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到啊,曾經擠都擠不進去的古鎮。
現在走半天見不到幾個遊客,商舖全貼滿轉讓。
50 億真金白銀砸進去,轉眼就打了水漂。
這場古鎮文旅狂歡的落幕,真的又荒唐又可惜!
![]()
曾經的文旅神話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周莊、烏鎮火出圈了。
青石板路咯吱響,小橋流水繞著明清老宅,原住民在河邊洗菜做飯,別提多有味道。
那時候去古鎮,是真能逃離城市喧囂。
![]()
吃碗本地餛飩,聽老人講老故事,買點手工小物件,回家能念叨好幾天。
周莊一年靠旅遊賺1.1 億元的消息傳開,各地徹底坐不住了。
“人家能賺,我們憑啥不能?”
![]()
2016 年住建部鼓勵培育特色小鎮,這股風直接刮成龍捲風。
不管有沒有歷史底蘊、文化根基,各地都瘋狂建古鎮。
湖南常德砸50 億建桃花源古鎮,號稱“現實版世外桃源”;張家界投25 億搞大庸古城,稱“張家界文旅新標杆”;濟南斥40 億建宋風古城,還被列為省級“明星項目”。
![]()
據住建部數據,當時全國已開發或在建的古城鎮有2800 多座,平均每個縣至少兩座。
那時候建古鎮像競賽,你投20 億,我就投30 億,誰都想分杯羹。
開街初期是真熱鬧!
![]()
桃花源古鎮2017 年國慶日客流超2 萬;大庸古城試營業時,遊客從入口排到街口;不少小古鎮靠“網紅打卡地” 噱頭,也能吸引年輕人來拍照,人聲鼎沸。
商家擠破頭租門面,轉讓費炒到幾十萬;投資者連夜搶商舖,覺得佔個位置就能賺錢;地方政府也樂開花,覺得這是帶動經濟的“香餑餑”,沒人懷疑紅利能持續多久。
可誰能想到,這熱鬧勁兒沒持續多久,就涼得透透的。
![]()
千鎮一面+ 炒房套路
現在去古鎮,是不是總覺得在哪兒見過?
不少人都有這感覺:去了三個省的古鎮,像沒挪過窩。
清一色青磚黛瓦、紅燈籠掛滿枝頭,腳下是同款石板路,商舖裝修也沒差別。
![]()
左邊“網紅臭豆腐”,右邊“秘製大魷魚”,前面“竹筒奶茶”,轉角還有“義烏同款手串”“10 元3 把油紙傘”,再立塊“我在XX 很想你” 的牌子,齊活了!
中國旅遊研究院報告說,差不多九成的人覺得,現在的古鎮長得跟雙胞胎似的,分不清楚。
陝西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就是典型,跟風《白鹿原》IP 建起來,除了仿古建築沒特色,賣的東西在西安回民街全能買到,開業4 年就拆了。
![]()
成都龍潭水鄉更離譜,現在商家比遊客多,村民看著空街道,乾脆在空地上開荒種菜,“水鄉” 變“菜園子”。
這些古鎮根本不挖本地文化,全是瞎蹭熱度。
大唐司馬城打著劉禹錫名號,裡面連個詩詞展館都沒有,全是賣衣服、飾品的商舖;
桃花源古鎮蹭陶淵明IP,宣傳“採菊東籬下”,進去卻全是別墅和商品房,連棵真桃花都沒幾棵。
![]()
沒有靈魂的仿古建築,逛一次就夠了,誰還會費錢費力再來第二次?
遊客去古鎮,圖的不就是那點人間煙火氣嘛!
可現在的古鎮,原住民全被遷走,換成清一色商舖和網紅打卡點。
![]()
燈光秀吵鬧,民俗表演敷衍,“非遺展示” 就擺幾個舊物件,沒講解;所謂“特色小吃”,家門口夜市都有,還比古鎮便宜一半。
最讓人反感的是“價格刺客”!
周莊兩份冰粉賣179 元,桃花源古鎮180 元門票裡,桃花都是假塑料花;280 元的油紙傘,義烏進貨價才10 塊;600 元的手串,成本不過三四十。
![]()
有遊客吐槽:“花幾百塊門票,逛了個高價夜市,這錢花得太冤了!”
還有古鎮搞強制消費,不買東西就給臉色,這種只想著圈錢的操作,誰還願意來?
張家界大庸古城現在連門票都不敢收了,可還是沒人去。
遊客心裡跟明鏡似的,沒誠意的商業化套路,再便宜也不值得買單。
![]()
批量倒閉的代價
50 億打水漂的不只是桃花源古鎮。
大庸古城25 億投資虧損超5 億,進入破產重整;重慶淮遠古鎮閒置5 年,開發商破產跑路;益陽江南古城3500 畝規劃,只建了300 畝,剩下的全是荒地。
![]()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至少上百個古鎮處於閒置或半倒閉狀態,浪費資金超百億。
這些沉沒成本背後,是無數人的辛酸。
桃花源古鎮有村民貸款40 多萬買商舖創業,沒生意只能貼“旺舖轉讓”,連貸款都還不上;返鄉青年租門面裝修花十幾萬,開業沒幾個月就撐不下去,含淚離場。
![]()
對地方來說,這些項目還留下巨額債務。
有些地方靠財政擔保融資建古鎮,項目倒了,債務要當地老百姓承擔。
原本能建學校、修醫院、改善民生的錢,全浪費在沒人問津的空城裡,想想都可惜。
總結
這些古鎮倒閉不是偶然。
急功近利的跟風建設,只重地產的錯誤邏輯,毫無特色的同質化套路,終究逃不過市場檢驗。
古鎮能火,靠的是文化底蘊和獨特體驗,不是推土機推出來的仿古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