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中的紅色基因》講座在中國電影博物館開講

為進一步弘揚紅色文化、傳承革命精神,增強公眾對紅色電影與音樂的理解力與感受力,激發愛國主義情懷與文化認同感,11月21日,中國電影博物館邀請中國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康嘯舉辦題為《音樂中的紅色基因》專題講座,帶領觀眾在經典旋律中穿越光影時空,聆聽革命歷史的鏗鏘迴響。來自中國音樂學院、北京電影學院、首都師範大學、北京工商大學等在京高校的120餘名學生以及影迷朋友參與講座。

《音樂中的紅色基因》講座在中國電影博物館開講 -

“紅色,代表着力量、光明與生命。”講座中,康嘯教授從“紅色”一詞的文化意涵切入,結合花山岩畫、鐘磬禮樂、紅色建築、紅歌紅旗等多種藝術符號,生動闡釋了“紅”在中華文化與革命文化中的象徵意義。他梳理了《畢業歌》《義勇軍進行曲》《馬賽曲》《江上松香》《游擊隊歌》《在太行山上》《黃河大合唱》《解放軍進行曲》《歌唱祖國》《紅旗頌》等經典抗戰電影音樂的精神內核,集中展示抗戰電影音樂如何在民族危亡之際凝聚人心、激發鬥志,以電影中的“大思政課”引導觀眾從熟悉的紅色歌曲中汲取精神力量。

《音樂中的紅色基因》講座在中國電影博物館開講 -

同學們紛紛表示,通過康教授的講述,感受到每一個音符里都藏着革命者的熱血與堅守,每一段旋律都承載着民族的苦難與希望。作為新時代青年,不僅是紅色藝術的欣賞者,更要成為傳承者與創新者。未來,中國電影博物館將繼續深耕紅色電影文化資源,策劃推出更多集藝術性、思想性、教育性於一體的專題活動,讓紅色文化不僅能“傳下去”,更能在新時代“活起來”。

《音樂中的紅色基因》講座在中國電影博物館開講 -

視頻:樊同同

攝影:王遠征

編輯:張紫怡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