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英國參戰的巨大影響。
2025年11月7日,英國《衛報》援引軍方消息人士披露,英國政府正認真評估向烏克蘭派遣軍事力量的可行性,方案涵蓋直接參與作戰行動或加入國際聯盟框架下的維和特派團。
![]()
(2022年4月9日,時任英國首相約翰遜率先秘密訪問基輔,第一個站在烏克蘭背後。)
這意味著英國對烏政策可能從武器援助、軍事培訓等間接支持,升級為全方位軍事介入——動用皇家空軍戰鬥機、轟炸機及陸軍地面部隊,與烏軍協同行動。
英國國防部副部長隨後回應稱,英國的核心任務是“為北約盟友提供全方位支持,強化聯盟東翼安全防線”,這一表態被解讀為試圖將行動與北約集體安全綁定,降低單獨介入的國際爭議。
與此同時,英國近期對烏支持已呈現持續升級態勢。
彭博社此前報導,英國政府已向基輔追加交付一批“風暴陰影”遠程巡航導彈,明確表示此次補給是為“確保烏克蘭在冬季來臨前儲備充足的武器裝備”。
該導彈具備精準打擊縱深目標的能力,此前已多次用於攻擊俄軍後方彈藥庫、指揮中心等關鍵設施,成為烏軍遠程打擊的核心武器。
![]()
一石激起千層浪!
大英帝國不做大哥已經80年。
而且倫敦與莫斯科直線距離超2500公里,隔著英吉利海峽、法國、德國、波蘭、白俄羅斯四國,本土安全不受直接威脅。
為何要如此激進地沖向前線?
且看下文分析。
一,英國不是虛張聲勢,而是真的已經做好戰爭準備。
英國不是喊政治口號,而是已經在全方位備戰。
1,軍事準備:
2025年10月,國防大臣約翰·希利宣布投入超1億英鎊為部署軍隊做準備,並推出“新時代防禦計劃”,目標是將國防開支狂飆至GDP的5%。這不僅遠超北約2%的標準,更達到了一個臨戰狀態的水平。
2,已經形成政治共識:
首相斯塔默从2025年2月起便不断释放强硬信号,从宣称“这是我们挺身而出的时刻”,到公开支持英军驻乌,其内阁内部并未出现显著反对声音,展现了罕见的跨党派一致性。
![]()
3,行動逐步升級:
軍備支援上,英國早已突破了最初的反坦克導彈、裝甲車,持續提供“風暴陰影”巡航導彈等遠程精確打擊武器,直接賦能烏軍攻擊俄軍縱深要害。特種部隊進入待命狀態、全面戰備審查啟動,這些動作都指向一個結論:英國在軍事和後勤上,正在為自己“單獨行動”創造現實可能性。
二,英國的動機
- 價值觀驅動下的外交立場
斯塔默將其定義為“為我們珍視的價值觀和自由而戰”。
這面旗幟旨在佔據道德製高點,凝聚國內民意,並將自身塑造為國際秩序和規則(基於西方視角)的堅定維護者。在這一價值觀引導下,英國成為《布達佩斯備忘錄》在衝突初期唯一的積極執行者。前首相約翰遜不僅是首位堅定支持烏克蘭並鼓勵其持續抵抗的國際領導人,也是第一位親赴基輔表達支持的西方國家領袖。
2,對自身實力的認知與定位與東大網友普遍認為的“大英帝國”已經衰落不同,英國國內仍自視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強國。英國率先堅定支持烏克蘭,不僅強化了其在英聯邦中的領導地位,也彰顯其持續的國際影響力。
![]()
(英聯邦國家)
事實上,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亞在內的多個英聯邦成員國,幾乎參與了英國在一戰以來參加歷次重大軍事行動,顯示出英國依然具備號召與動員盟友的能力。
3,一以慣之的對俄壓制傳統。
自沙俄崛起以來,英國長期對俄羅斯採取壓制性政策。
歷史上,英國參與的所有對俄戰爭均以勝利告終,這一歷史慣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當代英國對俄的戰略思維與行動選擇。
4,“延伸防禦”的安全邏輯英國官方強調,支持烏克蘭是為了防止“侵略行為得逞”,否則未來將面臨更大安全代價。
儘管俄羅斯的導彈無法直接打擊倫敦,但一個“以武力改變邊界”的俄羅斯,被視為對歐洲整體安全秩序的根本性挑戰,英國無法置身事外。
國防部副部長將此次行動與“強化北約東翼安全”相掛鉤,正是運用這一安全邏輯,為乾預行為構建合法依據。
5,構建“志願者聯盟”:英國版“朋友圈”戰略英國積極推動組建由26國參與的“志願聯盟”,展現出其戰略遠見。
該舉措一方面能夠分攤軍事投入與政治風險,減輕英國的單邊壓力;
另一方面,實則是以北約為藍本,構建一個更加靈活、更受英國主導的新聯盟體系。這也是英國脫歐後,在安全領域推動“去歐盟化”、打造自身影響力核心圈的關鍵步驟。
![]()
第一,英國介入烏克蘭戰局能夠獲得巨大的戰略利益,且面臨的風險極為有限。
英國與俄羅斯地理距離遙遠,中間相隔眾多歐洲國家,這意味著無論烏克蘭戰場如何激烈,俄羅斯若想對英國本土實施直接軍事報復,都將面臨極高的難度與巨大的成本。
這種獨特的地緣安全優勢,使英國處於一種可以“隔岸觀火”,甚至“隔岸拱火”的有利位置,而這是與俄接壤的波蘭、波羅的海國家等所無法企及的戰略奢侈。
第二,英國的參戰很可能成為壓垮俄羅斯的最後一根稻草。
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以及英聯邦的核心國家,英國具備強大的軍事與政治實力。
一旦英國正式介入,澳大利亞、加拿大等英聯邦成員國有很大可能性隨之響應。
即便美國主導的北約不直接下場,僅英國及其盟國的聯合行動,也足以極大改變力量對比,很可能成為“壓垮俄羅斯”的最後一根稻草。
第三,英國參戰也存在引發核衝突的風險。
若英國介入導致俄羅斯面臨無可挽回的常規戰敗,俄方手中僅剩的最後底牌可能就是核武器。
考慮到俄羅斯在國家安全面臨極端威脅時的決策機制與文化,不能排除其在陷入絕境時動用戰術核武器的可能性,這將使衝突升級至難以控制的核層面。
![]()
結論:
留給俄羅斯的時間不多了。
俄羅斯若無法在短期內取得具有標誌性的重大勝利,嚇阻英法等國那些野心勃勃的政客。
願意直接介入衝突的國家可能會進一步增多。
對於法國總統馬克龍、英國首相斯塔默等歐洲領導人而言,若能通過參戰擊敗日漸疲弱的俄羅斯而留名歷史,無疑是具有吸引力的選擇。
儘管當前各國民意對參與戰爭持謹慎態度,構成了主要的製約因素,但隨著戰局演變以及輿論環境的持續引導,英法等國未來參戰的可能性正在越來越大——
哪一個政客抵擋得住,擊敗俄羅斯帝國,從而在歷史上寫下重重一筆的誘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