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晚年不止一次地複盤,認為自己在新中國成立後犯下的“最大歷史錯誤”,就是沒有在1949年到1950年初,集中第二、第三野戰軍的全部主力,一舉解放台灣。
很多人將解放台灣計劃的擱淺,簡單歸結於1950年6月25日爆發的朝鮮戰爭,以及兩天后杜魯門派第七艦隊駛入台灣海峽。
![]()
這固然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但在這之前,一場無聲的崩潰早已在海峽對岸發生。
台灣地下組織的覆滅
1949年,解放軍百萬雄師過大江,席捲大陸。
蔣介石敗退台灣,驚魂未定。
當時,無論是毛澤東、粟裕,還是隔岸觀火的美國人,都對解放台灣抱有極大的樂觀。
![]()
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公開表示,台灣不在美國的西太平洋“安全防線”之內,情報部門更是斷言台灣是“一艘必沉的破船”。
解放軍內部更是士氣高昂,粟裕最初計劃動用第三野戰軍的8個軍,就足以完成任務。
支撐這份樂觀的,除了軍事上的絕對優勢,還有一個巨大的底牌——潛伏在敵人心臟的“內應”。
![]()
這張底牌的王牌,就是時任國民黨“國防部參謀次長”的吳石中將。
吳石的地位有多高?
他是國民黨軍隊中,極少數能接觸到全盤最高軍事機密的人。
赴台之前,在南京,他以“船運緊張”為由,硬是把298箱國民黨最核心的軍事檔案,包括長江防線部署圖、空軍基地坐標等,留給了前來接收的解放軍。
![]()
這已經是一份天大的功勞。
1949年8月,吳石奉命赴台,這為解放軍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情報窗口。
華東局迅速派遣女黨員朱楓潛入台灣,與吳石建立聯繫。
在短短幾個月裡,吳石通過朱楓,先後6次將大量絕密情報送回大陸。
這些情報的價值無法估量,其中包括詳細到令人髮指的《台灣戰區戰略防禦圖》、舟山和金門守軍的兵力火力配置、台灣適合登陸點的地理分析、海軍艦隊的部署位置、空軍的機型和數量……
![]()
毛澤東看到這些用微縮膠卷送來的情報後,激動不已,賦詩稱讚,並特別囑咐:“一定要給他們記上一功。”
有了這份“透明地圖”,解放軍攻台,幾乎等同於拿著標準答案去考試。
原計劃中“中心開花”的戰術,即解放軍登陸後,島內力量迅速策應起義,成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
然而,就在一切準備就緒,攻台箭在弦上之時,多米諾骨牌的第一張,倒了。
这张牌,是时任中共台湾省工委书记的蔡孝乾。
1950年1月,蔡孝乾被捕。
与吴石、朱枫等人的坚贞不屈形成鲜明对比,蔡孝乾很快就选择了叛变。
他幾乎供出了自己在台灣知道的所有地下黨員名單。
![]()
對於國民黨特務頭子谷正文來說,這無異於天上掉下了一張完整的藏寶圖。
在翻查蔡孝乾的随身物品时,特务们在他的技术本上,发现了三个不起眼的字:“吴次长”。
在當時的台灣,被稱為“次長”的吳姓高官,只有吳石一人。
一場精心策劃的抓捕開始了。
特務們沒有直接動吳石,而是先闖入他家,用欺詐手段從他毫不知情的夫人王碧奎口中,套出了最近與吳石來往密切的一位“朱小姐”的名字——朱楓。
![]()
此時的朱楓,已經完成了任務,抵達舟山,即將返回大陸。
但蔡孝乾的叛变引发了连锁反应,国民党特务头子毛人凤命令心腹沈之岳,立即封锁了所有通往大陆的海上和空中通道。
朱楓的返鄉之路被徹底切斷,最終在一家醫院被捕。
![]()
随着蔡孝乾的彻底招供和朱枫的落网,台湾的地下党组织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
據統計,超過1800名地下黨員和相關人士被捕。
這張精心編織了數年、即將發揮關鍵作用的情報網絡,幾乎在一夜之間被連根拔起。
1950年3月1日,吳石在台北家中被捕。
被捕時,他仍在從容地燒毀最後的情報。
![]()
面對酷刑,他堅貞不屈,右眼被打到失明也未吐露半個字。
吳石的犧牲,對解放軍的攻台計劃意味著什麼?
粟裕後來的報告一針見血:島內敵人高度集中,對內部監控極為嚴密,我策反工作“不易活動與聯繫”。
![]()
他判斷,島內力量只有在我軍登陸成功並站穩腳跟後才能發揮作用。
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我們失去了“內應”,攻台將不再有“中心開花”的可能,只能變成一場硬碰硬的、慘烈的搶灘登陸戰。
解放軍失去了最重要的那雙“眼睛”。
![]()
歷史的最後關門聲
失去“眼睛”的後果立竿見影。
就在吳石等人被捕、情報網被摧毀後,蔣介石做出了一個至關重要的決定:將駐守在舟山群島的12萬大軍,秘密撤回台灣。
![]()
這是一次規模龐大的軍事調動,在正常情況下,解放軍的情報系統不可能毫無察覺。
然而,這一次,解放軍真的成了“睜眼瞎”。
由於吳石情報網的覆滅,大陸方面對國民黨軍隊的動向幾乎一無所知。
這12萬生力軍,在沒有任何阻礙的情況下,如同幽靈般從舟山“漂移”到了台灣本島。
台灣的守軍力量瞬間從20萬激增到超過30萬,防禦體系的厚度大大增強。
![]()
這12萬人的成功撤退,比後來第七艦隊的介入,更早地、也更實質性地改變了海峽兩岸的軍事力量平衡。
攻台的難度,已經從“困難模式”一躍進入了“地獄模式”。
在此之前,1949年的金門戰役失利,已經讓毛澤東和粟裕意識到了跨海作戰的巨大難度。
![]()
9000多名解放軍將士血灑灘頭,讓全軍上下從渡江戰役後的樂觀情緒中冷靜下來。
為此,毛澤東調整了計劃,將原定的8個軍攻台,大幅增加到16個軍,總兵力高達65萬,由粟裕統一指揮。
這其中就包括了戰鬥力極強的第四野戰軍的4個軍。
![]()
這恰恰印證了毛澤東後來的悔意。
假如在1949年解放戰爭主力尚在東南沿海時,就將二野和三野集中起來,不分兵去解放大西南,而是以雷霆萬鈞之勢直撲台灣,歷史或許會是另一番模樣。
但當時,追殲胡宗南殘部、解放廣袤的西南地區,在戰略全局上同樣重要。
![]()
歷史沒有給當時的決策者留下一個可以從容選擇的完美劇本。
當解放軍終於集結起16個軍的龐大兵力,準備用絕對優勢彌補跨海作戰的短板時,他們最依賴的情報優勢卻消失了。
更糟糕的是,敵人還憑空多出了12万精銳。
![]()
1950年6月10日下午4點30分,台北馬場町刑場,槍聲響起。
57歲的吳石將軍與朱楓、陳寶倉、聶曦等人一同就義。
僅僅15天后,朝鮮戰爭爆發。
又過了2天,美國第七艦隊的戰艦駛入台灣海峽,為搖搖欲墜的蔣介石政權築起了一道物理上的“防火牆”。
![]()
原計劃用於攻台的解放軍第九兵團等精銳部隊,緊急換上冬裝,跨過鴨綠江,投入到另一場更為殘酷的戰爭中。
解放台灣的戰役計劃,被徹底畫上了休止符。
毛澤東的遺憾,並非一句簡單的感慨。
![]()
它背后,是一连串环环相扣的事件:金门失利暴露了战术短板,兵力分散错过了最佳时机,蔡孝乾叛变摧毁了情报命脉,吴石牺牲导致了战略被动,舟山撤兵加固了敌人防线,最后,朝鲜战争的爆发,给这扇正在关闭的历史机遇之门,加上了一把沉重的铁锁。
今天,在北京西山國家森林公園的無名英雄紀念廣場上,吳石、朱楓等846位烈士的名字被鐫刻在石壁上。
![]()
他們的犧牲,與那段錯失的歷史機遇一起,構成了我們民族記憶中一段沉重而復雜的篇章。
參考資料:王在希:毛主席運籌帷幄情系台灣——紀念毛主席誕辰125週年環球網2018-12/27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