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多名民營企業家獲罪後改判,或與中國欲積極加入CPTPP 協定有關

遼寧高院的再審改判無罪判決書送達前民營企業家謝某手中時,正義已經遲到了十二年。

然而,近期對民營企業家的改判可能不是孤例,是:

訊號.

最高法在2025年11月集中發布4個涉民營企業家再審典型案例,3 起刑事案改判無罪,並強調:

國企民企平等保護。

很多人作出“春天要來了”的猜測,卻少有人把它和“CPTPP”這串拗口的字母聯繫起來。

過去十年,民營企業家們的日子並不好。

北京的投資人圈裡流傳著三不投:

不投重資產、不投涉政業務、不投股權複雜的項目。

深圳的工廠老闆們把公司註冊地遷到香港,賬戶裡變成了新加坡元。

杭州的互聯網創業者寧願稀釋股權引入外資,也不敢接受本地國企的戰略投資:

怕哪天政策變了,合作就成了利益輸送的罪證。

這種集體性的避險邏輯,像給中國經濟踩了腳隱形剎車。

誰還敢all in?

葉某某的遭遇很具代表性。 2007年他以460 萬元中標商場,支付120 萬轉讓費後因資金周轉困難拖欠餘款,為收取租戶租金偽造了340 萬元收款收條。

一審二審都認定他構成合同詐騙罪,判處緩刑,可再審法院查明,租戶實際佔有使用了商舖,並未遭受損失,非法佔有目的根本不成立。

只是想盤活項目,怎麼就成了詐騙?他在申訴材料裡寫了這句話,整整寫了八年。

過去的邏輯很多是:先定罪,再找理由。

這些案子的改判,恰恰踩中了CPTPP的核心要求。

這個2018 年生效的協定,由新加坡、新西蘭、智利等11國發起,覆蓋全球13% 的GDP 和15% 的貿易額。

其規則手冊裡,法治透明、產權保護、競爭中性、被放在最顯眼的位置。

CPTPP 第15章明確規定:

成員國應確保司法程序公平、公正、及時,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第17 章要求:

區分經濟糾紛與經濟犯罪,不得濫用刑事手段干預商業活動。

原來不是巧合,是接軌。

當我們回憶起2001年12月11日,那天中國正式加入WTO。

頭版照片裡,外經貿部部長石廣生在協議上簽字,背景是滿場的閃光燈。

入世前,美國曾質疑中國法治不健全、知識產權保護不力,為了符合規則,中國在五年內修訂了2000 多部法律,刪除了《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裡物資應先在國內購買的條款,修改了商標法,將保護範圍擴大到自然人,還開放了100 個服務貿易分部門,試圖接近發達國家水平。

入世後的變化是肉眼可見的:

1997年2001年年,製造業實際利用外資年均增速僅2.4%2002年2010年年飆升至3.8%。

2010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製造大國,2018年製造業佔全球比重達30%,成為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民營經濟更是吃到了紅利,2001到2010年,民營企業進出口總額從309 億美元增至4812 億美元,佔全國外貿比重從7.9% 躍升至28.7%。

浙江的襪子廠老闆們通過關稅減免,把產品賣到了歐洲;

廣東的家具企業藉著外資准入放寬,引進了德國生產線;

江甦的電子廠從三來一補升級為自主品牌,年產值翻了十倍。

但這次和入世不一樣。

WTO 是別人定規則,我們去適應,CPTPP 是我們想進去,順便參與定規則。

入世時,中國是被動修改法律滿足承諾,比如為了符合知識產權要求,倉促修訂專利法;而現在,中國正在主動對接規則,用司法案例展示改革誠意。

CPTPP 聚焦制度型開放,涵蓋知識產權、數據流動、國有企業監管等更高標準的議題。

比如CPTPP要求競爭中性,即國企和民企適用同樣的市場規則,禁止國企憑藉政府支持獲得競爭優勢。

這些,恰恰是中國民營經濟長期呼籲的改革方向。

加入CPTPP 的好處是實實在在的。

根據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測算,中國加入後,將拉動全球GDP增長0.2%,帶動自身出口增長9.2%,尤其是在服務貿易和數字經濟領域。

CPTPP 成員國中,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等6 國已明確支持中國加入,這些國家正是中國民營企業的主要貿易夥伴。

2024年數據顯示,中國與CPTPP 成員國的貿易額佔全國外貿總額的30.7%,其中民營企業佔比達41.2%,加入後,民營企業出口的關稅成本將進一步降低,在電信、金融等服務領域的市場准入也將擴大。

但這需要中國拿出足夠的誠意,可能民營企業家改判就是誠意的第一步。

CPTPP 的2300 多項條款中,有178 項涉及法治環境,其中明確要求:

對過去的司法不公案件進行糾正。

謝某、葉某某們的改判,相當於向國際社會遞出了:

投名狀。

中國願意按照國際規則調整司法實踐,保護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

就像入世時修改2000 多部法律一樣,這次的改判可能不是終點,而是起點。

現在回頭看,2001 年入世讓中國成為世界工廠,靠的是勞動力成本優勢和貨物貿易開放。

而今天申請加入CPTPP,中國要靠制度優勢和規則對接,成為世界市場。

但問題是,這步棋,真能走通嗎?

古人說“徙木立信”,商鞅在咸陽城門立起三丈之木,徙者予五十金,只為建立民眾對新法的信任。今

今天的民營企業家改判,何嘗不是另一種徙木立信?

入世時,沒人想到中國能成為世界第一製造大國;今天,也沒人敢斷言中國加入CPTPP 後會帶來怎樣的變革。

WTO 讓中國融入世界,CPTPP 或許能讓世界接納中國的規則。

就像最高法在案例通報裡說的,讓民營企業專心創業、安心經營、放心發展,這句話的背後,是一個國家對製度型開放的決心,也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只是不知道,這份決心能堅持多久,這份嚮往能實現多少。

畢竟,信任的建立需要十年,崩塌只需要一天。

文|蛙蛙和窪

圖片來自電影《一一》

歡迎關注⬇️

推薦閱讀 ⬇️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