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二十一號明晚出發,乘組三名航天員分屬3種類型,跨三個年代

據《央視新聞》10月30日報導的來自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的最新消息,神舟二十一號飛船將於2025年10月31日23時44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飛天。

航天員乘組則由航天駕駛員張陸、航天飛行工程師武飛、載荷專家張洪章三人組成,張陸任指令長。

神舟二十一號是我國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的第六次載人飛行任務,也是載人航天工程的第37次飛行任務。執行此次任務的三人團隊是繼神舟十六號航天員乘組之後,再次由航天駕駛員、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3種類型航天員構成的乘組,其年齡則涵蓋了“70後”、“80後”、“90後”三個年齡段,可以說是三人跨了三個年代。他們將帶著不同的專業背景與使命,共同奔赴400公里高空的“天宮”空間站。

指令長張陸:從農村紙飛機到400公里太空的“二次出征者”

作為乘組的“掌舵人”,指令長張陸是三人唯一擁有太空飛行經驗的成員。這位來自湖南常德漢壽農村的航天員,人生軌跡本身就是一部“航天追夢史”——從童年疊紙飛機暢想天空,到成為飛行員駕駛戰機翱翔1萬米高空,再到2022年搭乘神舟十五號首次進入400公里外的空間站,如今他將以“二次出征”的身份重返太空,將用更豐富的經驗帶領團隊完成任務。

在上次的太空之旅中,張陸曾參與空間站出艙活動、設備維護等關鍵任務,對空間站的運行邏輯與操作流程瞭如指掌。此次擔任指令長,他不僅要負責飛船與空間站的交會對接、乘組在軌生活管理,還需統籌協調出艙活動與試驗任務的節奏,是團隊的“定海神針”。在接受采訪時,張陸曾感慨:“人生的神奇不是個人能力,而是國家和時代給了農村孩子觸摸星辰的機會。”這份對航天事業的敬畏與感恩,將成為他帶領團隊平穩完成任務的重要動力。

飛行工程師武飛:中國最年輕航天員,從“圖紙設計者”到“太空操作者”

1990年後出生的武飛,是此次乘組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員——他不僅是我國第三批航天員,更是目前執行飛行任務時年齡最小的中國航天員,實現了從“地面工程師”到“太空工程師”的跨界突破。

在入選航天員之前,武飛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空間技術研究院的工程師,長期從事航天器設備的設計與研發工作。那些曾在地面圖紙上反復修改的設備、在實驗室裡多次調試的系統,如今將由他在太空中親自操作、維護與升級。用他的話說:“從設計圖紙到親手操控太空設備,把地面實驗搬到蒼穹,這是每個航天工程師的終極夢想。”

作為飛行工程師,武飛的核心任務聚焦於空間站的“日常運維”:既要負責組合體的環境控制、生命保障系統檢查,也要承擔設備故障排查、新技術驗證等工作。例如,此次任務中空間碎片防護裝置的安裝、艙外設施的維護,都需要他精準操作機械臂或參與出艙配合。面對“最年輕航天員”的標籤,武飛更希望用實力證明:“仰望星辰的同時,必須把雙腳踩在地面,每一步紮實的積累,才能支撐太空的夢想。”

載荷專家張洪章:從“儲能博士”到“太空科研人”,帶著實驗上太空

如果說張陸是“掌舵者”、武飛是“運維師”,那麼載荷專家張洪章就是此次任務的“科研主力”。這位來自山東濱州的山東大學畢業生,擁有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工學博士學位,曾是潔淨能源國家實驗室的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長期深耕大規模儲能電池領域,如今他將把實驗室“搬”到太空,開展前沿科學實驗。

張洪章的科研履歷堪稱亮眼:2013年突破全釩液流電池非氟離子傳導膜技術,性能超越國際主流產品;2016年研發出可在-40℃充放電的鋰離子電池;2019年研製的鋰/氟化碳原電池比能量達940Wh/kg,創國內最高水平。此次太空之旅,他帶來了自己設計的“電源相關研究項目”,將在微重力環境下探索儲能電池材料的性能變化——這一實驗成果若能落地,將為未來深空探測、衛星能源系統升級提供關鍵數據支撐。

對於“太空科研”的挑戰,張洪章早有準備。作為常年泡在實驗室的科研人,他笑稱“抗熬夜、耐高壓是基本功”:“以前寫結題報告、趕項目進度,經常幾天不睡覺,狹小環境裡的專注度和忍耐力,早就經過了考驗。”而選擇成為航天員,他的初衷很純粹:“空間站的研究是最前沿的,能在這裡拓展視野、突破科研邊界,是任何地面實驗室都給不了的機會。”

此次任務中,除了自己的儲能實驗,他還將負責其他空間科學與應用項目的操作、樣本收集與數據記錄,成為連接太空科研與地面應用的“橋樑”。

神舟二十一號的發射,標誌著我國空間站正式進入“高密度應用階段”——從此前的“建設為主、驗證為輔”,轉向“應用優先、成果轉化”。此次乘組的專業配置(駕駛員+工程師+載荷專家),正是“用站”需求的直接體現:不僅要保障空間站“能運行”,更要讓空間站“多產出”,通過前沿科研、技術驗證,為航天產業、民生領域賦能。

例如,張洪章的儲能試驗若成功,將推動新能源技術升級;空間碎片防護裝置的應用,將為未來空間站擴建、深空探測提供安全保障;而武飛驗證的新技術,可能優化航天器的運維效率,降低後續任務成本。這些成果的落地,將讓“太空探索”不再局限於“高精尖”,而是真正走進產業、惠及生活。

從神舟五號首次載人飛行,到如今神舟二十一號的專業乘組、多元任務,中國航天用20餘年時間實現了從“追趕到並跑”的跨越。 10月31日23時44分,當長征二號F遙二十一運載火箭托舉神舟二十一號升空時,張陸、武飛、張洪章三位航天員的身影,將成為中國航天“用空間站造福人類”的新起點——而他們的故事,也將激勵更多人相信:只要腳踏實地,星辰大海並非遙不可及。

消息來源:《人民網》10月30日報導《你好!神舟二十一號乘組》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