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風了!鄭麗文出席統派活動,紀念先烈吳石,藍營掀入黨、歸黨潮

這段時間,台灣島內的政治空氣突然變得不一樣了。許多人還沉浸在電視劇《沉默的榮耀》的情緒里,沒想到現實世界裡,也開始出現某種呼應的風向。

最讓外界意外的,是國民黨內部突然變得熱火朝天——不是退黨潮,而是入黨潮、歸黨潮。

起風了!鄭麗文出席統派活動,紀念先烈吳石,藍營掀入黨、歸黨潮 -

就在這股熱度之中,新任黨主席鄭麗文公開現身統派紀念活動,來到白色恐怖受難地馬場町紀念公園,向吳石等先烈致敬。這一幕,讓外界感嘆:國民黨幾十年來少見的清晰立場,真的出現了。

接下來,我們慢慢說。


一、20天新增2405名黨員:藍營久違的活絡開始出現

11月7日,國民黨中央開了一場不算大的記者會,卻引爆輿論。

國民黨文傳會公布了一組最新黨員數據:鄭麗文上任不到20天,黨籍數量竟然凈增2405人。

其中有幾點非常關鍵:

  • 1420人為新入黨
  • 993人為“失聯黨員”選擇回歸

這意味着什麼?意味着有人願意重新相信國民黨了。

起風了!鄭麗文出席統派活動,紀念先烈吳石,藍營掀入黨、歸黨潮 -

而且這不是空洞的“信心”兩字,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跑去登記、重簽文件、補繳黨費……這背後是明確的態度:藍營的人心正在往迴流。

反觀過去幾年,國民黨的組織結構宛如一個老舊水塔,水從上邊倒進去,底下卻不斷漏。朱立倫任內推的“同舟計劃”,喊得震天響,結果黨員人數不增反降,就是明顯例子。

原因很簡單:政策模糊、理念軟弱、路線不清晰,人自然不願意靠近。

但鄭麗文上來後,情況完全反轉。她的立場和路線不需要猜,不需要解讀,甚至不需要別人替她潤色——她自己說得夠清楚。

這讓很多藍營支持者看到久違的方向感。


二、鄭麗文走進馬場町:走進歷史,也走進藍營的“身份認同”

11月8日,統派組織要在台北馬場町舉辦秋祭追思大會,主題定得很直白:“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兩岸同心、振興中華”。

這塊土地不陌生,吳石等早期的情報人員、軍人、知識分子,就是在這裡被國民黨當局處決的。

幾十年過去,這些故事沉在檔案里,也沉在很多家庭的記憶里,直到最近因為影視劇再次被大眾看見。

就在這樣一個敏感而莊嚴的場合,鄭麗文決定親自前往,並公開表態要向這些為民族統一付出生命的先人致敬。

這一幕意義非凡,原因有三:

第一,她在做過去許多國民黨主席不敢做的事。過去國民黨領導人對統派活動常常保持距離,擔心被媒體貼標籤、被民進黨攻擊,於是能躲就躲。

第二,她讓黨內的“我是中國人”認同重新被討論。她不再使用模糊概念,也不再繞圈子,而是把身份問題攤開來講。

第三,她讓藍營的情感重新連上歷史脈絡。

起風了!鄭麗文出席統派活動,紀念先烈吳石,藍營掀入黨、歸黨潮 -

當一個政黨能大大方方面對自己歷史中的犧牲者,也意味着它開始重新整理自己的路線。

可以說,鄭麗文的這一步,是在把國民黨帶回它曾經的歷史主軸。


三、藍營內部的力量正在重組:黨主席與黨團總召的“互信機制”形成了

鄭麗文的另一項動作,也讓外界看得很清楚:國民黨正在進行內部重組,而她是核心推動者。

她與傅崐萁達成協議,讓黨團總召的任期限制被撤除。也就是說,傅崐萁可以長期坐穩藍營立法院團隊的“指揮官”。

為什麼這很關鍵?

因為藍營長期存在的一個大問題,就是“主席說他的,立法院做他們的”,兩邊路線經常對不上,最後變成“外有對手、內也對着干”。

而現在情況不一樣了:

  • 立法院由傅崐萁穩住
  • 黨中央由鄭麗文定基調
  • 兩者之間建立了明確的分工

這意味着藍營的“戰線”終於拉直了。

起風了!鄭麗文出席統派活動,紀念先烈吳石,藍營掀入黨、歸黨潮 -

這也是為什麼,才短短20天時間,藍營的氣氛就能迅速活絡起來。

黨要有方向,群眾才會回頭。黨要有戰鬥力,支持者才會願意把希望押在你身上。


尾聲:風向真的變了

鄭麗文上任前,外界以為她會被黨內傳統勢力牽着走;上任後才發現,走在最前面的,是她。

她敢講過去國民黨不願講的話;她敢去過去國民黨不敢去的場合;她敢把黨的路線、大方向、身份認同扯回主流。

這不是“情緒化”,更不是“搏版面”。這是國民黨過去十幾年缺乏的——政治意志。

也正因為這種意志出現了,才會有:

  • 一波新的入黨潮
  • 一群失聯黨員願意重新回來
  • 藍營內部結構重新成形
  • 統派群體重新與國民黨產生連結

所以說,風向真的變了。

而這股風,是從馬場町吹來的,也是從歷史深處吹來的。

未來會吹多大?可能就要看國民黨能不能繼續維持這股久違的堅定。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