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濱出發、山線返程 Mercedes-AMG GT 43 Coupe 的兩天一夜 Grand Tour


Mercedes-AMG GT 43 Coupe是一輛極適合長途旅行的跑車。 記者趙駿宏/攝影

去年的 AMG Experience 帶給我最深刻的印象,不是車輛本身的性能數據,而是那種「還沒熱機就結束」的遺憾。短短幾個彎道之間,GT 系列那股源自賽道卻柔和得近乎溫潤的駕駛回饋,像走馬燈般閃過,卻讓人想念許久。於是這一次,我決定用兩天一夜的 Grand Tour,好好感受 Mercedes-AMG GT 43 Coupe 的真性情。

Mercedes-AMG GT 43 Coupe。 記者趙駿宏/攝影
Mercedes-AMG GT 43 Coupe。 記者趙駿宏/攝影

從北方出發:黃衣戰士與白牆、海線的邂逅

一早從台北出發,GT 43 Coupe 的車頭映著清晨日光,Sun Yellow 的標準漆在車流之中分外醒目。這一代 GT 43 採用與 SL 同樣的 MSA 平台,車身明顯拉長了比例,但那具 2.0L 四缸渦輪引擎,卻讓它多了一絲靈巧與節奏感。

AMG GT 43的長車頭依舊如此的美豔動感。 POYA/攝影
AMG GT 43的長車頭依舊如此的美豔動感。 POYA/攝影

我們選擇西濱快速道路作為起點,遠離高速公路的千篇一律,取而代之的是沿岸變化多端的視野與狂妄吹拂的鹹味海風。來到桃園永安漁港,GT 43 在陽光與白牆前的畫面出奇協調。原本鋒利緊湊的 GT 車身線條,透過此地的閒適背景反而顯得從容不迫。拍完幾張照片,遠遠便有路人駐足:「這台是 AMG 嗎?怎麼聲音這麼安靜?」

Mercedes-AMG GT 43 Coupe。 記者趙駿宏/攝影
Mercedes-AMG GT 43 Coupe。 記者趙駿宏/攝影

的確,GT 43 的四缸引擎並非以炸裂聲浪為賣點,但那股渦輪壓縮後的線性延展與 AMG SPEEDSHIFT MCT 9速自排變速箱的默契協作,在慢速穿梭中卻能給人一種「它還沒開始發威」的低調感。

GT 43 Coupe的車尾是我覺得最性感的部位,選配固定式碳纖維尾翼更是畫龍點睛。 記者趙駿宏/攝影
GT 43 Coupe的車尾是我覺得最性感的部位,選配固定式碳纖維尾翼更是畫龍點睛。 記者趙駿宏/攝影
Mercedes-AMG GT 43 Coupe。 記者趙駿宏/攝影
Mercedes-AMG GT 43 Coupe。 記者趙駿宏/攝影

西濱補給站:與重機族共享的新豐節奏

往南不到半小時,來到新豐休息站。這裡素有「重機族中繼站」之稱,當日果不其然,數台 Ducati、Kawasaki 甚至有 Harley-Davidson 正準備出發。GT 43 雖然不像它們那般以金屬怒吼為語言,但 AMG 夜色套件與碳纖尾翼的搭配,使這台雙門 GT 車在一片兩輪之間,依然霸氣側漏。

新豐休息站素有「重機族中繼站」之稱,平常都在國道休息站的我們,難得重機族共享休息站。 記者趙駿宏/攝影
新豐休息站素有「重機族中繼站」之稱,平常都在國道休息站的我們,難得重機族共享休息站。 記者趙駿宏/攝影

駕駛輔助系統在這段開始發揮作用。GT 43 標配完整的進階駕駛輔助套件,包含主動定速巡航、主動車道維持輔助、主動盲點輔助含離車警示輔助、智能轉向輔助與360度環景攝影等。在筆直的快速道路與接續的高速路段,這些科技功能有效降低了長距離疲勞感,真正符合 Grand Tour 精神中那句:「開得遠、也能開得輕鬆。」

GT 43 標配完整的進階駕駛輔助套件,長途駕駛也不顯疲憊。 記者趙駿宏/攝影
GT 43 標配完整的進階駕駛輔助套件,長途駕駛也不顯疲憊。 記者趙駿宏/攝影
360度環景攝影對於車寬達1,929 mm的 GT 43來說相當好用。 記者趙駿宏/攝影
360度環景攝影對於車寬達1,929 mm的 GT 43來說相當好用。 記者趙駿宏/攝影
MBUX 擴增實境導航功能 也是AMG GT 43標配。 記者趙駿宏/攝影
MBUX 擴增實境導航功能 也是AMG GT 43標配。 記者趙駿宏/攝影

白沙屯的午後餘暉:跑車的另一種節奏

午後抵達苗栗白沙屯,轉進著名的「心形公路」觀景點。這裡海天一線,常有攝影愛好者等待日落時分。而我們也不例外,將 GT 43 停在通霄日落大道的轉角,背後是落日餘暉,車頭映著暖橘色雲層,那抹黃色車身如同黃昏中最後一束光。

著名的「心形公路」觀景點,作為拍照點相當不錯,但路幅偏窄,會車不易。 記者趙駿宏/攝影
著名的「心形公路」觀景點,作為拍照點相當不錯,但路幅偏窄,會車不易。 記者趙駿宏/攝影
Sun Yellow車漆的AMG GT 43與通霄日落大道的夕陽相互輝映。 記者趙駿宏/攝影
Sun Yellow車漆的AMG GT 43與通霄日落大道的夕陽相互輝映。 記者趙駿宏/攝影

GT 43 雖為入門版,但選配的 AMG DYNAMIC PLUS 套件加上後軸轉向系統,在緊湊路段同樣能展現不俗的動態反應。低速轉向半徑出奇地小,彎中穩定性高,即使軸距不短,也絲毫不拖泥帶水。

GT 43即配備後軸轉向系統,狹窄路幅都能輕鬆對應。 記者趙駿宏/攝影
GT 43即配備後軸轉向系統,狹窄路幅都能輕鬆對應。 記者趙駿宏/攝影

夜泊縵和:GT的身段與街邊現實

夜宿台中,我們選擇第二市場旁的縵和旅居。簡潔現代的建築風格與 GT 43 的設計語言頗為契合。但旅宿門前那斜坡停車格,對於低車頭的 GT 來說幾乎是噩夢。碳纖維下巴距離柏油僅咫尺之遙,進退之間需萬分小心。

斜坡停車格,對於低車頭的AMG GT 來說幾乎是噩夢。 記者趙駿宏/攝影
斜坡停車格,對於低車頭的AMG GT 來說幾乎是噩夢。 記者趙駿宏/攝影

礙於低趴、寬扁的跑車身形 GT 43 並非那種「任你停哪都無壓力」的城市代步車,但如果說 GT 是為了讓你遠離都市而生,那麼這個小挑戰,反倒成為它與旅途的一次磨合。

斜坡停車格,對於低車頭的 GT 來說幾乎是噩夢。 記者趙駿宏/攝影
斜坡停車格,對於低車頭的 GT 來說幾乎是噩夢。 記者趙駿宏/攝影

台三線返程:從浪漫山路體會動力性格

隔天退房後,我們改走台三線北返。這段台灣知名的山路主幹,蜿蜒於峨眉、關西與大溪之間,時而緊湊、時而豁然,正是測試操控感與車輛節奏的最佳場景。

台三線蜿蜒的山路,正好是試煉AMG GT 43操控的絕佳地點。 POYA/攝影
台三線蜿蜒的山路,正好是試煉AMG GT 43操控的絕佳地點。 POYA/攝影

來到峨眉湖,與高聳彌勒佛合影留念後,正式進入山路節奏。此時我特意切換至 SPORT+ 模式,變速箱降檔反應迅速、排氣閥門也更為激進。雖不如過往 GT 的V8引擎怒吼連連,但這具 M139l 引擎提供的 421 hp馬力、500 Nm 扭力,仍能在中段爆發時給人驚喜。

AMG GT 43與峨眉湖彌勒佛的相遇。 記者趙駿宏/攝影
AMG GT 43與峨眉湖彌勒佛的相遇。 記者趙駿宏/攝影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第一代 GT 的高門檻、硬派調校,新一代 GT 43 明顯更適合長途駕駛。空間更大、懸吊更柔和、後座雖然緊湊但可偶爾充當行李空間,整體設定更像是一部能讓人「長時間開著走遠路」的 GT,而非單純的賽道工具。

新一代 GT 43 明顯更適合長途駕駛。 POYA/攝影
新一代 GT 43 明顯更適合長途駕駛。 POYA/攝影

GT 43 的性能深度:從山線轉入血脈裡的辛烷值

這具代號 M139l 的引擎雖然技術架構來自於 A45 S 等車型熟悉的心臟,但經由 AMG GT 平台重新調校,結合BSG 48V輕油電系統,輸出特性更為綿密且線性,在高轉速區段時仍保有足夠延伸性。電子廢氣渦輪技術(Electric Exhaust Gas Turbocharger)則提供極低遲滯的動力反應,讓每一次出彎加速都顯得直接又飽滿。

具代號 M139l 的2.0升四缸渦輪增壓引擎,能爆發出 421 hp/500 Nm 的動力。 記者趙駿宏/攝影
具代號 M139l 的2.0升四缸渦輪增壓引擎,能爆發出 421 hp/500 Nm 的動力。 記者趙駿宏/攝影
這具「最強四缸」可是AMG One Man One Engine 工藝打造的結晶。 記者趙駿宏/攝影
這具「最強四缸」可是AMG One Man One Engine 工藝打造的結晶。 記者趙駿宏/攝影

切換至「Sport+」模式後,排氣閥門開啟,聲浪明顯提升,每次降檔宛如樂章中的重擊拍點,不但讓油門踩踏更具回饋感,也強化了駕駛氛圍。搭配 9速 AMG SPEEDSHIFT MCT 濕式多片離合器變速箱,變速反應利落,每次 Kick-down 都迅速且果決,特別是在需要高速超車時,總能精準調度動能。

Sport+模式可盡情享受AMG GT 43的激情。 記者趙駿宏/攝影
Sport+模式可盡情享受AMG GT 43的激情。 記者趙駿宏/攝影
選配了AMG DYNAMIC PLUS 套件就會多出RACE模式,但本趟旅行似乎是用不太到。 記者趙駿宏/攝影
選配了AMG DYNAMIC PLUS 套件就會多出RACE模式,但本趟旅行似乎是用不太到。 記者趙駿宏/攝影

而操控部分,GT 43 採後輪驅動設定,在山路中更能感受其重心配置所帶來的靈敏轉向與尾部穩定。車頭採用 AMG 專屬 AIRPANEL 主動式進氣系統,依據冷卻需求主動開關氣閥以降低風阻,長距離巡航下尤其實用。懸吊則配有 AMG RIDE CONTROL 可變阻尼系統,可因應駕駛模式調整硬朗程度,提供旅程中必要的舒適性。當然,要是全程懸吊都設定在SPORT+,那麼在顛頗路段也還是免不了一些折騰的。

Mercedes-AMG GT 43 Coupe。 POYA/攝影
Mercedes-AMG GT 43 Coupe。 POYA/攝影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代 GT 回歸與 SL 相同的前置引擎/前置變速箱結構,使其從前代更偏戰鬥設定的跑車角色,轉變為更具 GT 精神的長途巡航利器。少了前代那具硬派的後置變速箱與高張力懸吊設定,新世代的 GT 43 雖定位「入門」,但駕駛體驗卻更加完整均衡。特別是車艙採 2+2 格局,後座可臨時充當置物空間,加上行李廂深度足以容納兩組高爾夫球袋,實用性遠超跑車印象中的「週末玩具」。

Mercedes-AMG GT 43 Coupe。 POYA/攝影
Mercedes-AMG GT 43 Coupe。 POYA/攝影
AMG GT 43座艙配置。 記者趙駿宏/攝影
AMG GT 43座艙配置。 記者趙駿宏/攝影
AMG GT 43這兩張電動跑車座椅,不僅相當包覆,同時還十分舒適。 記者趙駿宏/攝影
AMG GT 43這兩張電動跑車座椅,不僅相當包覆,同時還十分舒適。 記者趙駿宏/攝影
這類2+2跑車的後座,聊勝於無。比起載人還是當成置物空間會好一點。 記者趙駿宏/攝影
這類2+2跑車的後座,聊勝於無。比起載人還是當成置物空間會好一點。 記者趙駿宏/攝影
AMG GT 的後廂空間表現令人驚豔,堪稱雙門跑車級距中的佼佼者。 記者趙駿宏/攝影
AMG GT 的後廂空間表現令人驚豔,堪稱雙門跑車級距中的佼佼者。 記者趙駿宏/攝影

不只寫著 GT 也真的能讓你去 Grand Touring 的 AMG

這趟兩天一夜的 Grand Tour,讓我重新理解了 GT 43 的定位,它不只是 AMG 的新入門,不只是造型亮眼的雙門跑車,它更是一輛願意陪你拉長時間、拉開距離的旅伴。從西濱的海風到山路的回饋,GT 43 展現的不僅是動力與科技的和諧,更是一種真正能落實 Grand Tour 初衷的自信。

Mercedes-AMG GT 43 Coupe。 POYA/攝影
Mercedes-AMG GT 43 Coupe。 POYA/攝影

或許在這個充斥聲浪與直線加速比拼的跑車時代裡,GT 43 給出的答案不在起跑線,而在每一段你願意打開窗、踩下油門去探索的旅途。

Mercedes-AMG運用科技、在舒適與運動間取得微妙平衡,證明即便是四缸 GT,也能成就一場完美旅程。 記者趙駿宏/攝影
Mercedes-AMG運用科技、在舒適與運動間取得微妙平衡,證明即便是四缸 GT,也能成就一場完美旅程。 記者趙駿宏/攝影

編輯推薦

  • 純電化的硬派越野旗艦 Mercedes-Benz G 580 Edition One試駕體驗
  • 感官與科技的交織!走進 Mercedes-Benz Energizing Hub實境體驗

原文轉載來自:源鏈接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