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年代,為什麼很多將領寧願一直當師長,也不想晉升為副軍長?

在軍隊裡,師的上一級單位是軍,戰爭年代人民軍隊還有過縱隊設置,也相當於軍一級部隊。顯然軍長、副軍長都是師長的上級,若從師長提拔為副軍長,屬於職務晉升。

但就實際情況來看,許多能打仗、愛帶兵的戰將,寧願繼續在老部隊里當師長,也不太希望晉升為副軍長,甚至會向領導提出意見,要繼續留在師裡帶兵。這是為什麼呢?

先看幾個比較典型的例子。 1948年東北野戰軍12縱組建,組織上直接把師級幹部鍾偉,提拔成了縱隊司令員,也就是後來的49軍軍長。其實關於鍾偉的任命,本來是提為縱隊副司令,但他說什麼也不肯當副手,野司很愛才、也信任鍾偉的軍事能力,最終決定破格提拔,鍾偉這才直接成了新縱隊的軍事主官。

再比如西北戰場的第一野戰軍,黃新廷本來是第1師師長,49年擬被任命為一野第3軍副軍長;結果跟東北戰場的鍾偉一樣,黃新廷也是位個性將軍,堅決不願當副職,表態“要么當軍長要么還當師長”。彭老總、賀老總都了解黃新廷,認可他的指揮才能,所以經過研究,真就直接任命他為第3軍軍長。

像這樣的情況,在各級部隊裡還有不少。究其原因,上級部隊的副職,雖然軍內地位更高一些,但就戰役指揮層面,真實權限往往還不如下級部隊的軍事主官,無法獨立決策。

为何如此呢?我军指挥机构的设置,跟国民党军或国外军队有显著区别。作为副军长,并非军内二号首长,因为除军事主官外,人民军队里还设有政治主官,也就是政委,一般来说副军长只能算三号人物。在军部内,副军长的话语权不及两位军政主官,更多只是辅助角色,比军参谋长高不了多少,个人才能的发挥空间有限。

而師長就不同了。儘管帶的兵沒有軍長多,職級也趕不上副軍長,卻保有相當程度的戰役指揮權。解放戰爭時我軍一個師的規模,大致在1萬人上下,而具體到一場大戰中,軍長也好、兵團司令也罷,很難隨時掌握每一個師級部隊的作戰行動,所以打起仗來,前線的實際指揮要靠師長、團長,這就有很大發揮空間了。為什麼許多師長提拔快?原因就是工作出彩、指揮戰績佳,日積月累下來容易得到組織重用。

可從常規角度看,高級軍事幹部正常的晉升通道,就是從師長到副軍長、再到軍長,一步步來。像鍾偉和黃新廷這種情況,一方面是軍事能力確實出眾,手裡有“金剛鑽”並且喜歡親自帶兵;另一方面是將領個性強,敢向上級表達個人意見,才得到跨級別提拔的機會。但對於大部分乾部,要是一直堅持當師長,非要過足帶兵打仗的癮,很可能會影響個人後期發展的,所以多數人還是服從調動循序漸進。

本欄目由軍事歷史作家運營,專注於軍情、軍史、戰史、國際關係研究,以專業視角為您還原全貌,帶來精彩細節。作品覆蓋圖文、視頻、音頻領域,歡迎關注以獲得更多精彩文史內容,也歡迎您點贊、評論支持,作者期待您寶貴的意見建議。本文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