑都有規矩可循,但消費者看到密密麻麻的成分錶,心裡還是不踏實。

尤其是父母,只要看到“甜味劑”或“抗氧化劑”幾個字,通常就直接放回貨架了。

現在各大超市主打“零添加”“兒童可食”的產品越賣越多,也從側面反映了大家對食品安全的敏感。

還有一點不能忽視,那就是罐頭在中國的“歷史印象”。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罐頭一度是稀罕貨,那時候物資緊張,水果不容易買到,一罐黃桃、午餐肉是走親訪友的硬通貨。

小孩生病了,大人還會特意買一罐糖水罐頭回來補補身子,那時候的罐頭是奢侈品,是“見面禮”,也是“心意”。

但現在不一樣了,超市里水果堆得跟山似的,外賣一小時送到家,冷藏保鮮技術也不差,罐頭的“稀缺感”沒了,它的地位也就自然往下掉了。

以前是“想吃吃不到”,現在是“能吃不想吃”,很多人家裡還放著幾罐過年收到的罐頭,放了一年都沒動,這就說明它在餐桌上的“存在感”實在太低。

罐頭在中國越來越被邊緣化

除了飲食習慣,中國消費者對罐頭的“角色認知”也有問題。

在中國,罐頭常被貼上“應急食品”的標籤,一般是在特殊情況下才被提及,比如救援物資裡就有罐頭,並和方便麵、礦泉水成了“災難三件套”。

這種形像被反復強化之後,大家潛意識裡就會覺得,罐頭不是用來享受的,是用來“扛事兒”的。更現實一點講,罐頭在中國的主要市場不是家庭,而是餐飲行業。

很多快餐連鎖、預製菜工廠都在用罐頭原料,比如番茄碎、蘑菇片、調味肉,這些都能保證標準化和出餐效率。

但消費者在外面吃得開心,卻從沒想過在家也能用這些東西做菜,而在國外,像日本、韓國這類國家早就把罐頭融入了日常飲食。

比如日本人早餐會吃納豆罐頭、咖哩罐頭,韓國人吃飯配泡菜罐頭。這些產品不僅種類多,還會根據不同人群設計,比如兒童款、低鹽款、健身款。

而國內市場上的罐頭種類卻相對單一,缺乏與消費者日常生活的連接點。

罐頭還沒找到屬於中國的打開方式

從歷史到現實,從廚房到貨架,罐頭在中國的處境其實很尷尬。

一方面,它是全球市場上的“實力派”,出口量大,品質穩定;另一方面,它在國內卻成了“邊角料”,被貼上“應急”“禮品”的標籤,難以進入主流消費視野。

但換個角度看,這也說明罐頭在中國還有潛力,關鍵是得有人重新定義它的角色。

比如開發適合中式口味的即食菜餚罐頭,或者推出適合一人食的“快手料理”,再比如結合當下年輕人追求健康、低糖、低鹽的趨勢,推出更貼近生活的新品。

只有當罐頭真正融入日常,成為廚房裡能隨手拿、放心吃的東西,它才會真正“吃得開”。現在的問題不是罐頭不夠好,而是它還沒找到那個能打動中國胃的“入口”。

不是所有廚房都缺罐頭,而是大多數人還沒意識到,這個鐵盒子裡,其實也能裝下我們熟悉的“煙火氣”。

等哪天大家打開櫥櫃,發現自己也會主動囤點中式紅燒罐頭、川味豆腐罐頭、不加防腐劑的果蔬罐頭,那時候,罐頭才算真正從“應急食品”變成了“家常標配”。

要讓罐頭走下禮盒、走出倉庫、走上餐桌,靠的不只是價格和包裝,更是讓它貼近我們真實生活的能力。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