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駱家輝在CNBC的Squawk Box節目上,被問到美國為啥死盯著中國芯片不放,他直接甩出一句,美國不希望中國有能力設計和製造頂級芯片。還點名說,美國就是要擋著中國買不到英偉達和高通的高端貨,甚至連荷蘭的ASML光刻機都不讓賣過去。
這話跟美國當時的出口管制政策一脈相承,從2018年中興事件開始,美國就層層加壓,2019年華為上實體清單,2020年起AI芯片和服務器芯片也挨刀。
駱家輝的表態,赤裸裸地暴露了美國的意圖,不是啥國家安全幌子,就是不想中國在科技上追上來。說白了,他的話戳破了那層窗戶紙,讓人看清美國在芯片領域的霸道邏輯。
![]()
美國芯片管制的層層加碼和背後的算盤
美國對中國的芯片管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步步緊逼,從特朗普時代就開始了。 2018年,中興因為違反美國製裁伊朗的規定,被禁買美國芯片,差點直接趴下。
2019年5月,華為被扔進實體清單,麒麟芯片供應鏈斷裂,手機業務受重創。 2020年起,管制範圍擴大到AI芯片、GPU這些,英偉達的A100和H100直接禁售中國。
2022年10月,美國商務部出重拳,限制先進計算芯片和半導體製造設備的出口,還拉著日本和荷蘭一起幹。 2023年10月,又升級規則,堵住漏洞。
到了2024年12月2日,美國商務部再發兩項規則,一項是把140個中國實體加進實體清單,主要針對先進節點集成電路和半導體製造的公司;另一項是新加外國直接產品規則,擴大對澳門和中國D:5組國家的管制範圍,針對半導體製造設備、軟件和高帶寬內存這些。
![]()
2025年1月,中國商務部回應,禁出口鎵、鍺等關鍵礦產,還把28家美國公司扔進不可靠實體清單。 3月,美國特朗普政府又加碼,黑名單上多出幾十個中國實體,禁半導體和其他先進技術貿易。
5月,美國公佈芯片出口控制的最新評估,強調要切斷中國獲取西方組件的路子,防止中國自研先進半導體製造設備。這些管製表面上說的是國家安全,防技術用於軍事,但骨子裡就是怕中國掌握核心科技,動搖美國的壟斷地位。
芯片這玩意兒,是現代經濟的命脈,7納米、5納米、3納米這些先進工藝,不光手機電腦用得上,在AI、雲計算、軍工上都是關鍵。 2024年全球半導體市場賣了6310億美元,中國需求佔24%,美國公司佔中國市場的50.7%,他們賺得盆滿缽滿,但寧可自己少賺,也要卡中國脖子。
荷蘭ASML,全球光刻機老大,2024年三季度中國占它營收47%,但2025年預計降到20%,因為禁售。駱家輝的話,就擱在這背景下,成了美國心態的縮影,不想中國自給自足,怕中國市場規模和政策支持,讓本土芯片產業後來居上。
![]()
中國芯片產業的頑強回應和實際進展
中國面對這些壓力,沒坐以待斃,而是鉚足勁搞自主。 2014年,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綱領出爐,砸大錢建基金,扶持中芯國際、華為海思這些企業。 2018年中興挨打後,加速國產化,2020年華為麒麟9000芯片是最後一批用台積電工藝的,之後就轉內。
2023年8月,華為Mate 60 Pro上市,用中芯國際7納米芯片,震驚外界,雖然是多重曝光技術,不是最頂尖,但證明中國能繞過部分管制。 2024年,中芯國際上海擴產7納米線,產能逐步爬坡,華為Ascend 910C AI芯片一季度投產,優化架構後性能追上部分國際水平。
2024年前11個月,中國集成電路出口破萬億人民幣,同比增20.3%,進口芯片雖花4100億美元,但逆差在縮。 2025年2月,SMIC警告成熟節點產能過剩風險,但整體設備支出預計38億美元,降6%,轉向精細化。
![]()
2025年華為計劃推Ascend 950芯片,三年AI路線圖明朗,中芯國際擴7納米產能,華為成大客戶。產業鏈從上游矽片、光刻膠,到中游設備、EDA軟件,下游應用,本土化步伐快。
2024年,中國半導體設備市場佔全球大頭,2025年雖降,但本土供應商如北方華創、上海微電子崛起,填補空白。美國管制反倒逼中國創新,科研投入年年增,工程師隊伍龐大。
全球半導體協會2025年報告說,中國需求邏輯芯片34%、內存26%、模擬芯片13%,本土產出雖有差距,但市場體量支撐研發。
![]()
全球科技格局的潛在變化
芯片大戰不光中美的事,牽扯全球格局。 2024年,美國拉盟友圍堵,日本禁出口23種半導體設備,荷蘭禁ASML極紫外光刻機賣中國。
2025年1月,中國反擊,禁關鍵礦產出口,全球供應鏈抖三抖,美國公司急眼。 5月,CSIS報告說,美國管制雖拖慢中國,但擋不住全社會努力,華為從2019年低谷爬起,2024年5G基站用本土芯片。
10月,美國加附屬規則,實體清單擴容,中國9月發起反歧視調查芯片管制。 11月,中美高層會晤後,中國解禁Nexperia芯片出口,美國稍鬆Nvidia H20芯片賣中國,但換來中國關鍵材料供應。
2025年11月信息技術創新基金會報告警告,美國管制減美企營收,影響研發,就業掉,半導體工作一人養5.7下游崗位,2024年美企從中國賺大錢,管制後利潤縮。
![]()
長遠看,兩種模式對撞,美國靠壟斷收割,中國靠市場和創新追趕。 2025年,中國半導體設備買少,但過剩產能轉向優化,全球市場到2030年破萬億,中國份額穩。歐洲車企如戴姆勒,2025年得免禁從中國買芯片,避免短缺。
說到底,技術規律擋不住,美國卡一時,卡不了一世,中國自立路越走越寬,全球科技多極化成趨勢。駱家輝那話,現在看,更像美國焦慮的寫照,中國芯片故事,還在繼續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