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1月5日,“特朗普案”正式開審,要知道,若是敗訴,那麼美國對於全球的全面關稅政策極有可能被叫停。
誰能想到,在這個關鍵時刻,主角特朗普竟然不僅選擇不去旁聽,甚至還表示“國家存亡在此一舉”,也許,特朗普是覺得有自己任命的大法官在場,結果一定是對自己有利。
![]()
可是天不遂人願,在最高法院口頭辯論環節,美高院三人突然倒戈,而特朗普政府的財政部長貝森特,乾脆直接攤牌,聲稱沒了關稅整個國家會陪葬。
那麼究竟為什麼特朗普任命的三個大法官會臨時倒戈?
![]()
一部法律的“變形記”
11月5日,一場本該是特朗普陣營穩贏的聽證會,在美國最高法院上演了驚天反轉,特朗普團隊原本信心滿滿,指望自家提名的保守派大法官們能輕鬆擺平這事兒,結果卻迎來了自己的“滑鐵盧”。
現場氣氛完全脫離了劇本,九名大法官裡,竟然有足足六位,也就是三分之二的人,都對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露出了毫不掩飾的懷疑,這陣仗,可把白宮給看懵了,更要命的是,這六個人裡,居然包括了三名保守派。
![]()
其中,戈薩奇和巴雷特,這倆可都是特朗普親自送上最高法院的自己人啊,誰能想到,關鍵時刻,他們卻調轉了槍口,讓整個保守派陣營內部出現了清晰的裂痕。這場聽證會,瞬間從一個政策辯論,升級成了一場對總統權力邊界的公開拷問。
問題的根子,出在一部叫《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上,這部1977年的老法案,是特朗普政府發動關稅戰的核心法律武器。
![]()
法律的初衷很明確,是授權總統在國家面臨“異常且特別嚴重的威脅”時,可以採取緊急措施,但特朗普政府對“威脅”的定義,卻讓所有人大跌眼鏡,他們認為,美國長期存在的國家貿易逆差,就是那個“特別嚴重的威脅”,這操作可就有點秀了。
近50位跨黨派的頂尖經濟學家,包括美聯儲前主席伯南克和前財長耶倫,直接聯名上書,差點沒指著鼻子說這是在瞎搞,他們解釋說,貿易逆差是個再正常不過的經濟現象。
![]()
比如美國氣候不適合種香蕉,那當然得進口,這不就產生貿易逆差了嗎,但反過來,美國在科技領域領先全球,又享受著巨大的服務貿易順差,拿一個正常的經濟結構問題,去套一個為緊急狀態準備的法律,這本身就是一場錯位。
更尷尬的是,大家翻遍了IEEPA的法律文本,從頭到尾,壓根就沒找著“關稅”這兩個字,這等於說,特朗普政府是拿著一個沒有授權的工具,乾了一件動搖全球貿易的大事。
![]()
總統動了誰的奶酪
這事兒要是只在經濟圈裡吵吵也就算了,可它偏偏捅破了憲法的天花板。
首席大法官羅伯茨在聽證會上的一個問題,直接擊中了要害,他慢悠悠地問,總統先生徵收的這些關稅,說到底,不就是在“對美國人徵稅”嗎?
![]()
一句話,全場寂靜,因為這觸及了美國體制最核心的原則,徵稅權,是國會的,不是總統的,憲法把錢袋子牢牢地交給了國會,總統無權染指。
特朗普政府繞開國會,用一部緊急狀態法給自己加徵關稅的權力,這在羅伯茨這些大法官眼裡,無異於行政權對立法權的公然侵犯。
![]()
美國商會的觀點也印證了這一點。
他們早就抱怨,什麼對外國商品加稅,最後成本還不是由美國公司自己支付,然後一環一環地傳導下去,最終買單的還是美國消費者,這從經濟現實上,完美解釋了羅伯茨“對美國人徵稅”的法律判斷。
![]()
所以,別再說戈薩奇和巴雷特是“背叛”了,他們不是在反對特朗普個人,而是在捍衛自己作為大法官的職責,守護那條被憲法劃定的權力紅線,當總統的權力開始模糊憲法界限時,司法系統這道最後的防線,必須站出來踩下剎車。
“大到不能倒”的威脅
眼看法律上要說不通了,特朗普政府的財政部長貝森特,乾脆直接攤牌,打出了一張極具威脅的底牌。
![]()
他在聽證會上發出警告,如果最高法院裁定關稅非法,那麼美國政府將需要退還至少7500億美元的已徵收關稅,他言下之意很明白,這麼一筆巨款,足以讓美國財政當場休克,整個國家,都可能要為這個判決“陪葬”。
這番話的潛台詞,就是赤裸裸的“大到不能倒”,關稅政策已經搞了這麼久,牽扯的錢太多了,所以就算它不合法,你們法院也得捏著鼻子認了,否則就等著經濟崩潰吧,這已經不是在辯論法律原則了,而是在用整個國家的經濟穩定,來對司法獨立進行一場豪賭。
![]()
諷刺的是,關稅政策本身就已經在損害美國經濟。
有學者指出,美國進口的商品裡,大約有四成都是中間產品,也就是工廠生產線上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對這些東西加徵關稅,等於直接增加了本國企業的生產成本,削弱了自家企業的全球競爭力,一邊喊著“關稅強國”,一邊又在給自己的企業下絆子,這邏輯實在是讓人費解。
![]()
而特朗普本人呢,他始終堅持,關稅問題直接與國家安全掛鉤,這個宏大的敘事,與貝森特的財政威脅論遙相呼應,共同構建了一套“為了國家,我們別無選擇”的話術,試圖以此來對抗法律邏輯和經濟常識的雙重挑戰。
這場圍繞IEEPA的驚天博弈,像一面棱鏡,折射出了美國當下政治生態最深層的裂痕,行政、立法、司法三權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彼此間的緊張關係被徹底公開化。
![]()
最高法院裡六名大法官流露出的疑慮,已經為特朗普的標誌性經濟政策敲響了喪鐘,其賴以存在的基石正面臨著崩塌的巨大風險。
這不僅僅是對特朗普個人政治權威的挑戰,更是美國製度本身在巨大壓力下的一次痛苦的自我修正。
![]()
筆者觀點
無論最終判決走向何方,權力的迴聲已經激盪在華盛頓的上空。
它標誌著,即便是在一個看似總統權力高度集中的時代,制度的韌性和法律的底線依然在發揮著頑強的製衡作用。
這場聽證會所暴露出的內部撕裂,其深遠影響,恐怕將遠遠超越關稅本身,成為評判這個時代政治遺產的一個無法繞開的註腳。
信息來源:
1.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