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曦!今天為大家分享的是冬季菜肴,喜歡別忘了點贊收藏哦!
冬季菜餚
肉菜
鹽煎肉
鹽煎肉又叫生爆鹽煎肉,此菜與回鍋肉在烹制方法和調味上有相似之處,區別在於選料上。鹽煎肉的選料要用無皮、瘦多於肥且肥瘦相連的豬肉。製法上肉不先煮,而是生片入鍋。成菜色澤紅潤,質地酥軟;咸鮮微辣,醇濃而香。
原料:去皮豬肉150克,青蒜苗100克,豆瓣醬、豆豉、熟菜油、鹽各少許。
製法:(1)將肥瘦相連、瘦多於肥的豬肉洗凈,切成長4厘米、寬2厘米的薄片。青蒜苗剝去老葉、去根,沖洗乾淨,斜刀切成長2厘米的菱形段。豆瓣醬、豆豉分別剁細。(2)熟菜油30克下炒鍋中上火,待油燒熱時,下肉片炒散後,再放入精鹽反覆煸炒,待肉片變硬出油時,將豆瓣、豆豉粒放入炒至油呈紅色時,放青蒜苗炒勻,至斷生出香味即可。
注意:(1)煸炒肉片時需用中火,放入青蒜後則要用旺火爆。(2)肉片一定要煸透、爆硬起酥。
鹹魚燒肉
此菜系沿江地區家常風味菜肴之一,是用咸鯉魚或青魚與連皮豬五花肉混燒而成。成菜咸香回甜,色紅油亮,肉有魚香,魚蘊肉鮮,兩者得兼,回味悠長。
原料:帶皮豬五花肉250克,鹹魚125克,醬油、白糖、料酒、味精、鮮湯、蔥、姜、麻油、熟菜油各適量。
製法:(1)鹹魚用溫水泡軟,去鱗洗凈切3厘米見方的塊。帶皮豬五花肉切成2厘米見方的塊,焯水洗凈待用。蔥摘好洗凈打結,姜洗凈切片。(2)鍋置火上,注入熟菜油10克滑鍋,放入五花肉塊煸炒幾下,下蔥結、薑片、鹹魚塊、鮮湯、味精、白糖、料酒、醬油,用小火燒煤1小時左右起鍋,撿出蔥姜,淋入麻油拌勻即成。
注意:(1)加鮮湯後旺火燒沸,再轉小火燒煤,見湯汁濃稠收干,魚爛肉軟,色澤油亮為好。(2)白糖、料酒用量較重,起鍋淋油一定要用麻油。
薺菜圓子
薺菜圓子是合肥地區的一款春節傳統小吃。傳說此菜如何揚名還與合肥人李鴻章有關。當年李鴻章率淮軍攻打太平軍時,由於太平軍英勇善戰,淮軍傷亡慘重,士卒多有逃亡。這年春節,李鴻章為了收買人心,激勵士氣,就派人從合肥請來廚師,趕做了大批薺菜圓子,謊說是家鄉父老送來的家鄉小吃,慰問江淮子弟。正值佳節倍思親的江淮將士,群情振奮,終於鎮壓了太平軍。後每至春節,身居要職的李鴻章總要宴請淮軍首領,席上總少不了這道外皮金黃酥脆、餡心滋潤鮮美,吃起來清香滿頰、入口不忘的薺菜圓子。
原料:豬五花肉 300克,薺菜100克,荸薺100克,麵包粉、雞蛋、鹽、味精、胡椒粉、麻油、蔥、姜、熟菜油各適量。
製法:(1)豬五花肉剁成泥,放一大碗中,加入鹽、味精、胡椒粉和用蔥姜拍碎加水製成的蔥姜水,順一個方向由慢到快地攪拌上勁。(2)薺菜摘洗乾淨,入沸水鍋中稍燙後,撈出用冷水沖涼,擠去水分切成碎末,加入鹽、味精、麻油少許拌勻。(3)荸薺去皮洗凈,拍成碎末,一半放薺菜末中拌和成餡,另一半放肉餡中攪勻。(4)將肉餡分成10份,捺平作為外皮,將薺菜餡一一包入,呈似小桔子大小的圓球生坯。生坯再一一粘上雞蛋液,裹上一層麵包粉,如此逐一完成。(5)油鍋置火上燒至六成熱時,將圓子逐個放入炸至外皮呈淺黃色時撈出。待溫升至八成熱時,再將圓子復炸呈金黃色即可。
注意:攪肉餡時,蔥姜水要分三至四次加入,能使肉質充分吸水起粘。
繡球圓子
繡球本指一種綵綢結成球形的飾物。某些地方的名門閨中小姐,有拋繡球招親的習俗,誰能中球招贅,當為人生大喜。廚者移之入饌,也祝願食者因此得福也。此款肉圓形如繡球,艷麗美觀,質地細嫩,咸鮮爽口,是節日期間人們所獨鐘的吉祥食品之一。
原料:豬五花肉250克,饅頭1個,雞蛋1個,胡蘿蔔、水發香菇、冬筍、青菜心、精鹽、料酒、味精、蔥、姜、水澱粉、鮮湯各適量。
製法:(1)豬五花肉剁成茸,放一大碗中,加入精鹽、味精、料酒、蔥姜水攪拌上勁。饅頭去皮,搓成顆粒狀,放入肉茸中拌勻。(2)胡蘿蔔去皮切細絲,冬筍去殼煮熟切細絲,水發香菇切細絲,雞蛋液攤成蛋皮也切細絲。胡蘿蔔絲、水發香菇絲、青菜心焯水後冷涼,蔥切細絲。(3)將肉茸團成10個似乒乓球大小的圓球,每隻沾勻水澱粉,再裹上用胡蘿蔔絲、香菇絲、蛋皮絲、冬筍絲、蔥絲拌勻的外表。逐一做好後,上籠用旺火蒸20分鐘後取出。(4)鍋置火上,將繡球圓子的湯汁倒入,放進青菜心,加精鹽、味精、鮮湯燒沸後勾芡,淋入明油,青菜心整齊地碼在圓子周圍,將湯汁澆在圓子上即成。
注意:蒸圓子一定要用旺火速蒸,這樣可使圓子水分不過多流失,吃起來鮮嫩。
壽州排骨
壽州為今安徽壽縣,為古時重鎮。壽州排骨的製法雖與一般的糖醋排骨同出一轍,但其風格迥然不同:滑潤有韌,甘爽有脆,甜酸味濃,棕紅亮澤,形似石榴米狀,是一款傳統風味佳肴。
原料:豬肋排底端脆骨250克,姜、蔥、精鹽、醬油、白糖、紅醋、料酒、熟菜油、澱粉各適量。
製法:(1)豬帶肉脆骨用刀剁成石榴米狀,裝入碗內,加精鹽、料酒、蔥段、薑片抓拌後腌15分鐘,揀去蔥姜,加少許干澱粉拌均勻。(2)炒鍋上火,注入熟菜油,待油溫升至四成熱時,將排骨粒分散下鍋,待浮起後撈出。當油溫再升至八成熱時,將排骨粒重炸,見粒硬變黃時撈出。(3)原鍋留底油,燒熱後下蔥薑末煸香,注放適量清水及精鹽、醬油、紅醋、白糖燒沸後倒入排骨粒,再沸後移小火將滷汁收干即成。
注意:(1)排骨粒需按要求復炸。(2)加清水應與排骨粒相持平。(3)糖醋味不宜加鮮味調料。
酥糟排骨
此菜亦名“蔥穿排骨”,晚清在江蘇很是風行,就是將排骨煮至離骨,取出肋骨,插入蔥白,烹調而成,似肉中有骨,實則無骨,且增加了香味。此菜做法別緻,酥鬆醇厚,糟香回溢,歷來受人青睞。
原料:豬排骨750克,酒釀、蔥、姜、料酒、白糖、花椒、精鹽、麻油、熟菜油各適量,熟白芝麻少許。
製法:(1)排骨洗凈剖開,剁4厘米長的段,入沸水鍋中煮去血水,撈出瀝干水洗凈入碗,加料酒、精鹽、酒釀、蔥段、薑片、白糖拌勻,入蒸籠中蒸至肉骨分離,抽去骨頭,將蔥白段穿入排骨中。(2)鍋放菜油,待油溫升至八成熱時,逐一放入排骨炸呈金黃色時撈出,置一碗中,淋入麻油和少許熟白芝麻拌勻即可重新裝盤。
注意:(1)酒釀和排骨的比例為1:10。(2)穿入排骨中的蔥白段長度不應超過排骨,以免被高油溫炸焦。
東坡肘子
相傳宋元祐年間,蘇東坡在杭州任職,發動民眾疏通西湖,修築了蘇堤,為民辦了一件善事。百姓們總想表表敬意,春節時就送去了豬肉、紹興酒。蘇東坡收到這麼多的豬肉、紹興酒,覺得應同疏通西湖的民工共享才是,於是,就讓家人把肉切成一個一個大方塊,肘子連骨割下,用他“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的燒肉十三字訣燒制。同時吩咐家人“連酒一起送”,誰知,家人錯聽成“連酒一起燒”。結果在燒豬肉時,把紹興酒全部代水放進鍋中了。民工們吃了這種酒燒豬肉、肘子,都覺得油潤柔糯,味美異常。從此,人們就把這道菜肴命名為“東坡肉”,燒肘子則為“東坡肘子”,流傳至今,成為杭州名菜。
原料:豬蹄膀(肘子)1隻約750克,白糖50克,紹興酒150克,醬油、蔥、姜、精鹽各適量。
製法:(1)將豬肘子外皮刮洗乾淨,放在沸水鍋中煮5分鐘,撈出洗凈。蔥、姜洗凈。(2)取大砂鍋一隻,先鋪上一層蔥段,再鋪上一層薑片,將豬肘子放入,加進白糖、醬油、紹興酒和清水適量,蓋上鍋蓋,置旺火上燒開後,改用微火燜2小時左右,至八成熟,啟蓋將肘子翻身,加入精鹽再加蓋密封,用微火燜酥後,將砂鍋端離火口,撇去浮油即可。
注意:(1)選料以後蹄膀為佳。(2)加蓋後須用小火燜透至酥爛,才不失其形。
菜苔炒臘肉
菜苔炒臘肉為民間風味菜肴。菜苔有紫菜苔、紅菜苔、油菜苔之分,以肥嫩清香的紫菜苔為貴。菜苔具有素烹不淡薄、葷烹不肥膩的特點,歷來被視為珍品。此菜選用菜苔與當年新腌制、收盡咸潮的臘肉炒制而成,成菜菜苔碧綠,脆嫩微甜,食之無渣;臘肉色呈桃紅,甘鮮腴美,兩者兼得,柔雅清和,為冬末餐桌帶來春意。
原料:臘肉150克,油菜苔500克,精鹽、味精、生薑、熟豬油各適量,水澱粉少許。
製法:(1)油菜苔剝去老皮,掐成4厘米長的段洗凈。臘肉洗凈上籠蒸至七成熟時取出,切成3厘米長的厚片。生薑削皮洗凈,切成米粒狀。(2)炒鍋置旺火上,注入熟豬油30克燒熱,下姜米稍煸後,放入臘肉煸炒,待肥肉部分出油透明後,將菜苔放入急速翻炒,加精鹽、味精炒至菜苔斷生後,淋入少許水澱粉勾薄芡,翻拌均勻即可。
注意:旺火急速翻炒,以保菜苔的色澤、口感不受影響。
小米年肉
小米年肉又稱“年肉”,是湖北苗族、土家族歡度舊曆年家家都有的風味,預祝來年五穀豐登,萬事如意。此菜選用優質糯小米與臘肉合蒸而成,臘肉軟爛醇香,小米糍糯透鮮,是一款地道的民族佳肴。
原料:臘肉500克,糯小米100克,精鹽、花椒粉、味精、蔥段、薑片各適量。
製法:(1)將臘肉皮面置火上烤出油後,放溫水中浸泡半小時,用刀颳去硬皮洗凈,置沸水鍋中煮至五成熟時取出。糯小米淘洗乾淨,用清水浸泡兩小時。(2)在臘肉的肉面下刀,切成長6厘米、寬3厘米、厚1厘米的連皮肉片,再在每一肉片中間劃一刀,深至肉皮且呈兩片相連的片。小米、精鹽、花椒粉、味精放盆內拌勻,然後加入肉片翻拌,連刀夾縫中也夾入小米。(3)取一扣碗,將拌合均勻的肉與小米一片一片地皮朝下整齊排碼於碗底,上墊碎肉、蔥段、薑片,入籠中蒸1小時左右,待肉粑米糯時取出,揀出蔥姜,翻扣於盤中即成。
注意:蒸年肉時,火力不要太旺,要讓小米與臘肉兩者的滋味互相漸漸融合、滲透。
蟠龍菜
蟠龍菜是湖北省的傳統名菜,始於鍾祥縣,當地人稱此菜為“雪菜”。
相傳明武宗臨死前,立詔傳位於年僅14歲的朱厚熜,當時他正在湖北鍾祥,接旨上京前,特地到老師府中告別。這位老師非常高興,便在府中設宴為其餞行。府中有位老廚師心想皇上登基,猶如蟠龍升天,遂給皇上做了這道蟠龍菜以示慶賀。朱厚熜吃後,讚不絕口,進京時把那位老廚師也帶走專做此菜了。今天此菜已步入尋常百姓家,黃白相間,造型古樸,鮮嫩適口,入口即化,成為人們喜慶家宴中的一道名菜。
原料:豬五花肉400克,雞蛋3個,胡蘿蔔1個,青蒜、精鹽、澱粉、鮮湯、味精、蔥、姜、熟豬油各適量。
製法:(1)豬五花肉剁成細茸放入盆中,加蔥姜水、精鹽、味精,順同方向由慢到快地攪拌上勁後,再加干澱粉少許拌勻。胡蘿蔔刮皮洗凈,切成菱形的象眼片。青蒜摘洗乾淨,斜刀切菱形的段。雞蛋磕入碗中,打勻成蛋液。(2)炒鍋置小火上燒熱,用熟豬油涮鍋,倒入蛋液攤薄蛋皮兩張,蛋皮一切兩張攤平,用干澱粉均勻撒上,上鋪一層肉茸抹平,再——捲起呈圓柱形四條。上籠用旺火蒸20分鐘取出晾涼後,切成3毫米厚的圓片。(3)取蒸碗一隻,內塗一層熟豬油,將蛋卷片互相銜接盤旋狀地碼入碗內,再上籠用小火蒸10分鐘取出,湯汁筆入鍋中,將菜翻扣於盤中。(4)鍋上火,再加入適量鮮湯、精鹽、味精、胡蘿蔔片、蒜段燒沸後,用水澱粉勾薄芡,淋入明油,澆於菜上即成。
注意:蛋卷先用旺火蒸定型,改刀後即用小火蒸。
蘿蔔燉排骨
俗話說:蘿蔔進城,藥鋪關門。這是人們誇蘿蔔能去熱消火,化積散瘀,止渴利便,醒酒解毒,功勞非同小可。蘿蔔又叫土酥、破地錐。因其出身寒素,心事潔白,有“清不絕俗,淡不累物”的骨風,歷來受人讚頌。據傳,慈禧太后原是不吃蘿蔔的,一日心血來潮,想嘗嘗蘿蔔究竟是什麼滋味,御廚就做了這道香氣濃郁、鮮美醇厚的蘿蔔燉排骨,沒想到這個老佛爺鬧得天天要吃。
原料:豬肋排250克,白皮蘿蔔200克,精鹽、蔥、姜、胡椒粉各適量。
製法:(1)排骨斬成骨牌塊,蘿蔔洗凈切滾刀塊,兩者分別焯水再洗凈。蔥、姜摘洗乾淨,蔥打結,姜用刀拍松。(2)鍋置火上,放入清水、排骨、蔥、姜燒沸後,撇去浮沫。待排骨六成熟後放入蘿蔔,轉中火細燉,至排骨酥軟、蘿蔔熟爛後,加入精鹽、胡椒粉,撈出蔥、姜即可。
注意:排骨要冷水下鍋。
水煮牛肉
水煮牛肉為四川麻辣菜肴之代表,起源於清朝同治年間的川鹽原產地自貢。製鹽中多用畜力相助,役牛達萬頭,每年淘汰的役牛,均賤價出售。鹽工和當地百姓買到後,宰殺後多切片用水煮熟後再佐以鹽味而食之,故名。此菜後經傳入市肆,經歷代廚師不斷改進後,又衍生出了水煮魚片、水煮鱔片、水煮雞片等系列水煮菜肴,深受群眾喜愛。
原料:牛腰柳肉250克,蒜苗50克,萵筍尖100克,芹菜50克,郫縣豆瓣75克,干辣椒、花椒、精鹽、醬油、料酒、味精、鮮湯、水澱粉、烹調油各適量。
製法:(1)將牛肉橫切成大薄片,放一碗內,加料酒、精鹽、水澱粉拌勻。蒜苗、芹菜摘洗乾淨切8厘米長的段。萵筍尖洗凈切長片。干辣椒、花椒剁成細末。郫縣豆瓣剁細。(2)炒鍋上火,加烹調油25克燒熱,下蒜苗、芹菜、萵筍尖炒至斷生,起鍋放深窩盤中。(3)鍋置火上,注入烹調油30克燒熱,下豆瓣茸炒至油呈紅色時,加姜米、蔥末炒香,再放進鮮湯500克,煮沸出味後,用漏勺撈去料渣,加醬油、料酒、精鹽、味精繼續加熱燒沸,將上過漿的牛肉片分散入鍋,待牛肉片伸展變色後,撇去浮沫,湯濃汁稠時起鍋裝入深窩盤蔬菜上。然後將干辣椒末和花椒末撒在菜上。(4)鍋置火上,倒入烹調油50克,燒至七成熱時,澆於菜上的干辣椒末和花椒末上即成。
注意:(1)牛肉上漿時要順同一方向慢慢加料攪拌。(2)墊底蔬菜可視情況適當減少品種。
牛肉火鍋
我國自古以來,牛一般用於役用,於冬閑以淘汰牛供食,有補脾胃、益氣血、強筋骨的功效。此款牛肉火鍋,麻辣鮮燙,肉質細嫩柔軟,再配以其他生料,不失為冬季滋補美味食品。
原料:牛肉250克,寬粉條、香菜、豆腐、醬油、精鹽、干辣椒、孜然粉、料酒、白糖、胡椒粉、鮮湯、蔥、姜、花椒、八角、桂皮、茴香、紅醋、味精、熟菜油各適量。
製法:(1)牛肉切骨牌塊焯水後洗凈。寬粉條用熱水泡軟切8厘米長的段。香菜摘洗乾淨裝盤待用,豆腐切條裝盤待用。干辣椒切成碎米粒狀。(2)炒鍋上火,放入熟菜油50克燒熱,下干辣椒末、蔥段、薑片、花椒炸香後,放入牛肉塊、料酒、醬油、白糖、紅醋、鮮湯(1000克)、八角、桂皮、茴香各適量,用旺火燒沸,移小火燒約2小時至牛肉軟糯,加入精鹽、味精、孜然粉、胡椒粉上旺火繼續燒20分鐘離火。(3)火鍋洗凈,寬粉條墊底,舀入牛肉,蓋上鍋蓋,加熱燒沸即可。食時,配香菜、豆腐上桌,供涮煮。
注意:(1)香料運用時要掌握份量,太多則藥味重;太少則香味不濃。(2)沒有寬粉條也可用豆腐等原料墊底。
毛肚火鍋
毛肚火鍋發源於四川重慶,早時多為沿街挑擔出售,體力勞動者圍擔而食,鍋中滷汁麻辣且咸,內有小格,各人分燙,即使在數九隆冬,食之也會大汗淋漓。後至30年代,始有店專營,不論四季皆經營此“麻辣燙”,至今風韻猶存。現時全國均有此火鍋底料出售,解決了眾多調料的不便,居家有閑,也盡可一嘗這風靡大江南北的美味。
原料:加工牛百頁200克,牛肝100克,牛腰100克,牛裡脊100克, 青蒜苗250克, 菠菜250克, 香菜250克,蔥白200克,蒜茸、植物油適量,鮮湯、火鍋底料適量。
製法:(1)牛百頁切絲洗凈。牛肝、牛裡脊肉均切成大薄片。牛腰一剖兩片,去掉腰臊,片成大薄片。青蒜苗、菠菜、香菜分別摘洗乾淨。各原料分別裝入盤中。火鍋底料加鮮湯兌成紅湯。(2)火鍋入席,鍋中注入紅湯燒沸,下蒜苗、蔥白稍煮出香。各生料上席。(3)調好蘸食油碟:植物油50克,蒜茸15克,精鹽少許。每人一碟,生料在鍋中涮熟後,即可蘸油碟食用。
注意:紅湯要煮 20分鐘以上,待味出才可供涮食。
孜然羊肉串
相傳公元前一百多年,漢使張騫出使西域時,絲綢之路上的中外商人和遊客就以吃羊肉串為享受。據說成吉思汗當年率兵攻打要塞西寧,駐紮六盤山上時,就喜吃羊肉串。此菜流傳甚廣,製法有烤、炸、煎等法,這裡僅介紹適合家庭用的炸羊肉串,香滑柔嫩,鮮辣且有塞北之味。
原料:羊肉250克,圓蔥、雞蛋、精鹽、醬油、料酒、味精、干澱粉、孜然粉、辣椒粉、熟菜油各適量,牙籤一袋。
製法:(1)羊肉洗凈切片,圓蔥剝去外皮洗凈切米粒狀。兩者同放碗中,加精鹽(少許)、醬油、味精、料酒腌漬20分鐘後,放進雞蛋液、干澱粉抓拌均勻。(2)將羊肉片用牙籤一一串起,每根牙籤約穿三片羊肉片。孜然粉、辣椒粉拌勻成混合粉。(3)油鍋上火,待油溫五成熱時,下羊肉串炸至收縮剛熟時撈出瀝油,均勻地撒上混合粉即可食用。
注意:鍋先燒熱,再加入冷油,油燒熱後下羊肉串,這樣羊肉串不粘鍋,保持滑嫩。
辣子雞火鍋
此火鍋富有川味特色,深受嗜食麻辣者的喜愛。它突破了只能加工成片涮、燙而食的局限,創造出了既是菜式又是火鍋的食法,還可舉一反三,改變用料,豐富品種。其味麻辣醇厚,驅寒除濕,香味濃郁,酒飯皆宜。
原料:仔雞2隻,午餐肉一聽,藕、水發海帶、時令蔬菜各100克,水發木耳、郫縣豆瓣醬、豆豉、料酒、精鹽、白糖、味精、酒釀汁、胡椒粉、花椒、姜、蒜瓣、干辣椒、泡生薑各適量,菜油150克,熟豬油75克。
製法:(1)仔雞及內臟治理乾淨。雞入冷水鍋中煮至七成熟撈出,剁成3厘米見方的塊;肫、肝切片,腸切寸段。午餐肉切片,藕去皮洗凈切片,水發木耳去盡根蒂,水發海帶洗凈切條,蔬菜洗凈。以上各料除雞塊外,均各分兩份裝盤對稱圍於火鍋桌上。(2)炒鍋上火注入菜油燒五成熱時,下干紅椒炒至棕紅色撈出。鍋中再加豬油燒熱,放入豆瓣醬炒出香味,呈紅色時,下薑片、蒜瓣炒香後,倒入煮雞的湯大火燒沸,加入豆豉、料酒、精鹽、白糖、酒釀汁熬煮,然後加炸過的干辣椒和花椒再煮10分鐘,放胡椒粉、味精入鍋,最後將雞塊放入燒沸,撇盡浮沫倒入點燃的火鍋中。(3)味碟可用辣椒油、味精、精鹽和醋少許調製,也可用植物油、蒜泥、熟芝麻、味精、精鹽各少許調製,每人一碟。
注意:(1)選料以土雞為好,養雞場的雞則要摘去雞油,烹煮時間減短。(2)食用過程要適時加湯、鹽等調料,以保持其濃郁的風味。
小煎雞
小煎雞為四川鹽都自貢名菜。烹制時要用小煎小炒的方法一鍋出菜,此菜色澤桔紅,質地嫩爽,咸鮮微辣,略帶糟香,富有濃厚的家常風味。
原料:雞腿肉200克,萵筍150克,芹黃25克,泡紅椒25克,精鹽、醬油、味精、料酒、紅醋、白糖、蔥、姜、蒜、鮮湯、水澱粉、熟豬油各適量。
製法:(1)雞腿肉剔去骨,皮朝下鋪案板上,用刀背將其一一拍松,切成4厘米長、1厘米寬的長條,裝入碗中,加料酒、精鹽、水澱粉抓拌上漿。萵筍去皮洗凈切3厘米長、8毫米寬的條。芹黃摘洗乾淨切3厘米長的段。泡紅椒剁碎,蔥、姜、蒜加工洗凈後均切片。(2)取一碗,將醬油、精鹽、味精、白糖、紅醋、鮮湯、水澱粉放入兌成汁,稍拌。(3)炒鍋上火燒熱後注入熟豬油,燒至七成熱時下雞條炒散至變白,加進泡椒末、蔥姜蒜片、料酒急速翻炒,再下萵筍條、芹黃段繼續翻炒至熟,倒入兌好的汁,湯汁收濃後起鍋裝盤。
注意:(1)雞條要盡量切一樣大小,使之受熱均勻,一起成熟。(2)加熱過程中,火力要旺,以保證菜肴的質地不受影響。
雲林鵝
此菜為元代畫家倪瓚(號雲林)創製,收於他所著的《雲林堂飲食制度集》中。據說倪雲林一生愛鵝,視其舉止端莊,體態偉岸,聲音洪亮,為鳥中君子。他也精通烹調術,說鵝肉質甘肥,鮮香嫩脆,氣味清香,且能益氣補虛,和胃解毒,與龜肉一樣是養生之物,呼之為白烏龜。書中所述雲林鵝,為江南古代名菜,其肉肥嫩,酥爛脫骨,香氣撲鼻,口味清鮮,回味悠長。
原料:嫩仔母鵝半隻約1000克,丁香3粒,蛋皮絲、紫菜各10克,蜂蜜、花雕酒、精鹽、蔥白、姜、雞湯、蔥椒(蔥葉切末和少許花雕酒拌勻)各適量。
製法:(1)將鵝洗凈掛起晾至表皮微干,把花雕酒、精鹽、蔥椒調勻,均勻地抹在鵝身內外,腌漬兩小時後,用花雕酒與蜂蜜入碗中調勻,再次抹於鵝身內外。(2)取一砂鍋注入花雕酒約200克,加入雞湯、丁香,上架一竹算,竹算上鋪蔥白,將鵝皮朝上放入,上再放薑片,蓋上砂鍋蓋,用保鮮膜封口,上蘢用旺火蒸約兩小時至鵝肉酥爛,取出後去掉薑片,剁成長條塊裝盤。(3)紫菜洗凈沙質,和蛋皮絲一起裝入碗中加入砂鍋中的原湯,和鵝一同上桌佐食。
注意:(1)鵝身兩次塗抹調料後,還應晾掛使其皮微乾燥再蒸燉。(2)鵝肉放砂鍋中的竹箅上時,應不使鵝肉沾上雞湯和花雕酒。
好啦,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