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方沒想到:凍結俄幾千億的西方,連中方船隻都不敢上,乖乖放行

前言

西方對俄羅斯發起的製裁潮。動輒上萬項製裁、天文數字的資產凍結,外表看著像是“正義審判”,實則是一次次實力對比的較量。

西方一邊高舉制裁大旗,一邊卻時不時收手。而中國這邊,面臨同樣的外部壓力,許多應對方式卻顯得格外理性和有章法。

紙面威脅還是現實較量?

俄烏衝突的導火索點燃後,西方國家幾乎是傾盡全力,給俄羅斯量身定做了上萬項製裁。從能源、金融、交通到科技、體育,能想到的領域,幾乎沒有遺漏。最引人注目的,還得說是那筆高達3000億美元的俄羅斯海外資產。

歐洲的銀行里,俄方的巨額資金被一夜之間凍結,隨之而來的,是各種“如何處置”的新花樣,什麼用利息給烏克蘭貸款,用資產擔保賠償,西方的算盤打得劈裡啪啦響。

但真要說西方能把這筆錢轉手變現、直接援助烏克蘭?實際情況遠沒有那麼簡單。表面上,西方各國對外宣稱要讓俄羅斯“付出代價”,可真到落實的時候,關於本金到底動不動,大家心裡其實都在打鼓。

畢竟,這些資產多半還存放在歐洲金融系統裡,真動了,不僅可能引發法律和信譽危機,連自身的金融安全也要搭進去。結果就是,明面上是“凍結”,實際上誰都不敢輕易碰。俄方對此的態度也很明確——多次提出抗議,警告說一旦發生資產被挪用的行為,後果自負。

這些表態不是空話,背後是俄羅斯對外貿易和金融體系的實際調整。比如在能源出口上,俄羅斯加大了和亞洲國家的合作力度,部分交易甚至直接用本幣結算,大大降低了對西方金融體系的依賴。

再來看看我國這邊。 2023年到2024年,西方國家對我國高新技術企業、關鍵原材料的打壓也沒停過。各種制裁、關稅和限制措施接連出台,理由五花八門,從“國家安全”到“公平競爭”,說到底還是想遏制我國的科技發展。

但我國並沒有被嚇住,相反,一系列反制措施很快出台,比如收緊稀土等戰略資源的出口,加強自主創新,完善供應鏈。這些舉措不僅讓西方感受到壓力,也讓他們不得不重新權衡對華政策。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2024年我國貨輪“伊鵬3號”在波羅的海的遭遇。這艘貨輪被懷疑和海底線纜損壞有關,西方媒體一時間大肆炒作,個別政客甚至揚言要登船調查。

可最後如何?沒有任何未經許可的登船行為,所謂的“調查”也只能以聯合方式進行。最終,貨輪順利離港,沒有證據證明與事件有關。其實,同類事件並非第一次發生。 2023年“新新北極熊號”管道損壞事故時,西方也是雷聲大、雨點小。

看似強硬,實際上在涉及我國利益時一再退讓。為什麼?原因很簡單,西方清楚我國維護自身利益的能力和決心。貿然行動只會讓局勢升級,帶來無法預料的後果。

回頭來看,無論是對俄羅斯的製裁,還是對我國的限制,西方都不是在“講規則”,而是在“講實力”。當對方足夠強硬,底線足夠清晰,所謂制裁的威力就大打折扣。

尤其是我國,面對外部挑戰時,既不會盲目妥協,也不會情緒化應對。我們的做法更像是“有理有力有節”——有道理,有分寸,也有底氣。比如在應對西方對我國高科技企業的打壓時,我國一邊通過外交渠道表達立場,一邊推動關鍵技術自主突破;

一邊加強對稀土等資源的管理,一邊通過多邊合作拓展國際朋友圈。結果就是,西方的動作雖然頻繁,但實際效果有限。相反,我國的產業鏈更加韌性十足,國際影響力也在不斷提升。

說到底,這幾年國際博弈的故事裡,最打動人的不是誰喊得最響,而是誰手裡的牌最硬。俄羅斯頂住壓力,調整能源出口和金融策略,讓西方的製裁成了“自嗨”;我國面對打壓,穩紮穩打地構建起自己的安全防線。

兩相對比,誰強誰弱一目了然。西方國家其實也心知肚明,真正能讓他們“軟化姿態”的,是對手的實力,而不是外交辭令。

就拿我國來說,2024年西方對我國電子產品下架、限制出口等措施不斷升級,表面上聲勢浩大,結果反倒促使我國企業加快技術創新、提升自主能力。等到西方發現離不開我國的供應鏈時,又不得不回頭談合作。

強者的底線與國際博弈的現實邏輯

國際舞台上,誰都不傻。大家都明白,規則和公理從來都不是絕對的。只要你有足夠的實力,就能爭取到應有的地位和尊重。

否則,嘴皮子再溜也沒啥用。俄烏衝突後的製裁大戰,表面上是規則之爭,實際上是硬碰硬的實力對抗。我國貨輪在海外遭遇風波,最後能全身而退,也不是靠什麼“規則自信”,而是自身實力撐起來的底氣。

故事遠沒結束。西方對俄羅斯的資產凍結,眼下還只是“利息”敢動一動,本金卻始終不敢真正挪用。歐洲各國雖然嘴上說得漂亮,但真要動起來,誰都怕引火燒身。

同樣,對我國的打壓也處處碰壁,反倒讓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中越發重要。哪怕西方一時加碼關稅、限制出口,但只要我國自身足夠強大,想要影響我國發展,沒那麼容易。

再看更廣闊的圖景。近年來,我國在國際事務中始終堅持理性務實的態度。遇到外部挑釁,既不退縮也不冒進。無論是應對高科技領域的圍堵,還是在關鍵資源管控上出招,我國都穩穩把控主動權。

與此同時,我國還積極拓展多邊關係,和更多國家建立互信合作,把“朋友圈”越做越大。無論是東南亞、非洲,還是中東、拉美,越來越多國家願意和我國開展實際合作,這才是國際影響力的真正體現。

當然,國際博弈不會一帆風順。西方國家有時候還會擺出強硬姿態,甚至臨時加碼製裁。但只要我們穩住陣腳,保持戰略定力,就能把主動權牢牢攥在自己手裡。事實證明,靠一時的製裁和威脅,改變不了一個大國前進的步伐。

西方曾經以為只要聯合起來就能壓制對手,實際效果卻是一再碰壁。俄羅斯頂住了壓力,繼續在國際能源市場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國則以穩健的步伐擴大國際影響力,讓越來越多國家看到了合作共贏的希望。

講到這裡,其實答案已經很明顯。國際關係的本質,從來都不是“誰更講理”,而是“誰更有實力”。那些靠制裁、封鎖來維護自身利益的國家,終究會發現,真正的安全感來源於自身的強大。

俄烏衝突後西方的製裁故事,和我國貨輪遭遇事件,都在提醒世人:紙面上的承諾和規則,遠不如真實的實力管用。想在這個舞台上贏得尊重,就必須有底氣、有能力、有智慧。

在國際風雲變幻莫測的今天,靠嘴皮子能撐起國家安全嗎?答案其實已經寫在現實裡。

真正讓世界尊重的,始終是實力和底線。看似喧囂的“制裁風暴”,說到底不過是實力較量的另一個回合。誰能笑到最後,誰就能書寫屬於自己的新篇章。

參考:外媒:歐盟凍結俄央行超2000億歐元資產——第一財經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