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車在二手市場遇冷,車商:像個燙手山芋,誰都不敢接

小米汽車近期在二手車市場正經歷一場寒潮。

北京花鄉二手車市場專做新能源汽車生意的王軍(化名)告訴記者,現在小米汽車就像個燙手山芋,誰都不敢接,與“十一”假期前的情況大相徑庭。“因為價格不穩定,幾乎是一天一個價。”

作為亞洲最大的二手車交易中心之一,北京花鄉市場擁有近萬輛二手車在售,但記者探訪發現,小米旗下兩款車型蘇7和yu7的身影在這裡幾乎絕跡,幾經輾轉僅找到一輛su7擺在車位上,但被商家告知此車已售。

曾經以保值率著稱的小米汽車,在二手車市場為何會受到冷遇?有車商解釋稱,核心矛盾在於新車交付周期過長,大家手裡沒現車。“剛收的小米標價25萬元賣,結果幾天後市場價跌到23萬元了。賣出去就是賠錢。”如果保留利潤空間,不少車主會因為出價過低放棄出售給車商。

此外,消費群體的錯位進一步加劇銷售難度。一位車商告記者,傳統二手車市場聚集的多為注重實用性的中年消費者,與小米汽車主打的年輕客群存在代際差異。“來這裡看車的都是歲數大的、圖便宜的,年輕人少,擺上小米汽車他們也不怎麼看。”

這種現象已不限於北京市場。社交媒體上,多地車商反饋小米汽車流通困難。“上路超過60萬元的蘇7超,行駛僅7個月,44萬元還賣不掉。”“手裡二十多台小米,真的給我干怕了。 ”

這意味着,小米汽車如今在二手車市場,正陷入車源稀缺與買家稀少的雙向困境。二手車行業本身是“高周轉、低毛利”的生意,經銷商從收車、整備到銷售每個環節都要精打細算,一旦無利可圖,索性拒絕收車,規避風險。

小米汽車在二手市場遇冷,車商:像個燙手山芋,誰都不敢接 - 天天要聞北京花鄉二手車市場 圖片拍攝/葛成

小米在二手車市場的冷遇,也進一步傳導至新車銷售端。記者注意到,小米汽車定單的轉單價格近期出現斷崖式下跌,原本需要加價上萬元的早期定單,如今在二手平台上掛牌價僅2500至3500元,且越臨近提車日期,轉讓價越低。多位賣家表示,即便承擔數千元虧損,他們仍急於出手,而市場內的多位二手車商均表示,他們早已暫停回收小米定單。

在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李顏偉看來,新車熱銷,的確會引發黃牛、二手車商集體炒作。從早期的特斯拉極氪001,到小米su7、yu7等車型都曾存在“一單難求”的境況,但這種“新車熱銷、二手滯銷”現象比較少見。

究其原因,他認為這是二手車商與小米車主間價格博弈的結果。“小米汽車傳遞的信息表明,其兩款車型仍然需要較長交付周期,產銷方面沒有太多變化。車主不願向二手車商低價出售車輛,暫時會造成車源較少的現象。 ”

與此同時,近期小米汽車的負面輿情也讓不少二手車商對其望而卻步。王軍告訴記者,除了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輿論層面的爭議也讓大家心存顧慮。“(我們)都擔心這個車過度宣傳,更怕起火,不敢進車。”上述說法也得到了市場內不少車商的認同。在社交媒體上也有車商稱,“這個車最近輿論太大了,不敢收了。”

李顏偉認為,近期小米su7在成都發生的嚴重碰撞事故曾引發關注,產生的負面信息較多,導致小米汽車的安全性被公眾質疑。眾多車商對小米汽車的二手車定價相對比較警覺,不願意冒風險採購小米二手車,或者僅願意大幅度壓低價格去收購。二者博弈一段時間後,大概率會加快小米二手車的貶值速度。

此次事故中電動車門難以開啟的問題,恰好成為輿論爭議的焦點。記者調查發現,當前市場在售的多款新能源汽車普遍採用電子車門鎖設計,緊急情況下需通過車門杯架上方的應急拉手手動開啟。若車輛碰撞後無法自動解鎖,救援人員將難以從外部開啟車門,這為事故處置帶來額外風險。

針對多起事故中電子車鎖暴露的安全風險,監管部門正加快推動技術規範升級。近期,工信部對《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強制性國家標準及三項強制性國家標準修改單公開徵求意見。擬強制規定所有車門必須配備機械釋放功能,即便斷電或碰撞後也能徒手開啟。同時保證車輛事故斷電後能在不藉助外部工具情況下,可使用機械釋放功能打開車門。

在李顏偉看來,小米汽車目前面臨的困境是戰略失誤所造成的。由於小米在手機等行業太過成功,對汽車行業的複雜度預估不足,在“安全”與“成本”之間,重視成本而忽視安全,隨銷量的提升,汽車安全隱患也逐漸暴露出來。

數據顯示,2025年1至9月,小米汽車銷售26.6萬輛,同比增長296%,在純電市場份額為4.88%。“如果小米汽車不能快速解決交通事故等輿情對其品牌的影響,su7銷量或將下滑,市場份額可能會被其他競爭對手蠶食。”李顏偉稱。

因此他認為,小米汽車應正面回應公眾的關注,提升車輛在碰撞前的安全預警,碰撞後車門能夠及時彈開,增加駕駛員和乘客在發生事故後存活幾率。如果小米汽車在安全方面繼續保持沉默,或將對品牌美譽度產生難以修復的影響。

王軍最在意的是車能賣出去、價能賣得上。一旦小米汽車的口碑回暖,消費者對這個車認可,他也會考慮進車。關鍵在於行情能不能反彈。

有觀點認為,小米汽車在二手車市場的冷遇,或許正是新能源汽車從狂熱擴張轉向理性調整的一面鏡子。當交付周期、價格波動與安全爭議交織成網,這已不僅是單個品牌所面臨的挑戰。再耀眼的科技光環,可能也難以彌補安全環節的漏洞。

來源:界面新聞

報料、維權通道:應用市場下載“晨視頻”客戶端,搜索“報料”一鍵直達;或撥打熱線0731-85571188。如需內容合作,請撥打政企服務專席19176699651。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