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羅目鎮小探索數學核心素養的落地路徑

為深化新課標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改革,探索數學核心素養的落地路徑,10月28日,峨眉山市羅目鎮小學數學教研組開展了以“聚焦核心概念 深耕課堂實踐”為主題的教研活動。

峨眉山羅目鎮小探索數學核心素養的落地路徑 - 天天要聞

課堂展示環節,林曉容老師帶來《除法各部分的名稱》——在生活情境中建構概念。林曉容老師以“分竹筍”的生活情境導入(課件呈現15個竹筍,平均放到三個盤子里,每個盤子里放幾個?),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擺小棒、畫圈圈等操作活動,直觀感知“平均分”的過程。在學生明確“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5”的基礎上,自然引出除法算式“15÷3=5”,並藉助“分竹筍”的具體情境,逐一講解“被除數(要分的總數15)、除數(分成的份數3)、商(每份的個數是5)”的名稱及含義。

課堂中,林曉容老師注重語言的兒童化表達(如“誰是被分的‘主角’?”“除數就像‘小管家’,規定每份幾個”),通過“說一說算式里的數字在故事裡是誰”“換一道題考考同桌”等互動環節,幫助學生在具體→抽象→應用的思維鏈條中理解概念,落實了“概念教學需聯繫生活經驗”的低段教學要求。

峨眉山羅目鎮小探索數學核心素養的落地路徑 - 天天要聞

楊方勇老師帶來《數與形》——在數形互譯中發展思維。楊方勇老師以“從1開始的連續奇數相加,和有什麼規律?”為核心問題,開啟了一場“數”與“形”的深度對話。課堂伊始,楊老師通過“1=?1+3=?1+3+5=?”等簡單算式,引導學生先計算得數,再嘗試用正方形小方塊(或畫圖)表示這些算式的含義(如1是1個小正方形,1+3是邊長為2的正方形,1+3+5是邊長為3的正方形)。隨着算式延伸到“1+3+5+7”,學生通過觀察圖形發現:“有幾個加數,拼成的就是幾×幾的大正方形”“和其實就是‘邊長的平方’”。

楊方勇老師巧妙設計“由形想數”(給出一個邊長為5的正方形,對應的算式是什麼?)和“由數探形”(1+3+5+7+9+11的和是多少?用圖形怎麼表示?)的雙向互動環節,引導學生從“直觀感知”走向“規律提煉”,最終得出“從1開始的連續n個奇數相加,和等於n²”的結論。課堂中,楊老師注重思維的開放性(鼓勵學生用不同方式表示數與形的關係),並通過“數缺形時少直觀,形少數時難入微”的總結,滲透了“數形結合”這一重要數學思想,為高年級解決複雜問題(如分數應用題、函數圖像等)奠定了思維基礎。

公開課結束後,數學教研組圍繞“概念教學如何走向深度?”“數形結合如何服務思維發展?”兩大主題展開研討。通過執教教師反思和教師點評與建議,教研組總結指出兩節課均體現了“以生為本”的理念——林老師的課聚焦“概念理解”的基礎性目標,通過生活化、活動化設計讓低段學生“看得見、摸得着”數學;楊老師的課指向“思維發展”的高階目標,通過數形互譯培養學生的推理意識與模型思想。建議全體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既要關注“知識技能”的落實,更要挖掘“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點,讓課堂真正成為核心素養的生長地。

學校相關負責人表示,本次活動通過“課例展示+深度研討”的形式,為一線教師提供了“概念教學”與“思想方法滲透”的實踐範例。數學組將以此次活動為契機,繼續深化“學為中心”的課堂研究,聚焦核心素養,深耕教學實踐,助力學生數學思維的可持續發展。(文/圖:峨眉山市羅目鎮小學)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