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最近要搞個大動作,計劃成立一個“民主韌性中心”,說是為了應對所謂的“虛假信息”,結果剛一曝光就罵聲一片,被不少人吐槽是現代版“真理部”。
這個中心不是憑空冒出來的,是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為了2024年歐洲議會選舉連任,提出的“民主盾牌”計劃的核心內容。
馮德萊恩今年9月就跟歐洲議會議員提過這個構想,一份定於11月12日正式發布的文件,把中心的細節扒得明明白白。
歐盟給出的理由很充分,說俄羅斯除了打烏克蘭,還在搞“混合攻擊”,通過散布“虛假信息”削弱歐洲人對民主的信任,甚至篡改歷史。
他們還列出了具體案例,比如“影武者行動”。
這個行動從2022年俄烏衝突爆發後就開始了,操作者模仿歐洲知名新聞媒體和廣播電台的網站,發布虛假文章,還在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
這些文章的目的很明確,要麼抹黑歐洲政治人物,要麼破壞歐盟各國對烏克蘭以及烏克蘭難民的支持。
這種模仿正規媒體散布不實信息的操作,確實挺讓人反感,但歐盟藉著這個由頭就要搞制度化管控,總覺得有點小題大做。
還有羅馬尼亞和摩爾多瓦的選舉事件,也被歐盟當成了設立中心的重要依據。
羅馬尼亞是首個因為解密情報揭露俄羅斯干預選舉,而宣布選舉無效的歐盟成員國。
這些情報顯示,俄羅斯不僅對選舉信息系統發動了大規模網絡攻擊,還在社交媒體上造勢,支持一名極端民族主義候選人。
正在申請加入歐盟的摩爾多瓦,也指控俄羅斯搞大規模賄選和宣傳活動,干預了近期選舉。
“民主盾牌”下的管控套路,到底藏著啥操作?
這個“民主韌性中心”定位是信息共享和預警樞紐,歐盟成員國和入盟候選國可以自願參與,連英國都有加入的可能。
除了這個中心,“民主盾牌”計劃還有兩個關鍵部分:一個是獨立核查員網絡,專門在選舉、公共衛生事件或自然災害期間,防止“虛假信息”傳播。
另一個是互聯網影響力用戶自願網絡,用來提高歐洲人對歐盟民主和互聯網規則的認識。
更值得注意的是,這個中心的設立和歐盟《數字服務法》的執法框架高度契合。
《數字服務法》本來就強制社交媒體平台刪除“有害內容”,現在再加上這個中心,相當於給信息管控上了雙保險。
但問題來了,“有害內容”“虛假信息”的定義全由歐盟說了算,沒有明確的統一標準。
這種模糊的界定最容易被濫用,今天能把某類言論歸為“虛假信息”,明天是不是就能隨便給不同聲音貼標籤?
Telegram創始人帕維爾・杜羅夫就爆出了猛料,說歐盟尤其是法國情報機構,之前就給他施壓,讓他在羅馬尼亞和摩爾多瓦選舉期間審查保守派內容。
他還直接譴責歐盟,說他們正在對言論自由發動“十字軍東征”。
這話雖然聽起來有點極端,但也點出了核心問題。
本來想歐盟作為倡導民主自由的地區,應該更包容不同立場的聲音,後來發現他們對異見的容忍度,可能比我們想象的要低得多。
批評人士的擔憂也不是沒道理,他們覺得這個中心就是歐盟的“真理部”這個詞來自喬治・奧威爾的《一九八四》,是個控制思想和信息的極權機構。
按照規劃,中心會和所謂的“獨立事實核查機構”合作,還會協調網絡意見領袖和網紅,推廣符合歐盟政策導向的內容。
這哪裡是應對虛假信息,分明是在打造一套完整的輿論引導體系,把不符合自己立場的聲音都排擠出去。
“真理部”爭議炸鍋,美俄都看不下去了?
讓人沒想到的是,連美國都站出來反對歐盟的這些舉措。
美國之前有個“全球接觸中心”,還和歐盟合作開展過聯合“虛假信息”監測,後來在馬斯克的壓力下解散了,之後美國就逐漸疏遠了歐盟的這類監管行動。
美國國務院最近直接把歐盟的做法形容為“奧威爾式”的,直言“審查不是自由”,還警告說這類措施只會讓歐洲領導人“逃避本國人民的監督”。
美國副總統萬斯今年2月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談及羅馬尼亞選舉時說得更直接。
他說如果歐盟害怕自己的選民,美國也幫不了;如果歐盟的民主制度,能被一個外國投入幾十萬美元的數字廣告輕易摧毀,那這種民主制度從一開始就不夠強大。
這話雖然帶着美國的立場,但多少也有點道理,真正的民主難道不是能包容不同聲音,靠自身韌性抵禦外部干擾,而不是靠審查來捂住不同意見者的嘴?
其實歐盟的初衷或許是好的,畢竟虛假信息確實會破壞社會信任,影響公共事件走向。
但解決問題的方式有很多種,提升公眾的媒介素養,讓大家學會辨別信息真假,或者建立透明公正的第三方核查機制,都比搞制度化審查要靠譜。
如此看來,歐盟選擇的這條路,更像是為了鞏固自身話語權,讓所有聲音都符合自己的政策導向。
這種做法不僅引發了內部批評,還讓國際社會對歐盟的民主理念產生了質疑。
畢竟民主的核心是多元和包容,一旦開始用權力壓制不同聲音,那民主也就失去了本來的意義。
歐盟一邊喊着民主自由的口號,一邊忙着搭建信息審查網絡,這種自相矛盾的操作,只會讓自己的公信力受損。
歐盟的“民主韌性中心”還沒正式落地,爭議就已經沸沸揚揚。
它到底是抵禦虛假信息的安全屏障,還是壓制言論自由的“奧威爾式”工具,時間會給出答案。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任何以“維護民主”為名的信息管控,都必須有明確的邊界和透明的規則。
如果只是為了掌控輿論、逃避民眾監督而搞制度化審查,那最終只會讓民主走向自己的對立面。
毫無疑問,言論自由需要規範,但規範不等於壟斷,這一點歐盟或許該好好琢磨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