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時期,中國戰略物資儲備大提速,什麼信號?

作者| 王戰新

智谷趨勢出品| ID:zgtrend

非常時期,非常信號。

中國三大戰略物資儲備,齊齊大提速——石油、黃金、糧食,創下歷史新高。

今年前9個月,中國日均石油進口量約1100萬桶。有媒體消息稱,我們這兩年計劃建11座儲油庫,而從06-17年總共才建了9座。

石油儲備能力也從12億桶左右提升至20億桶,大約相當於6個月的使用量,遠超國際上3個月的“安全線”。

黃金更不用說,中國早已成為國際市場的掃貨人。法國興業銀行估算,中國今年實際購金規模或高達250噸,佔全球央行三分之一,是全球增持黃金最多的央行。

與此同時,我們持續減持美債。截至今年9月,中國持有美債規模僅為7005億美元,比十年前少了5000多億美元。

糧食儲備同樣令人震撼。遍布全國的標準化糧倉,總容量已經超過7.3億噸。如果全部裝滿,足夠14億中國人吃上兩年多。

從北國邊陲到南海之濱,從東部沿海到西部內陸,一座座儲備基地拔地而起。

緊鑼密鼓,中國重要戰略物資的儲備規模,正在加速提升,油庫、糧倉、金庫被不斷填滿。釋放什麼信號?

一場或將改變世界的戰略佈局,正在徐徐展開。

種種跡象表明,中國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構築戰略石油儲備體系。

2025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正式實施,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確:“建立健全能源儲備體系,統籌政府儲備與企業社會責任儲備,提升應對突發事件和市場波動的能力。”

這意味著,能源儲備不再只是政府和國企的任務,已經上升為全民參與的國家戰略。

在這部法律的推動下,中國的儲油行動全面提速。

東部舟山群島依托天然花崗岩洞庫群,打造了中國規模最大的原油儲備基地;大連作為中俄貿易樞紐和東北重要港口,成為接收俄羅斯陸海雙通道原油的戰略樞紐;海南洋浦、山東黃島、陝西延安、甘肅蘭州……一個個儲備節點如星羅棋布,形成立體化儲油網絡。

據路透消息,包括中國石化和中國海洋石油在內的國有石油公司將在2025年和2026年期間,在11個地點新增至少1.69億桶的儲油能力。這個規模相當於過去五年的新增儲量的總和。

這場囤油行動也選在了絕佳的“窗口期”,甚至意外地穩住了國際油價。

今年國際油價持續低迷,布倫特原油價格跌至每桶65美元左右,創下五年來的低點,就像商場裡的頂級商品打了大折扣,中國順勢“抄底”。

據能源研究機構Energy Aspects預測,受近期油價低於每桶70美元的推動,中國的石油儲備運動至少會持續到2026年第一季度。

另外,中國還在不斷優化石油進口渠道。自今年6月起就暫停了美國原油採購,轉而加大進口俄羅斯、伊朗、印度尼西亞、巴西等國的原油。今年9月,中國從印度尼西亞的原油進口量同比增長約73倍,從巴西的進口量也大幅攀升156%。

超大規模的儲油行動,帶火了大連、舟山、煙台等石化重鎮。今年前三季度,這三座城市的GDP增速都超過了6%,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5.2%)。

比起囤油,中國在糧食領域的儲備擴張更顯震撼——佔全球不到兩成人口的中國,竟手握全球一半以上的主要穀物儲備。

美國農業部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上半年,中國玉米、大米、小麥的全球庫存佔比分別高達68%、59%、50%,較十年前飆升20 個百分點。

這驚人的儲備規模,源於一套全方位的“增儲組合拳”。

  • 幾萬座巨型筒倉散落在全國各地,守護著海量糧食。全國超7億噸的標準倉房完好倉容較2014年增長36%,規模堪比石油戰略儲備基地。
  • 資金層面更是加碼發力,2025年糧食儲備預算增至1316.6億元,農業保險補貼達540.5億元,真金白銀的投入為儲備保駕護航。
  • 科技也助力,從2022到2025年,中國農業機械化水平從70%提升到85%,數字化倉庫的比例達到了80%,基因編輯玉米品種讓產量潛力再漲15%,從生產到儲存全鏈條提速。

更重要的是,這一系列行動已被納入法治軌道。

2024年6月,《糧食安全保障法》開始落地實施,將“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裡”的理念制度化、常態化。

糧食儲備的迅猛增長,既是對14億人飯碗的堅實守護,也是在復雜國際局勢中站穩腳跟的戰略智慧,與石油儲備共同鑄就了大國發展的“定心丸”。

在積極增加石油與糧食戰略儲備的同時,中國也以驚人的速度悄然擴充另一項關鍵資產——黃金。

11月7日,央行最新數據顯示,10月末中國黃金儲備約為2304.457噸,較9月末增加約0.93噸,連續第12個月增持。

英國《金融時報》11月14日報導稱,分析人士表示,中國未公開的黃金購入量可能是官方數字的10倍以上。

法國興業銀行的分析師根據貿易數據估算,中國今年的黃金總採購量可能高達250噸,佔全球央行總需求的三分之一以上。

中國通過多種渠道擴充黃金儲備:

一是持續從國際市場進口黃金;

二是開足馬力,加大國內黃金開採量,將部分新採黃金納入儲備庫;

三是創新性地推動黃金存儲國際化,例如吸引柬埔寨等國將新購置的黃金存放於中國。

可見,中國正通過公開與未公開渠道,以遠超表面數據的規模迅猛增持黃金。

這既是優化國家儲備資產結構的務實之舉,更是一場關乎國家經濟安全與未來貨幣格局的深远战略佈局。

當世界越來越像一艘顛簸的巨輪,穿越驚濤駭浪,中國正悄悄加固三大“壓艙石”:石油、糧食、黃金。

這三大戰略物資儲備正以驚人速度同步擴張,背後是一場深思熟慮的“極端預演”。

我們需要直面大國霸權主義、資源民族主義等潛在危險,以及傳染病爆發、極端天氣頻發、國際航運中斷等“黑天鵝”事件,為越來越脆弱的全球供應鏈提供更多的安全冗餘。

烈火見真金。疫情期間,全球供應鏈幾近中斷,美洲、歐洲、非洲、東南亞各國都在哄搶糧食,導致當地物價飛漲、民不聊生。我們以定點定量形式把儲備糧投到了市場,維繫了供需平衡,成功控住了物價。

總之,戰略物資儲備不怕多,越多越有安全感。

同時,中國積極構建新的戰略儲備體系,也有利於掙脫美元霸權的枷鎖。用人民幣買俄羅斯原油、存柬埔寨黃金、簽巴西大豆,中國正繞開美元體系,構建一個以自身為核心的資源循環網絡。

黃金不說話,卻能對沖美元信用風險;糧倉不顯眼,卻能讓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地下油庫沉默如山,卻是能源自主的底氣所在。

這三重儲備,如同國家的“應急氧氣瓶”“能量補給包”和“金融防彈衣”。它們不一定天天用,但一旦危機來臨,就能讓人穩住呼吸、站穩腳跟、挺直腰桿。

更重要的是,當世界經濟的航船在風浪中起伏時,中國成為了一個關鍵的“平衡者”。

以今年國際油價為例。 10月份布倫特原油價格一度跌至每桶65美元,逼近五年低點。在美國對俄羅斯石油公司實施制裁後,市場信心持續低迷。關鍵時刻,中國的穩定進口成為支撐市場的重要力量。法國興業銀行研究員邁克爾·海格直言:“如果中國真的停止購買,油價可能會迅速跌破50美元。”

這已不是中國第一次扮演“穩定器”的角色。每當價格暴跌時,我們買入;當供應緊張時,我們釋放儲備——就像大型水庫在旱季放水、雨季蓄水,讓全球資源市場避免了大起大落。

在非洲,中國的鈷礦訂單不僅帶來了穩定的外匯收入,更幫助安哥拉修建學校、在剛果(金)建設醫院。

在拉美,鋰礦合作讓阿根廷的鹽湖礦區煥發新生,為當地創造了上萬個就業崗位,配套的道路、電力和供水系統也隨之完善。

這哪裡只是戰略儲備,也是為全球經濟編織一張聯合共生的“安全網”。

十四五規劃綱要中,寫入了一句話“全面加強練兵備戰”。十五五規劃建議稿,則強調要“邊鬥爭、邊備戰、邊建設”。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積極儲備戰略物資,未雨綢繆,更是題中之義。

說到底,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無論對國家、企業還是個人,“高築牆、廣積糧”才是最佳生存策略。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