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宣布無限期駐紮黎南部,黎軍進入最高警戒,中東火藥桶再臨爆點

11 月 1 日,黎巴嫩南部納巴蒂耶區的街道上,一輛行駛中的汽車突然被以色列軍方導彈擊中,劇烈的爆炸聲打破了區域短暫的平靜。

這場襲擊直接造成 4 人死亡,而以色列國防軍隨後證實,死者均被認定為真主黨成員,其中還包括精銳部隊拉德萬部隊的成員。

理由是他們 “參與武器轉移及重建恐怖主義基礎設施”,這不是近期以軍首次在黎巴嫩境內升級襲擊。

2025 年 10 月 30 日,以軍地面部隊在黎南部發動致命突襲;10 月 26 日至 28 日的三天里,以軍空襲覆蓋貝卡谷地等腹地區域,至少 6 人在轟炸中喪生。

而這一系列衝突的背後,始終繞不開 2024 年 11 月 27 日生效的黎以停火協議。

協議明明約定真主黨撤至利塔尼河以北、以軍 60 天內撤出黎南部,可以方卻以 “黎方未全面履約” 為由兩度延長撤軍期限。

最終在 2025 年 2 月宣布 “無限期駐紮” 黎南部 5 個據點,徹底點燃黎巴嫩的抗議情緒。

如今,以軍導彈擊中納巴蒂耶區汽車的事件,讓本就緊張的局勢再度緊繃,聯合國駐黎巴嫩臨時部隊已表達嚴重關切。

要知道就在 10 月 26 日,以軍無人機還曾向聯黎部隊巡邏區投擲榴彈,引發多國譴責。

面對這樣 “違約 – 報復” 的循環,面對黎巴嫩境內已累計 3823 人死亡、15859 人受傷的殘酷數據。

當以軍將襲擊從邊境推向納巴蒂耶等腹地城市,當黎政府因內部分裂無力掌控南部局勢,這場衝突究竟還會朝着怎樣的方向擴散,又何時才能真正回到停火協議最初設想的和平軌道?

以宣布無限期駐紮黎南部,黎軍進入最高警戒,中東火藥桶再臨爆點 -

黎以衝突的核心矛盾與協議破裂

2024 年 11 月 27 日,一份承載着黎以和平期待的停火協議正式生效。

協議中明確了雙向承諾:真主黨需撤至利塔尼河以北,為以色列北部邊境構建 “非軍事化” 屏障。

以色列國防軍則要在 60 天內完全撤出黎巴嫩南部,將當地防務交還給黎巴嫩安全部隊。

這一安排本是基於聯合國安理會第 1701 號決議精神,試圖通過強化黎巴嫩中央政府對南部地區的掌控,消除真主黨活動的空間,從根源上實現地區穩定。

然而,這份協議從誕生之初就埋下了隱患,它缺乏一個中立、強大且能被雙方無條件接受的核查與監督機制。

協議的落實全靠雙方 “善意” 與自我約束,在長期充滿敵意與猜疑的黎以關係中,這種 “善意” 顯然不堪一擊。

以宣布無限期駐紮黎南部,黎軍進入最高警戒,中東火藥桶再臨爆點 -

2025 年 1 月 24 日,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以 “黎巴嫩方面未全面履行停火協議” 為由,公開宣布不按期完成撤軍,首次違背 “60 天內全面撤出黎南部” 的核心承諾。

到了 2025 年 2 月,以色列進一步加碼,直接宣布將 “無限期駐紮” 在黎巴嫩南部的 5 個據點。

2025 年 3 月 14 日,以色列國防部長卡茨更是態度強硬地表示,無論後續談判結果如何,以軍都不會撤出這 5 個戰略要地,徹底粉碎了黎巴嫩方面對和平撤軍的最後期待。

以色列的一系列舉動,被黎巴嫩視為對自身主權的嚴重踐踏,引發了黎巴嫩政府與民眾的強烈抗議。

以宣布無限期駐紮黎南部,黎軍進入最高警戒,中東火藥桶再臨爆點 -

面對以色列的違約,真主黨也給出了強硬回應,以 “以色列未徹底撤軍” 為由拒絕解除武裝。

此時,美國的介入非但沒有緩解局勢,反而讓矛盾更加複雜。

美國不斷向黎巴嫩政府要求其解除美國願意解除的沃恩主義黨徽,這在美國看來看似簡單的“解決”要求,在該國國內的困難中卻棘手。

真主黨並非單純的軍事組織,更是黎巴嫩什葉派的核心政治力量,在議會擁有大量席位,還掌控着龐大的社會服務網絡。

若強行解除真主黨武裝,極有可能引爆黎巴嫩國內的教派矛盾,甚至引發新的內戰。

這讓黎巴嫩政府陷入兩難:服從美國可能導致國家分裂,抵制美國又將面臨外交孤立與援助中斷的風險,黎以之間的 “撤軍 – 解武” 死結愈發難解。

以宣布無限期駐紮黎南部,黎軍進入最高警戒,中東火藥桶再臨爆點 -

以軍軍事行動升級與黎方防禦應對

2025 年 10 月下旬至 11 月初,黎以邊境的平靜被徹底打破。

10 月 26 日至 28 日,以軍發動的空襲不再局限於邊境地區,而是將範圍擴大到了黎巴嫩腹地的貝卡谷地 。

這裡是真主黨歷史上重要的物資補給基地與戰略縱深地帶,長期以來被視為真主黨的 “後方屏障”。

以軍對貝卡谷地的空襲,打破了過去衝突 “僅限邊境” 的隱性默契,也釋放出危險信號。

以色列的打擊目標已不再是簡單報復邊境襲擊,而是轉向系統性破壞真主黨在黎巴嫩全境的軍事基礎設施。

空襲的餘波未平,地面突襲接踵而至。10 月 30 日,以色列地面部隊直接進入黎巴嫩南部,發動了一次致命突襲。

相較於遠程空襲,地面行動意味着雙方將面臨更直接的短兵相接,衝突的 “溫度” 也從遠程對抗飆升至近距離接觸,軍事冒險性大幅提升。

以宣布無限期駐紮黎南部,黎軍進入最高警戒,中東火藥桶再臨爆點 -

短短几天后的 11 月 1 日,以軍又在黎巴嫩南部納巴蒂耶區發動了一場 “外科手術式” 導彈襲擊。

納巴蒂耶並非緊鄰邊境的村莊,而是具有重要象徵意義的腹地城市,以軍精準擊中一輛行駛中的汽車,導致 4 人當場死亡。

襲擊發生後,以色列國防軍迅速發表聲明,將 4 名死者全部定性為真主黨成員。

其中還包括真主黨精銳部隊拉德萬部隊的成員,並指控他們 “參與武器轉移及重建恐怖主義基礎設施”。

以宣布無限期駐紮黎南部,黎軍進入最高警戒,中東火藥桶再臨爆點 -

這份聲明不僅是為襲擊尋找合法性依據,更帶有強烈的信息戰意義。

以色列想通過此舉向黎巴嫩政府和國際社會傳遞:以軍有能力在黎巴嫩任何地方鎖定並消滅其認定的 “威脅”,且不會受地理或政治界限的束縛。

面對以軍的步步緊逼,黎巴嫩方面也迅速做出反應:黎巴嫩衛生部明確表示,此次納巴蒂耶襲擊是近期以軍襲擊強度升級的最新案例。

黎巴嫩總統約瑟夫・奧恩更是下令黎軍隊進入最高警戒狀態,更罕見的是,黎巴嫩軍隊與真主黨達成了防禦共識,雙方聯手構成應對以軍的防禦力量,共同抵禦以色列的軍事行動。

以宣布無限期駐紮黎南部,黎軍進入最高警戒,中東火藥桶再臨爆點 -

國際維和危機與黎國內政治共識

本應充當衝突 “緩衝帶” 的國際維和機制,在黎以局勢升級中屢遭衝擊,陷入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

2025 年 10 月 26 日,以色列軍隊的無人機在黎巴嫩南部基拉村附近,直接向執行巡邏任務的聯合國駐黎巴嫩臨時部隊(聯黎部隊)區域投擲榴彈。

隨後坦克還朝維和人員方向開火,雖萬幸未造成人員傷亡,卻徹底打破了 “維和部隊中立安全” 的國際共識。

更令人擔憂的是,此類針對性行為並非偶然,此前聯黎部隊已多次遭遇以軍激光照射、鳴槍警告等挑釁,每一次行動都彰顯着以色列對國際維和機制的漠視。

以宣布無限期駐紮黎南部,黎軍進入最高警戒,中東火藥桶再臨爆點 -

事件發生後,國際社會的譴責聲迅速發酵。

聯黎部隊第一時間向以色列方面提出 “強烈抗議”,要求以方立即停止危害維和人員安全的行為。

聯合國秘書長發言人迪雅里克更是公開怒斥此舉 “非常危險、完全不可接受”,強調其嚴重違反國際法準則。

法國等參與維和行動的國家也紛紛發聲,指責以色列的行為違背聯合國安理會第 1701 號決議,破壞了地區和平穩定的努力。

本輪衝突已造成黎巴嫩 3823 人死亡、15859 人受傷,大量醫院、學校等基礎設施被毀,藍線兩側流離失所的民眾數量持續攀升,人道主義危機不斷加劇。

以宣布無限期駐紮黎南部,黎軍進入最高警戒,中東火藥桶再臨爆點 -

與國際社會的分歧不同,以色列的背信棄義在黎巴嫩國內意外促成了跨政治層面的共識。

黎巴嫩總理薩拉姆在公開講話中明確譴責以色列 “無視國際法,嚴重侵犯黎巴嫩主權”;議長貝里則直言 “單純的口頭譴責遠遠不夠,必須採取實際行動捍衛國家尊嚴”。

從政府高層到普通民眾,黎巴嫩社會普遍意識到 “和平幻想已徹底破滅”。

以色列的持續挑釁讓國內民族情緒與主權受辱感空前高漲,原本存在分歧的政治派別,在 “捍衛國家主權” 的共同目標下逐漸凝聚起合力。

以宣布無限期駐紮黎南部,黎軍進入最高警戒,中東火藥桶再臨爆點 -

局勢惡性循環與中東危機

當前黎以衝突的僵局,絕非短期外交失誤所致,而是歷史積怨與現實矛盾交織發酵的必然結果。

2023 年 10 月的加沙衝突,當時真主黨基於 “抵抗軸心” 的聯盟義務,從黎巴嫩南部向以色列發射火箭彈,迫使以色列北部數千民眾撤離,雙方由此陷入兩個月的公開衝突。

雖在 2024 年底達成停火,卻為後續局勢埋下隱患。更深層的問題則在於黎巴嫩自身的國家建構失敗。

自 1975-1990 年內戰結束後,黎巴嫩中央政府始終未能壟斷合法暴力的使用權。

真主黨憑藉強大的軍事力量、完善的社會服務網絡,逐漸發展成 “國中之國”,南部地區更是成為其鞏固 “抵抗社會” 的核心區域。

以宣布無限期駐紮黎南部,黎軍進入最高警戒,中東火藥桶再臨爆點 -

2024 年 9 月的一起關鍵事件,進一步加劇了局勢的複雜性。

以色列軍隊成功擊斃真主黨領導人哈桑・納斯魯拉及多名高官,短期內雖嚴重削弱了真主黨的集中指揮體系,導致其行動暫時分散化、本地化,但並未從根本上瓦解該組織。

更關鍵的是,領導人的死亡催生了真主黨內部強烈的復仇心理,使其在後續談判或停火中更難做出妥協,甚至出現更激進的報復性襲擊,原本就脆弱的和平框架愈發搖搖欲墜。

從最初的延期撤軍,到 2025 年 2 月宣布 “無限期駐紮” 黎南部 5 個據點,再到深入黎南部城鎮(如布利達)發動突襲,闖入市政大樓致無辜人員喪生,每一步都在將局勢推向失控邊緣。

2024 年 11 月由美國斡旋達成的停火協議,已徹底淪為 “一張廢紙”,失去了危機緩衝的關鍵作用。

在這一背景下,本就動蕩的中東地區再度瀕臨 “爆點”,黎以衝突的外溢風險持續上升,一場可能波及更廣的地區危機正在悄然醞釀。

以宣布無限期駐紮黎南部,黎軍進入最高警戒,中東火藥桶再臨爆點 -

結語

黎以衝突的本質,是主權與安全的悖論:以色列追求 “絕對安全” 的行動,不斷侵蝕黎巴嫩的主權;而黎巴嫩的主權受損與真主黨的反擊,又加劇了以色列的安全焦慮,形成無解的 “違約 – 報復” 循環。

國際維和機制失效、外部干預失當、歷史積怨難消,讓這場危機深陷泥潭。若各方仍執着於零和博弈中東的 “火藥桶” 終將引爆。

唯有摒棄對抗思維,建立公平的對話機制,才能打破惡性循環,畢竟,和平從不是某一方的 “恩賜”,而是所有國家與民眾共同守護的底線。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