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曾賣21萬!貴州小伙一次就撿3斤多,村民:山後多的是

作品聲明: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各位看官老爺,麻煩右上角點擊一下“關注”,精彩內容不錯過,方便隨時查看。

文|萬象硬核

編輯|萬象硬核

«——【·前言·】——»

2025年的一天,貴州遵義小伙和朋友一起上山放鬆心情,在樹林裡面閒逛的時候,閒著沒事就扒拉地上的落葉玩。

結果挖著挖著,小伙就看見了一個黑色的圓溜溜的菌子,看上去很是熟悉。

小伙兒一看就興奮起來,他想起來這種蘑菇可是非常貴的,之前他就在電視上聽說過它,是業內公認的高端食材。

在2018年的時候,它曾經變成拍品出現在楚雄州永仁縣拍賣會上,一顆就賣出了21萬的價格。

於是小伙子和朋友們撿了一會兒,最後竟然撿了三四斤的樣子。

將蘑菇帶下山之後,小伙子直接將蘑菇切成片生吃了一片,感覺表面非常脆,裡面是蘑菇的鮮味,還帶著點微微的甜,相當不錯。

但下山之後,附近村子的村民卻說這不是什麼稀罕事,後山多的是。

那麼究竟是什麼樣的蘑菇這麼珍貴呢?

«——【·頂尖食材·】——»

這種蘑菇叫做黑松露,如果光是看它的長相,很難將它與“天價食材” 的身份聯繫起來。

它沒有鮮豔的色彩,沒有規整的形狀,更沒有誘人的香氣外露,甚至堪稱“其貌不揚”。

黑松露屬於真菌界、擔子菌門、傘菌綱、牛肝菌目、塊菌科、塊菌屬,其形態多為不規則的球狀、橢圓狀或塊狀。

它的大小差異極大,小的如花生、核桃,大的則能達到足球大小,重量從幾十克到上千克不等,在拍賣會上賣出21萬的690克松露王已屬罕見珍品。

從外觀來看,黑松露的表皮粗糙堅硬,佈滿了密集的、不規則的疣狀突起,這些突起大小不一、高低錯落,使得它的表面凹凸不平,觸感如同砂紙一般。

表皮的顏色會隨著成熟度發生變化,未成熟時多為淺褐色、黃褐色,成熟後逐漸變為深褐色、黑褐色。

部分優質黑松露的表皮甚至會呈現出近乎黑色的光澤,這也是“黑松露”名稱的由來。

切開黑松露後,能看見它的果肉(菌肉)質地堅實、細膩,顏色多為白色、米白色、淡黃色或淡褐色。

成熟度越高,果肉顏色越深,優質黑松露的果肉會呈現出均勻的淺褐色,並分佈著細密的黑色或深褐色紋理,構成了獨特的“松露紋”,這也是判斷黑松露品質的重要標誌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黑松露的气味十分特殊,这是它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成熟的黑松露會散發出一種複雜而濃郁的香氣,融合了堅果香、泥土香、麝香、發酵果香等多種味道,不同產地、不同品種的黑松露,香氣的濃淡和層次也有所不同。

這種香氣具有極強的穿透力,即使是深埋在地下,也能被嗅覺靈敏的動物或人類感知到,而這正是黑松露吸引傳播者、完成繁殖的關鍵。

黑松露十分珍貴,它是一種典型的地下共生真菌,無法獨立存活,必須與特定的樹木形成共生關係,才能生長發育,這種共生關係的建立過程複雜而精密,缺一不可。

黑松露的共生樹木主要包括橡樹、榛樹、椴樹、山毛櫸、白蠟樹等落葉喬木,其中以橡樹和榛樹最為常見。

氣候方面,它適宜在溫帶和亞熱帶的溫和氣候中生長,要求夏季涼爽、冬季溫和,年降水量在800-1500毫米之間,且降水分佈均勻,避免極端高溫、低溫或乾旱、洪澇等天氣。

更為特殊的是,黑松露的生長過程完全在地下完成,從孢子萌發到形成成熟的子實體,整個週期長達3-5年,且生長過程中無法人工干預。

它不像其他真菌那樣可以在地表生長,也無法通過播種、扦插等常規方式進行繁殖,其生長完全依賴於自然環境的平衡和共生關係的穩定。

這意味著,即使在適宜的樹林中,也需要等待數年才能收穫黑松露,而一旦環境遭到破壞(如樹木砍伐、土壤污染、氣候異常等),黑松露的生長就會受到嚴重影響,甚至徹底消失。

由於生長條件的苛刻,黑松露在全球的分佈範圍十分有限,主要集中在歐洲、亞洲和大洋洲的部分地區。

其中歐洲的意大利、法國是傳統的黑松露主產區,被譽為“黑松露的故鄉”。

但近些年來中國的黑松露產區異軍突起,成為全球黑松露市場的重要力量。

中國的黑松露主要分佈在西南地區的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其中云南的楚雄、麗江、大理,四川的攀枝花、涼山,貴州的遵義、畢節、六盤水等地區,是中國黑松露的核心產區。

這些地區地處雲貴高原和橫斷山脈的過渡地帶,海拔適中、氣候溫和、降水充沛,擁有大片的橡樹、榛樹等共生樹林,土壤條件也完全符合黑松露的生長需求,為黑松露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

在遵義、畢節等地的山區,黑松露廣泛分佈在山林之中,尤其是在一些人跡罕至的後山、林地,常常能發現成片生長的黑松露。

對於當地的村民來說,撿黑松露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每到深秋時節(黑松露的成熟季),村民們便會帶著工具進山搜尋,運氣好的話,一天就能撿到好幾斤,這也是貴州人能實現“黑松露自由”的根本原因。

黑松露產量稀少,據統計,全球黑松露的年總產量不足100噸,而其中品質優良的頂級黑松露更是不足10噸,稀缺性直接決定了它的高價值。

相比之下,即使是貴州這樣的產區,黑松露的產量也相對有限,雖然村民們覺得“山後多的是”,但這只是相對於其他地區的稀缺而言。

而且黑松露生長在地下,表面沒有任何痕跡,在歐洲傳統產區,人們通常會訓練獵犬或母豬來尋找黑松露,利用它們靈敏的嗅覺感知黑松露的香氣。

而在中國的產區,村民們則憑藉著多年的經驗,通過觀察共生樹木的生長狀態、土壤的顏色和濕度等特徵,來判斷黑松露的生長位置。

隨著人們對黑松露的認知不斷加深,以及中國黑松露產業的逐漸發展,貴州的黑松露也正在走出大山,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保護黑松露的生長環境,就是保護這份自然的饋贈,才能讓“黑松露自由”的故事能夠長久延續。

參考:光明日報《美食中的極品――松露》2008-1-10天眼新聞《貴州人有自己的“黑松露自由”!遵義小伙“撿”出3斤多黑松露,村民:我們山後多的是! 》2025-11-5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