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條航線停飛,高市早苗服軟求談?中方回了五個字:請日本自重

作品聲明:內容取材於網絡

介於高市早苗拒不撤回涉台言論的態度,中方的無聲重拳終究還是落下了。

11月24日一場前所未有的“靜默”正在東海上空蔓延,原本繁忙的中日空中走廊彷彿被按下了暫停鍵。航班管家DAST的監測數據此刻顯得格外刺眼:12條直飛航線,所有航班取消!

這一下高市早苗可算是坐不住了,馬上喊話“願與中方談判”。難道中方切斷幾條航線,就足以讓她妥協嗎?她所謂的“服軟”,背後又有著怎樣的算計?

高市“服軟”?

在剛剛結束的G20峰會上,儘管高市已經明顯感受到了冷遇,甚至中方直接拒絕了與她的會面,可她依然在會後接受日媒採訪時大玩文字遊戲。

她一方面擺出一副受害者的姿態,宣稱與中方談判的大門“始終敞開”,另一方面卻像個賭徒一樣,不僅拒絕撤回錯誤言論,甚至還要對中方的反制進行所謂的“適當回擊”。

這種想一邊在政治上捅刀子,一邊又想在經濟上端碗吃飯的想法,算盤珠子打得太響,直接崩到了所有人臉上。於是,我們看到瞭如今這荒誕的一幕:高市早苗所謂的“願談”,更像是一場並沒有誠意的“詐降”。

她所有的口頭服軟,甚至所謂的“門開著”,不過是想給國內焦慮的財界一個交代,試圖用廉價的語言來換取昂貴的中國市場。看看她的實際行動就知道了:與那國島的導彈部署停了嗎?沒有。涉台的荒謬言論收回了嗎?沒有。至於不拜鬼的承諾,更是連影兒都沒有。

中國這次沒慣著她,給出的回應只有五個字:請日本自重。什麼叫自重?這就是告訴你,別以為幾句不痛不癢的軟話就能蒙混過關,自重就是讓你清楚地知道自己幾斤幾兩。中國這次的反擊,不再是只停留在外交辭令上的抗議,而是真正觸及靈魂的痛感教育。

這股反制的力量,首先是通過民眾的本能反應爆發出來的。官方立場與民間意志在這一刻達成了驚人的同頻共振,當11月14日至16日,中國的外交部、文旅部、教育部接連發出赴日安全提醒時,市場的反應比閃電還快。

那個原本火熱的“赴日遊”,瞬間變成了一塊燙手的山芋。一家大型旅行社透露,他們接到的早已不是諮詢電話,而是高達五成的退團申請。在線旅遊平台的數據更為驚悚,日本線路的搜索量呈現斷崖式暴跌,跌幅高達76%。這是一種什麼概念?這叫“用腳投票”。

對於極度依賴中國客源的日本關西經濟圈來說,這無異於一場浩劫。大阪的酒店業者面對空空蕩蕩的大堂,只能無奈地哀嘆“全軍覆沒”,那個往年在這個時候日均消費能達到數百億日元的龐大中國消費群體,就像從未出現過一樣徹底消失了。

反制才剛剛開始

更深層的打擊還在後頭,那被集中停飛的12條航線,如果你仔細看它們的起降點,就會發現這根本不是隨機的選擇,這簡直是一次精確的“點穴”。這12條線串聯起的是什麼地方?一邊是中國最具活力的長三角、京津冀,另一邊是日本的產業心臟關西經濟圈。

這裡面不僅僅裝著遊客,更裝著逾萬家在長三角長存的日資企業的供應鏈命脈,商務往來的切斷,意味著供應鏈的高效運轉成了奢望。航空板塊、零售板塊的股票連續三天下挫,經濟陣痛已經像毒液一樣滲透進了日本社會的毛細血管。

可笑的是,面對這種局面,高市早苗還在給中方出選擇題。她似乎覺得,如果中國不停止要求她道歉,那就是中國選擇了對抗。

這種倒打一耙的邏輯,直接導致了更嚴重的後果:原定12月舉行的中日韓自貿區談判,已被中方提議推遲;中日漁業合作磋商,停了;就連那個本來能緩和一下氣氛的中日韓文化部長會議,也沒了下文。

央視的《焦點訪談》話說得很直白:“公然挑釁,執意玩火”。這不僅是對高市早苗個人的定性,更是對目前日本政府錯誤路線的嚴厲警告。專家們也看得很透,這已經不是簡單的外交摩擦,而是在衝擊戰後國際秩序的底線。

台灣問題是中國的核心利益,是絕對不可逾越的紅線,這不僅僅是中國一家的立場,也是《聯合國憲章》和國際社會的共識。

日本必須糾正錯誤

現在的局面非常清晰:12條航線可能只是一個開始。如果高市早苗繼續在那條“畏威而不懷德”的死路上狂奔,接下來的劇本可能就不止是飛機停飛這麼簡單了。海運航線呢?那些關乎日本製造業命脈的電子零部件供應鏈呢?

中國現在的內需市場足夠大,消化這點產能不是問題,缺了日本那點市場,天塌不下來。但日本呢?如果沒有了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和供應鏈基地,那就是真正的死路一條。

我們現在並不急著談判,就像在下一盤大棋,對手還在試圖用蹩腳的謊言來換取局面,我們只需要靜靜地看著。讓子彈再飛一會兒,讓大阪的商家因為沒有遊客而感受到徹骨的寒意,讓關西的財閥因為物流中斷看著紅色的財務報表發抖。

只有當這種切膚之痛真實地傳導到日本社會的每一個角落,當那些利益受損的群體為了生存而怒不可遏地要把高市早苗趕下台時,日本才會真正明白什麼叫“代價”。

回想2012年日本搞非法“國有化”釣魚島那場鬧劇,結果是中日貿易額連續兩年下滑,日本汽車在中國市場的份額至今都沒能緩過氣來。歷史的教訓總是驚人的相似,凡是挑戰中國核心利益的,最終都會被這股強大的經濟反噬力撞得頭破血流。

對於那些早已買好票打算在這個年末去日本散心的旅客來說,多家航司發布的“免費退改”通知或許是唯一的一絲安慰,這扇留下的窗戶背後,是航班“瘦身”帶來的殘酷現實。

結語

信任的重建從來都不是靠幾句嘴上的漂亮話就能完成的,比起計算那幾個億的經濟損失,日本現在最該做的,是趕緊從“台灣有事”的迷夢裡醒過來。

空中通道的暫時靜默,只是前奏,中日關係的航船要想不觸礁沉沒,舵手必須回到承認一個中國原則、遵守國際承諾的航道上來。

如果繼續這樣“帶著刀子求合作”,那這種“既要又要”的投機心理,最終只能落得個竹籃打水一場空。而這場由高市早苗一手導演的鬧劇,終究要由日本自己來買單。

中國青年網2025-11-25《12條中日航線,所有航班取消! 》魯中晨報2025-11-20《外交部:請日方自重》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