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日本的熊災,真的是越來越誇張。從北海道、秋田,一直到京都、東京,新聞里幾乎每天都有熊闖入民宅、襲擊行人的畫面。
截至目前,日本全國因為熊襲受傷的,已經超過兩百人,死亡十多例。有些熊甚至大白天闖進學校、便利店,完全不怕人。在秋田縣,當地政府出動了自衛隊,去幫忙“防熊”。
那為什麼今年熊會突然這麼多?日本專家解釋,說是因為氣候變化、糧食短缺、山林果實減少,熊找不到食物,就跑到人類住的地方。確實,這些是自然因素。
但社會因素也不能忽視,比如地方財政緊張,山林管理混亂,獵人數量又減少。簡單說,就是人類活動太密集,生態管理太薄弱。
然而,日本的輿論總有個神奇的習慣。出了問題,總喜歡往中國身上靠。這一次,也不例外。
最近,日本多家媒體同時發出報道,說日本市面上大量防熊噴霧是“中國製造”,結果“射程太短、威力太小”,對熊根本沒用。他們把熊災嚴重的部分原因,歸咎於“中國劣質產品”。
還有日本專家說,這些噴霧沒有通過“美國環保署”的安全認證,所以效果不佳,還會“刺激熊的攻擊性”。一時間,日本網上掀起一股“防熊不力怪中國”的風潮。
但問題來了,既然日本人覺得中國噴霧不好,為什麼還要進口?日本企業採購的時候,不做檢測嗎?自己國家的產品,怎麼沒人買?
要知道,日本在全球防熊設備市場上,並沒有什麼核心技術。很多所謂“日本品牌”,其實都是中國代工廠生產的。他們拿着中國的製造,貼上日本標籤,賣給本國消費者。現在出了問題,就反咬一口,這套路很熟悉吧?而且不管哪國產的,把防熊不力,歸咎為噴霧不行,本身就是在推卸“管理失靈”的責任。
對比一下,我們中國在處理野生動物衝突上的方式,就很值得參考。前陣子,國內不少地方也被野豬搞得頭疼。農田被毀,莊稼遭殃。結果中國農民採用了“反野豬雷達+無人機”組合。用雷達發現野豬動靜,再派無人機去驅趕,效果非常好。
短短几個月,就在不少省份推廣開來。這不僅說明中國人靈活應變,也說明技術手段可以真正解決問題。關鍵是你願不願意用。
而且全世界70%以上的無人機,都是中國製造的。從消費級到工業級,中國企業幾乎壟斷了整個市場。所以日本要是認真想防熊,完全可以引進中國的無人機系統,監測山林、驅趕野生動物,比噴霧有效多了。
但問題在於,日本社會對“中國製造”有根深蒂固的偏見。他們總覺得中國的東西“廉價”“不可靠”。雖然現實是,他們生活中離不開中國製造。但是讓日本輿論,去正視中國製造,感覺比防熊災還難。
這背後,其實反映出日本社會的一個心理,經濟長期停滯,內部矛盾加深,但他們總要找個“外部理由”。有時候是中國,有時候是韓國,有時候乾脆怪“外來因素”。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個自我麻醉的輿論循環。
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件事也讓我們看到一個趨勢,當一個社會在經濟上、治理上出現問題時,輿論最容易尋找“替罪羊”,尤其是對外的替罪羊。這不僅是日本的毛病,美國、歐洲都有過。但中國製造的崛起,是客觀事實。無論別人怎麼說,它都在不斷進入全球供應鏈的核心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