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記光復歷史共創復興偉業——寫在台灣光復80週年之際

新華社北京10月24日電題:銘記光復歷史共創復興偉業——寫在台灣光復80週年之際

新華社記者

這是永載中華民族史冊的一天。

80年前,1945年10月25日,台北公會堂(今台北中山堂)外牆張貼的“慶祝台灣光復”幾個大字格外醒目,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典禮在這座會堂式建築裡隆重舉行。這一天,被日本殖民者竊據了50年的台灣終於光復,回到祖國懷抱。

這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歡欣鼓舞、揚眉吐氣的光榮時刻,這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重要成果。

歷史承載過去,也啟迪未來。

台灣光復的歷史表明,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無可辯駁。我們紀念台灣光復80週年,就是要銘記台灣同胞始終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永遠不能分離的血肉聯繫,重溫台灣同胞在這一段崢嶸歲月展現的光榮的愛國主義傳統。兩岸同胞更要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推進國家統一,堅定守護中華民族共同家園,攜手共創民族復興偉業,這不僅是對歷史的最好紀念,更是對先烈們最深切的緬懷與告慰。

命運與共,血肉相連

悠悠歷史長河之中,寶島台灣早已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鴉片戰爭後,積貧積弱的中國屢遭列強侵略,中華民族的災難日益深重,覆巢之下無完卵,台灣與祖國大陸同遭列強鐵蹄踐踏。 1894年,日本挑起甲午戰爭,強迫戰敗的清政府於1895年4月簽訂《馬關條約》,割佔台灣和澎湖列島。噩耗傳至台灣,全島悲憤,人們奔走相告,“聚哭於市中,夜以繼日,哭聲達於四野”。這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極為慘痛的一頁,給兩岸同胞留下剜心之痛,深刻揭示了台灣與祖國大陸是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

玉山巍巍,挺起不屈的脊梁。日本殖民者1895年5月底強行登陸台灣島,台灣人民奮勇抵抗,發出“願人人戰死而失台,決不願拱手而讓台”的怒吼,打響了“乙未保台”之役。從5月底至10月,堅守台灣的官兵與台灣民眾組成的義軍並肩作戰,陣亡超過14000人,其慘烈“遠足以震動天下,俾薄海內外聞之”。從北至南,無數抗日英雄湧現,用血肉之軀踐行“與其生為降虜,不如死為義民”的錚錚誓言。

位於台灣台南的“噍吧哖起義抗日烈士紀念碑”(9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齊湘輝攝

黑暗之下,台湾人民前仆后继,抗争火种始终未熄。苗栗事件、西来庵事件、雾社起义等,彰显了台湾军民的不屈意志。在长期抗日斗争中,约65万台胞献出宝贵生命。与此同时,文化上的启蒙和反抗助燃了民族解放的火焰。林献堂、蒋渭水等发起“台湾文化协会”,坚守台湾同胞的中华民族意识,留下“同胞须团结,团结真有力”的呼声。连横、杨逵等知识分子发愤著书,展开文化战线的抗日斗争。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50年間,台灣同胞與日本殖民統治者進行了不屈不撓的英勇鬥爭,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留下可歌可泣的光輝篇章。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肯定:“在台灣被侵占的苦難歲月裡,無數台灣同胞用鮮血和生命來證明自己是中國人,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不可分離的成員。”

台灣遭受殖民奴役的悲慘歷史,是中華民族的集體傷痛,祖國大陸從未忘記孤懸東南的寶島,從未放棄光復台灣的努力。

乙未割台,全國上下群情激憤,各省同胞自發通過多種渠道支持台灣抗日鬥爭。 1912年元旦,孫中山先生向中外記者明確表示:“中國如不能收復台灣,即無法立於大地之上。”

1928年,在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組織領導下,台灣共產黨在上海成立。不久,台共在台灣建立了黨組織,領導開展反抗殖民統治的農工運動。

1937年5月,毛澤東同志會見美國記者尼姆·韋爾斯時表示:“中國的抗戰是要求得最後的勝利,這個勝利的範圍,不限於山海關,不限於東北,還要包括台灣的解放。”

“欲救台灣,必先救祖國。”1937年全民族抗戰爆發後,台灣同胞認識到,只有祖國抗戰勝利,台灣才可能光復。超過5萬名台灣同胞奔赴大陸投身抗日救亡洪流,不少人為國捐軀,用鮮血和生命詮釋了身為中國人的氣節和尊嚴。

1939年2月,台灣人李友邦在浙江金華組織成立台灣少年團,在浙閩一帶參加抗日鬥爭。這是抗戰時期,台灣人民第一次有組織地參與祖國大陸的抗日戰爭。圖為1939年台灣少年團合影。新華社發

“四萬萬人齊蹈厲,同心同德一戎衣。”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經過頑強奮戰,付出巨大犧牲,終於打敗窮凶極惡的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者,近代以來第一次取得民族解放鬥爭的完全勝利,台灣也因此回歸祖國懷抱。

“民族強盛,是同胞共同之福;民族弱亂,是同胞共同之禍。”台灣光復的歷史表明,台灣的命運始終與祖國休戚相關,兩岸同胞始終血肉相連。

心向祖國,堅守認同

橋山蒼蒼,河渭湯湯。陝西省黃陵縣橋山之上的黃帝陵,是中華民族人文初祖軒轅黃帝的陵寢,千百年來始終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尋根謁祖的情感寄託。黃帝陵附近的軒轅廟內矗立著一座格外引人矚目的石碑:台灣光復致敬團祭黃帝陵文碑。

殷殷家國情,拳拳赤子心。

台灣光復一周年之際,林獻堂、丘念台等台灣各界代表人士於1946年8月發起組織台灣光復致敬團,前往陝西祭拜黃帝陵,表達台灣同胞認祖歸宗的赤誠之情。

致敬團一行15人抵達大陸後,林獻堂表示:“我們650萬的台胞,雖然在日本壓迫之下,但沒有一天忘記祖國。”情真意切的話語反映出台灣同胞對於祖國母親割不斷的血脈眷戀和最深沉的山河守望。

由於連日大雨所阻,台灣光復致敬團無法前往黃帝陵親祭,只能於9月12日在耀縣朝著黃帝陵的方向遙祭。 “嚮往故園,日夜祈救。八年戰爭,民族更生……時將周歲,特向告祭”祭文字裡行間流露著台灣同胞始終丹心向祖國的愛國情懷。

“光復後已覺有可愛護的國家、可盡忠的民族,永不願再見到有破碎的國家、分裂的民族。”在大陸期間,林獻堂在不同場合這樣感慨,肺腑之言印證著台灣同胞光榮的愛國主義傳統,詮釋著兩岸中國人對國家、民族至真至深的認同與熱愛。

“情天再補雖無術,缺月重圓會有時。”在苦難歲月裡,台灣同胞秉持民族大義,抱持民族氣節,殷盼早日回到祖國懷抱,展現作為中華民族一分子的赤膽丹心。

日本在台灣殖民統治期間推行“皇民化運動”,強迫台灣同胞學日語,穿和服,但這一家人暗中穿著中國傳統服飾合影。新華社發

日據50年間,特別是1937年之後,日本殖民當局在島內竭力推行“皇民化運動”,妄圖通過推行日語教育、篡改歷史與文化、強制更改宗教信仰與生活方式等手段對台灣民眾實行同化改造,割斷他們與中華民族的血脈與歷史文化聯繫。

暗中學習漢語、抵制更換日式姓名、拒絕拜祭日本神道教神祇……殘酷高壓統治下,台灣同胞始終堅守民族認同,以各種形式堅持傳承中華文化,堅持做中國人。

正如蔣渭水所言,“台灣人明白地是中華民族”,這是“不論什麼人都不能否認的事實”。就連日本侵略者也不得不承認,“台灣人雖已受日本統治40餘年,至今風俗習慣、言語、信仰等方面仍襲舊貌,不輕易拋除漢民族意識……難於拂拭對祖國的感情”。

[1945年中國人民贏得抗日戰爭偉大勝利,飽嚐殖民壓迫屈辱與痛苦的台灣人民終於苦盡甘來、得見天光。10月25日這一天,整座寶島都沉浸在重回祖國母親懷抱的極度歡喜之中。在台北,“家家遍懸燈彩,相逢道賀,如迎新歲,鞭炮鑼鼓之聲,響徹雲霄,獅龍遍舞於全市,途為之塞”。[1945年中國人民贏得抗日戰爭偉大勝利,飽嚐殖民壓迫屈辱與痛苦的台灣人民終於苦盡甘來、得見天光。10月25日這一天,整座寶島都沉浸在重回祖國母親懷抱的極度歡喜之中。在台北,“家家遍懸燈彩,相逢道賀,如迎新歲,鞭炮鑼鼓之聲,響徹雲霄,獅龍遍舞於全市,途為之塞”。

國土重光之時,台灣同胞用中國人幾千年來傳統而樸素的行動表達喜悅、告慰先人:“家家戶戶,歡欣無比,家家戶戶,祭祖謝神,向先民冥中告知台灣已歸回祖國。”

歲月流轉,赤子情懷不變。

2006年9月12日,蒼松翠柏掩映下的黃帝陵園內鐘鼓齊鳴,樂聲大奏。 “原’台灣光復致敬團’後人謁黃帝陵團”在黃帝陵前舉行祭典,恭讀台灣光復致敬團當年的祭文,並將祭文鐫刻立碑,完成先人遺志。

2006年9月12日,原“台灣光復致敬團”後人來到陝西省黃陵縣祭拜黃帝陵。新華社記者丁海濤攝

此時,60年前站在耀縣遙拜黃帝陵的15人中14人已經仙逝,當年最年輕的林憲先生已經88歲高齡。他努力平復情緒後,告訴大家:“今天,我和致敬團的後代組團前來,實現了積蓄60載的願望。我們終於能告訴老祖宗:我們回來了。”

後人謁黃帝陵團的顧問王曉波鄭重表示:“當年台灣光復致敬團的到來就是向世界宣布,台灣已經復歸中國版圖……所以又哪來的’台灣問題未定’?這是無視歷史事實的謬論。”

誠哉斯言!

守護成果,捍衛勝利

台灣光復、回歸中國,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前仆後繼、浴血奮戰鑄就的偉大勝利,也是二戰勝利的重要成果和戰後國際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侵略者手中收回中國之領土,徹底打破殘害台灣同胞的殖民枷鎖,是還歷史以公道的正義事業。中國共產黨率先為此發出法理強音。 1940年4月,董必武代表中國共產黨向國民政府提出:“我與敵(日本)為交戰國,應即宣布《馬關條約》無效,認為台灣亦在應收復之失地範圍。”之後,董必武、張瀾等在國民參議會上聯合提出收復台灣的提案。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中國政府對日宣戰,宣布“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間之關係者,一律廢止”。根據國際法,“戰爭使得交戰國的條約失效”,《馬關條約》從此時起已經廢止。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的合理要求得到了反法西斯同盟國的認同和支持,並為中國收回台灣提供了新的重要法理依據。

1943年12月,中美英三國發表《開羅宣言》,其中明確指出:“三國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東北、台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這份關乎二戰後國際格局的重要文獻使用了“日本所竊取”的表述,充分錶明了國際社會的共識:日本佔領台灣是非法、非正義、無效的,中國人民有權收回被奪走的領土。

勝利在即,中美英三國1945年7月共同簽署、後來蘇聯參加的《波茨坦公告》,重申“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 1945年9月,日本簽署《日本投降書》,承諾“忠誠履行波茨坦公告各項規定之義務”。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告無條件投降。這是8月14日,日本天皇向議會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向盟國投降。新華社發[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告無條件投降。這是8月14日,日本天皇向議會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向盟國投降。新華社發

法理昭彰,鐵證如山。一系列環環相扣的國際法文件,都明確了台灣必須歸還中國。

[1945年10月25日,中國戰區台灣省接受日軍投降典禮在台北隆重舉行。時任台灣省行政長官陳儀代表中國政府宣布:“自即日起,台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於中國主權之下。”現場同胞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與歡呼。[1945年10月25日,中國戰區台灣省接受日軍投降典禮在台北隆重舉行。時任台灣省行政長官陳儀代表中國政府宣布:“自即日起,台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於中國主權之下。”現場同胞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與歡呼。

這場典禮不僅是一個儀式,更是中國人民用鮮血與生命換來的勝利果實——它向世界宣告:台灣回歸中國,是歷史必然,是法理必然,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意志,也是國際正義和國際法的偉大勝利。 10月25日於次年被台灣省政府定為“台灣光復節”。

[1945年10月25日,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儀式在台北公會堂舉行。新華社發[1945年10月25日,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儀式在台北公會堂舉行。新華社發

昭昭前事,惕惕後人。

台灣光復的歷史充分錶明,無論是從史實還是國際法角度看,台灣回歸中國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最終勝利的直接結果,是履行了所有法律程序的歷史事實。台灣地位問題在抗戰勝利、台灣光復時已徹底解決。

又一個台灣光復日值得歷史銘記。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以壓倒性多數通過第2758號決議,決定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權利,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代表是中國在聯合國的唯一合法代表。該決議從政治上、法律上和程序上乾淨徹底地解決了包括台灣在內全中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問題,徹底否定了“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可能性。

一段時間以來,民進黨當局和“台獨”分裂勢力勾連外部勢力,強推“去中國化”,不斷謀“獨”挑釁,甚至鼓吹所謂“台灣地位未定論”,試圖否認台灣光復的歷史,挑戰戰後國際秩序。

史實鑿鑿,豈容抹滅!

勝利成果必須維護。在艱難困苦的年代,兩岸中國人以血肉之軀築長城,以錚錚鐵骨戰強敵,趕走侵略者,收復寶島。今天,我們更不會容忍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被破壞,決不允許台灣光復這一抗戰勝利成果被剝奪。

近年來,祖國大陸進一步豐富完善“以法懲獨”制度體系,堅決開展反分裂、反干涉重大斗爭,進一步掌握了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戰略主動,進一步鞏固了國際社會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基本格局。

推進統一,共創復興

“兩岸同胞要牢記歷史、緬懷先烈、團結一心、維護勝利成果,攜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共同努力。”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時代高度,號召兩岸同胞攜手實現民族復興,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

2025年9月3日,天安門廣場花團錦簇,旌旗飄揚。

9月3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這是紀念大會現場放飛鴿子。新華社記者陳曄華攝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大會奏響《歌唱祖國》,現場觀禮的台灣《觀察》雜誌發行人紀欣眼眶泛紅、激情滿懷。 “這是中華兒女緬懷歷史、紀念勝利的盛典。”她說,“往返兩岸幾十年,我親眼見證祖國日漸強大富裕,期盼早日實現祖國完全統一。”

同在現場觀禮的台海軍前艦長呂禮詩表示,紀念抗戰勝利80週年,是銘記歷史、致敬英雄,讓兩岸中國人知道,唯有自己強大,才不會被侵略者掠奪與踐踏。希望廣大台灣同胞與大陸同胞攜起手,爭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參與者。

台灣同胞以各種方式觀看閱兵直播,紛紛表示“九三閱兵是全民族的驕傲”“中華民族萬歲”。他們用質樸的話語,表達著真實的心聲,展現出身為中國人的強烈自豪感和對民族偉大復興滿懷信心的豪邁之情。

回望苦難歲月,台灣同胞對民族弱亂、任人宰割的命運有切膚之痛,也因此更加渴望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已故台灣作家吳濁流在回憶錄中談到台灣光復時寫道:“如今已從日本人手裡解脫出來,而取回自由的關係,自動地想對祖國服務。”

往事雖已遠,今人不可忘。今年以來,台灣各界以多種形式舉辦抗戰勝利和台灣光復80週年紀念活動,不但緬懷歷史,更表達為追求民族自強、實現民族復興而奮鬥的堅定信念。

2025年10月24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經表決,通過了關於設立台灣光復紀念日的決定,以法律形式將10月25日設立為台灣光復紀念日,並規定國家通過多種形式舉行紀念活動。

銘記歷史,是為了更好地奮進前行。

抗戰勝利、台灣光復,是無數先烈用鮮血換來的,是兩岸同胞的共同榮光和全體中華兒女的民族記憶。兩岸同胞應珍視共同的歷史,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堅決反對“台獨”分裂和外來干涉,捍衛勝利成果,更應把握時代機遇,積極參與兩岸交流合作,促進心靈契合,攜手建設好中華民族共同家園,共創共享民族復興的偉大榮光。

察勢者智,馭勢者贏。

10月21日,台灣青年在於北京舉行的“共鑄中華光陰為證”——紀念台灣光復80週年分享會上現場發言。新華社記者王承昊攝

近年來,祖國大陸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兩岸一家親”理念,尊重、關愛、造福台灣同胞,完善增進台灣同胞福祉的製度和政策,推動兩岸交流合作,促進兩岸同胞加深相互理解、增進互信認同。兩岸各領域交流絡繹於途,越來越多台灣同胞特別是青年一代投身融合發展大潮,獲得感、幸福感、融入感不斷增強。在攜手實現民族復興的大道上,兩岸同胞愈走愈親,夢想的同心圓愈畫愈大。

事實充分證明,兩岸同胞血脈親情無法阻斷,奮發圖強的共同願望不可阻擋,兩岸交流合作沛然莫之能禦的態勢為實現民族復興不斷積累動能。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所當乘者勢也,不可失者時也。

今天,守護台灣光復勝利成果與推動兩岸共同發展、實現民族復興,早已緊密相連、不可分割。台灣光復的歷史昭示我們,兩岸同胞命運與共,只有團結一心、攜手同行,才能抵禦外部勢力干涉,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兩岸共同守護中華民族大家庭,共同推進祖國統一的正義事業,攜手共創民族復興偉業,就是對先烈們最好的緬懷與告慰。

“台灣問題因民族弱亂而產生,必將隨著民族復興而解決。”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勢不可擋!”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兩岸同胞秉持民族大義,和衷共濟,共同奮鬥,定能完成祖國統一的千秋偉業,共創民族復興的美好未來。

記者:吳濟海尚昊王承昊馬欣然許曉靜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