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爾維亞轉向了?11月6日,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表示,正在考慮改變此前的立場,追隨歐盟,“制裁”俄羅斯! !塞爾維亞一直是歐洲公認的“親俄鐵桿”,這回風向變了?難道真到了要“分道揚鑣”的時候?塞爾維亞是臨時表態,還是戰略大轉身?武契奇沒有直接說“我們要製裁俄羅斯”,只是說“可能會改變立場”,這不是模棱兩可,而是精準拿捏。從歐盟那邊看,催得急,一邊是歐盟的入盟大門敞開著,但也開著“附加條件”:你得站隊,要么跟我們,要么繼續和俄羅斯眉來眼去。歐盟已經在政治、經濟上不斷向塞爾維亞施壓,特別是入盟談判進展遲緩,暗含著“你不動,我們也不動”的信號。俄羅斯反應相對克制,克里姆林宮的表態是“塞爾維亞有權決定自己的外交政策”。聽起來像是“你走吧我不攔你”,但話裡話外也透著失望——畢竟,兄弟情義擺在那裡,突然要“背刺”,怎麼可能沒反應。塞爾維亞和俄羅斯,他們一個東正教,一個斯拉夫民族,宗教文化掛鉤,歷史情誼深厚,二戰以後更是“戰壕兄弟”,冷戰時期站在一起,蘇聯解體後也沒散。民意層面更是如此,根據2024年一項由本地民調機構發布的數據,約70%的塞爾維亞人視俄羅斯為“朋友”,遠高於對歐盟或美國的好感度。武契奇本人也和普京走得不遠,過去幾年,兩人見面不止一次,重點就是能源合作。2023年,塞爾維亞還剛和俄羅斯簽了天然氣長期供應協議,靠的就是俄氣給足面子,這份“油氣情誼”,說斷就斷?恐怕沒那麼快。武契奇之前就提出過一個“四大支柱”外交戰略:美國、歐盟、俄羅斯、中國,四邊都要顧好,不能少了哪一個。聽起來像是“中立”,但其實是“高難度平衡術”。問題來了:俄烏衝突打到現在,歐盟和美國越來越不耐煩了,你要入盟,就得表明立場。特別是德國、法國等主導國家,對塞爾維亞“腳踩兩條船”的態度早就有所不滿。塞爾維亞這種“左右逢源”的策略,正在變得越來越難維繫,歐盟的門檻在變高,俄羅斯的支持又不能丟,武契奇確實被卡在了中間。要理解塞爾維亞的外交猶豫,繞不開一個詞:科索沃。科索沃2008年單方面宣布獨立,塞爾維亞堅決不承認,在這個問題上,俄羅斯是少數在聯合國安理會死死支持塞爾維亞的國家之一。歐盟主張調解,但常常偏向科索沃。所以,一旦真的對俄羅斯下手,那塞爾維亞在科索沃問題上的外交籌碼,可能就打個對折。從經濟上講,武契奇的顧慮也不難理解。能源方面,塞爾維亞幾乎100%的天然氣都靠俄羅斯進口,國際能源署的數據擺在那裡,斷了俄氣,整個國家的供暖系統都得“打擺子”。而且價格便宜,俄羅斯給的價格是市場價的“友情折扣”。可另一方面,歐盟是塞爾維亞最大的貿易夥伴,也是投資大戶。2024年,歐盟對塞爾維亞的直接投資超過了40億歐元,佔據了外國投資的大頭,更別說塞爾維亞的出口大部分都流向歐盟市場,還享受免稅待遇。要是歐盟翻臉,不僅投資走人,出口也可能受阻。武契奇說要照顧人們的經濟利益,這不是外交辭令,而是現實壓力。面對歐盟的“擇邊站”,塞爾維亞也沒坐以待斃,他們開始加強和鄰國的合作,比如和匈牙利的關係就越來越鐵。匈牙利總理歐爾班也是個“特立獨行”的角色,和俄羅斯關係不錯,也不完全聽布魯塞爾的調子唱。這種“地區小圈子”合作,是塞爾維亞爭取外交空間的一種方式,塞爾維亞也在推動與巴爾干其他國家的經貿聯繫,希望減少對歐盟的依賴。但問題是,這些合作撐不起整個國家的經濟命脈,更無法替代歐盟的市場和投資,靠“朋友幫忙”可以緩解壓力,卻無法解決根本問題。不少國際關係學者都認為,塞爾維亞這次所謂的“轉向”,更多是策略調整,而非真正的立場轉變,可能是“應對歐盟壓力的一次試探性釋放”。塞爾維亞是“小國大外交”的經典案例,典型的“走鋼絲”策略,既要保住傳統友誼,又不能放棄歐盟通道,在生存和立場之間反復權衡。塞爾維亞今天的處境,其實是很多中小國家的寫照。從東南亞到拉丁美洲,不少國家都陷入了“大國博弈”的夾縫中,選邊站,就是得罪人;不選邊,就是被逼選邊。像塞爾維亞這樣“區別對待”、靈活周旋的方式,其實是一種生存智慧。在當前多極化的國際格局中,小國要活得好,靠的不是背景,而是靈活,都知道強權政治難對付,關鍵是怎麼在裡面找到自己的立足點。塞爾維亞轉向了?答案可能沒那麼驚天動地:沒有轉向,只是調整姿態,真正的決定,還得看接下來歐盟給不給條件,俄羅斯有沒有反擊。歷史情誼在,經濟現實更在,塞爾維亞不是變心,而是試圖在夾縫中多喘一口氣。國家外交不是非黑即白的選擇題,而是灰色地帶的權衡術嗎,在原則和利益之間找到平衡,不容易。武契奇能不能穩住這根“外交鋼絲”,還得繼續看下去。信源:武契奇:無法保證未來不對俄實施制裁佩斯科夫:理解塞處境2025-11-07 ·參考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