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蘇聯的七八十年代,很多人就驕傲自豪得很,就好像自家如此牛掰一樣。為啥?因為那時候的蘇聯,有了和老美一較高下的實力,完全可以稱之為世界霸主之一。
事實也是如此,老美在全球布局的時候,蘇聯也在干類似的事情。老美搞星球大戰計劃的時候,蘇聯也緊隨其後。總之老美搞的,蘇聯要搞,老美沒搞的,蘇聯也要搞,這就是蘇聯。
可事實上,蘇聯到了八十年代,就已經陷入了外強中乾的尷尬境地。也就是說,表面上看起來還算強大,可骨子裡已經被掏空了。
所以到了1991年蘇聯才會轟然倒塌。這當然是從宏大敘事方面來看待蘇聯解體這個問題的,其實從普通人的前途來看,蘇聯也該解體了,因為大多數普通人對未來,完全不抱有希望。
蘿蔔崗被佔滿,普通青年才俊就業不符合預期
赫魯曉夫時代,蘇聯開始實行幹部定期更換的制度,但是到了勃列日涅夫時代,則完全否定了這一點。他認為,幹部的穩定,是一切的基石。所以幹部們的任期一再延長。
這麼做,就造成了不少嚴重的問題。
首先,關鍵崗位始終都掌握在自己人手裡
崗位終身制以後,這些人施展拳腳的機會不就來了嗎?他們不僅可以自己長期把持着某些關鍵崗位,而且還能把一些新空出來的重要崗位,第一時間安排給自己人。
如果實在是不太好安排,彼此之間還能夠通過聯姻的方式,把資源牢牢掌握在自己人手裡。實在不行,還能互相交換資源嘛!
其次,特權階層封閉化
七八十年代,蘇聯的特權階層基本就已經定型了。他們已經完全脫離了群眾,也因此被群眾稱之為“他們”,兩者可謂是涇渭分明,顯然“他們”已經站在了人民的對立面。
比如說,這些特權階層的孩子們,可以通過關係進入國際關係學院,畢業以後直接獲得公派留學的機會。等到他們再回來時,就算是鍍金成功了,便可以順理成章地擔任任何提前安排好的蘿蔔崗。
反觀普通階層的人才們,通過各種努力,所能獲得的工作機會往往都是工廠、偏遠地區的基建等最艱苦的工作,上升空間不能說沒有,只能說非常狹小。想要自主更換工作?對不起,各種審核等着你,幾乎沒可能,畢竟隨便哪一個章,都能卡住你。
此外,任人唯親
這是幹部終身制不可避免的一個問題,換做是任何人,一旦得到了終身制的保證以後,其實都會選擇任人唯親。
這是人性使然,和是否是蘇聯人沒有太大關係。因為你在那個位置上,也喜歡用自己信任的人,喜歡的人。
所以自然是誰能把你拍舒服了,那你就用誰。而不是誰有能力,你就用誰。原因很簡單,反正你是不可替代的,只要不出大錯,就算功德圓滿,就沒有人可以換掉你。那你在你的一畝三分地里,就是土皇帝。
上升通道被堵死,普通的年輕人看不到晉陞的機會
有一個這樣的蘇聯笑話。
上校問自己的兒子:未來你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兒子表示:未來要成為上校。
上校微笑地摸了摸兒子的腦袋:你長大了肯定能成為上校。
兒子又想了想:我還想成為將軍。
上校忽然一臉嚴肅:那可不行,畢竟將軍也有自己的兒子。
這笑話的確有點諷刺,但無疑說明了非常現實的問題。記得此前有媒體報道過,一門三代從警,全家都在為人民服務的新聞。
原來是希望通過這個例子,感動一波年輕人,讓他們好好努力的。結果這事兒卻引發了社會的各種吐槽。
原因很簡單啊,普通人想要考個有編製的崗位,別提多難了。就算能考上,也只能往偏遠的地方走,大城市幾乎是沒什麼機會的。
但是,有些人家裡,偏偏一家人都能得到這樣的編製崗位。當然了,我們有理由相信,人家全家人都比較努力,而且心往一處使,居然還都考到了同一個單位。只能感嘆,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啊。
年輕人原本是應該對未來充滿信心的,誰不願意出人頭地呢?但是80年代的蘇聯,在經歷了五六十年的發展以後,早就已經僵化了。
每個單位,甚至每個崗位,都有自家欽定的接班人。
對於一些從小鎮上辛苦做題考出來的年輕人來說,那無疑是巨大的打擊。你費盡千辛萬苦,的確比不上人家祖上積德。
很多人甚至對此冷嘲熱諷,說什麼人家三代人的努力,憑什麼輸給你寒窗苦讀十年?
問題是,蘇聯的很多年輕人,已經不去抱怨了,他們走入社會,參加工作以後,很快就意識到了這個現實。所以他們不是對於比不上你三代人的努力感到不公,而是明知道沒有上升通道後,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選擇躺下了!
當然了,凡事不能說得太圓滿,肯定還是有通過努力,從而取得上升通道的,只是概率比較小而已。
既然明知道再努力,也未必能抓住那萬分之一的機會,年輕人又何必那麼賣力呢?上班喝喝茶,看看報紙,下班再來幾杯伏特加,小日子別提多滋潤了。
但是,對於蘇聯來說,這可不是什麼好事情。畢竟年輕人是國家的未來,如果一代人都如此渾渾噩噩,那麼蘇聯哪還有什麼未來呢?
前途被定格,哪個蘇聯年輕人還願意努力
蘇聯搞的是計劃經濟,所以學有所成以後,一般來說工作是不愁的,這當然是蘇聯的優越性。但是相對來說,福利待遇高的,處於關鍵位置上的,以及一些前途一片光明的崗位,那就幾乎沒有普通年輕人什麼事兒了,那都是領導們定好的蘿蔔崗。
那麼根據自己的專業、愛好和特長,自主選擇工作崗位總可以吧?不好意思,你得服從分配。既然想吃皇糧,那麼哪裡需要你,你就要往哪裡沖,還在那兒挑三揀四?想啥呢?
為了好不容易捧到手的鐵飯碗,一代又一代年輕人,被現實啪啪打臉了。他們只能放棄昔日的專長、愛好,被時代的車輪碾過。
說到這個,讓我想起了一個搞笑的事情。之前很多人說00後會整頓職場,為啥這兩年這話沒人提了呢?原因很簡單,因為這兩年00後的確大批量上市了。他們上市以後才發現,自己被職場整頓得服服帖帖。
誰還沒有年輕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個性,但職場規則就在那裡,有增無減。
一個蘇聯小伙兒在七八十年代剛畢業的時候,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在工廠上班別提多精神了。可是幹了一兩個月以後,他發現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隔壁的張三李四王二麻子,整天偷懶,他們拿到的工資和自己的居然差不多?還有王法嗎?還有法律嗎?
對不起,達瓦里希,我們蘇聯人是吃大鍋飯的,你不愛可以走,但請你不要詆毀。
於是,小半年以後,你也開始在上班期間和張三李四王二麻子一樣,開始各種混日子。結果完全沒啥變化,那還幹個球啊!
對生育率也有很大影響
蘇聯的生育率,在二戰以後其實長期處於下降狀態。要不是有一幫中亞、高加索地區的伊教徒撐着,生育率的數據還要難看。
尤其是進入了七八十年代,勛宗統治時期,蘇聯的生育率處於穩步下降階段。單純看俄聯邦的生育率,1991年蘇聯解體前夕,已經比1960年的時候,下降了40%左右。
對於生育率下降,有很多種解釋。有人認為是女性大量接受了高等教育,所以推遲了生育時間,也有人說城市化加速,擠壓了生育空間。還有人認為是育兒配套不足。
其實這都是顧左右而言他的說法,不管時代怎麼變,生孩子都需要成本。如果年輕人對未來感到一片迷茫,自己都未必能養活自己,誰有那個閑心思去生個負擔下來呢?
唯有重新提升年輕人對未來的信心,讓大多數年輕人都能夠在工作中獲得應得的成就感和足夠的報酬,那他們才有可能去考慮結婚生子的事情。很明顯,僵化的蘇聯沒辦成這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