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近日,2024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正式公布,我校13項成果(人)獲獎,整體成績穩步提升,獲獎總數和一等獎獲獎數量均較往年實現重大突破,其中,以第一完成單位獲獎6項,包括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青年科技創新獎1項、科技合作獎1項,另有7項科技成果作為參加單位獲獎。
前沿引領方面,物理學院朱詩亮教授團隊的“基於冷原子的量子調控研究”項目,獲自然科學一等獎。青年人才方面,徐小志教授獲青年科技創新獎,實現我校自該獎項設立(2022年)以來的首次突破。國際合作方面,我校特聘教授伯納德·l·費林加院士獲科技合作獎。作為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費林加院士自2018年受聘為華師特聘教授以來,積極為廣東省大中小學師生開設講座,並為廣東省科技發展建言獻策,於2022年依託我校榮獲“中國政府友誼獎”。此外,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羅智超教授團隊、地理科學學院李衛紅教授團隊、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微電子學院)趙靈智研究員團隊等,也分別在科研創新、科技應用等領域斬獲喜人成果。這些獎項的獲得,充分彰顯我校在多個科研領域的深厚積累與強勁發展勢頭。
廣東省科學技術獎是全省科技領域的最高榮譽,代表廣東科技創新的頂尖水平。據悉,2024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共頒獎227項(人),其中,特等獎2項、一等獎50項、二等獎123項,突出貢獻獎2人、科技合作獎5人、青年科技創新獎24人、科技成果推廣獎21項。
深耕科研 厚積薄發
華師人執探索之毫
在科技創新的畫卷上
揮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獲獎的優秀項目
華師獲獎名單公布
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項目名稱:基於冷原子的量子調控研究
項目成員:朱詩亮、顏輝、王雲飛、杜炎雄、張丹偉、廖開宇、李建鋒、張善超、塗海濤
項目簡介:該項目成功製備了窄線寬單光子源,發展了二維磁光阱、暗線磁光阱、精確態製備並協同優化,將量子存儲系統的光-原子耦合強度提升兩個量級,最終實現單光子偏振編碼存儲效率優於85%,首次突破了通用型量子存儲的量子不可克隆極限。成果以封面論文發表於nature photonics等國際高水平期刊。
青年科技創新獎
獲獎人:徐小志
人物簡介:徐小志長期致力於低維材料與表面物理研究,已發表(共同)通訊或第一作者論文30篇,包括nature正刊2篇、nature子刊6篇,獲授權發明專利25項。曾獲評2019中國十大新銳科技人物、廣東省青年五四獎章。其核心技術成果獲評2024年日內瓦國際發明特別展金獎、2024年中國發明協會發明創業獎創新獎一等獎、2020年中國重大技術進展、2020年度中國半導體十大研究進展。
科技合作獎
獲獎人:伯納德·l·費林加
人物簡介:作為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費林加院士自2018年受聘為華南師範大學特聘教授以來,多次到訪廣州,積極為我省大中小學師生開設講座,激發了青年學子的科學熱情。他充分發揮其國際影響力,大力推動歐洲尤其是荷蘭與廣東省的科技合作,服務我省基礎教育,助力關鍵領域的技術突破。費林加院士還積極為我省科技發展建言獻策,並於2022年依託我校成功榮獲“中國政府友誼獎”。
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項目名稱:超短脈衝光纖激光非線性機理與調控
項目成員:羅智超、羅愛平、劉萌、徐文成
項目簡介:圍繞“如何高效操控超短脈衝非線性行為以突破激光性能極限”這一科學問題,揭示了超快光纖激光瞬時不穩定行為新機理,為提升激光可靠性提供新依據;提出脈衝非線性調控與激光性能深度融合思路,為打破超快激光核心性能參數瓶頸開闢新途徑。相關成果在laser&photonics reviews、optics letters等本領域權威期刊發表論文106篇,他引4000餘次。
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項目名稱:面向公共安全的時空信息智能服務平台關鍵技術及應用
項目成員:李衛紅、夏吉喆、張宏利、洪小龍、徐勇、陳業濱、樂陽、劉雲剛、張媚、李健財
項目簡介:該項目面向平安中國建設需求,系統性研究了公共安全時空解理模型、視頻感知時空智能優化方法、案事件處置預案仿真優化技術,自主研發了公共安全時空信息智能服務平台,完成了面向公共安全“認知知識化-感知智能化-處置數智化”的整體升級。相關成果已在廣東省公安廳及21個地市公安局開展應用,並由公安部推廣至全國9個省(自治區),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
項目名稱:高容量負極材料的碳複合改性成套技術與產業化
項目成員:趙靈智、侯爽、張翼、侯賢華、劉鐵忠、婁紅濤、吳其修、魏善奎、黃詩敏
項目簡介:團隊歷經十餘年攻關,系統研究高容量硅碳負極材料生產工藝與成套改性技術,突破傳統硅碳負極實用化的共性技術瓶頸,滿足了對高性能硅碳負極產品的工業化迫切需求。項目累計授權專利42項(發明專利37項),發表論文40篇,成果已應用於多家企業。
搭建科創舞台
培育科技人才
華師為科技發展賦能
為無限未來繪景
華師為科研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近年來,學校一方面緊扣“雙一流”學科建設,把科技獎勵作為學科躍升的“硬核”支點,系統構建以國家科學技術獎為引領、省部級科學技術獎為主體、社會力量設獎為補充的成果培育體系,分層分類推進高水平科技獎勵培育;與此同時,學校不斷做深做細科技獎勵的政策宣講與申報服務,通過強化政策解讀、優化申報流程、實施個性化輔導等舉措,使相關政策更加“接地氣”,科研人員的理解度與參與度顯著提升。
依託成果培育與政策宣講的協同發力,學校逐步構建起“育成果”與“促申報”雙輪驅動的工作模式,在良性循環中不斷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和重大成果產出效能,為學校科研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能。
以科技為帆 向未來啟航
華師始終重視科技創新
多措並舉推動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
期待更多科技成果湧現
再攀新高峰
華南師範大學文創商店
終審丨周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