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倫敦金屬交易所鎳價跌破1.5萬美元/噸,創下五年來新低。與此同時,印尼蘇拉威西島一座大型鎳冶煉廠徹底停工,數百名工人聚集在廠區門口抗議失業。印尼政府曾信誓旦旦地說,要把這個“全球最大的鎳礦國”變成“新能源霸主”,但現實狠狠地打臉了。
這場“鎳礦豪賭”的崩盤,不僅讓印尼政府措手不及,也讓那些幻想通過資源翻身的國家陷入沉思。曾經被稱為“天選之子”的產業,怎麼突然變成了印尼的燙手山芋?印尼手握全球最多的鎳礦,怎麼反而成了全球鎳產業的“負資產”?
![]()
時間撥回到2020年,印尼政府出台了一紙禁令:禁止出口原生鎳礦石,所有鎳礦必須在本地加工。這項政策被稱為“下游化”的標誌性一招,目的是強行將全球鎳產業鏈拉到印尼本土。
那時候全球電動車爆發增長,印尼政府看準了鎳在電池中的關鍵地位,打算通過控制資源掌握全球定價權。當時的印尼,信心爆棚,有政府高官甚至公開表示,要把印尼打造成“鎳業歐佩克”。
![]()
中國、韓國、日本等國資本迅速響應,投資紛紛砸入印尼。青山、華友、格林美等中企先後建廠,法國、韓國、美國企業也陸續跟進。短短三年,印尼冶煉廠數量從個位數激增至49座,年產能飆升至220萬噸,佔全球65%。
蘇拉威西島和北馬魯古的雨林被推平,一座座冶煉高爐拔地而起,卡車日夜翻山越嶺,港口晝夜不停裝卸礦石。印尼鎳產業似乎走上了快車道,2023年出口額突破300億美元,就業崗位激增到了幾十萬。整個國家彷彿進入了一場資源狂歡。
![]()
可這場狂歡的背後,卻埋下了一個巨大的定時炸彈——產能遠遠超過了市場需求。印尼的冶煉廠主要採用火法工藝,投資週期短、建設快,但這種方式對高品位紅土礦的消耗極大。
一噸鎳鐵要消耗數噸礦石。印尼的礦山供給根本跟不上冶煉廠的胃口,到2023年,印尼竟然開始從菲律賓進口礦石,填補自己產能的缺口。這就出現了一個極其荒唐的局面:全球最大的鎳礦擁有國,卻要靠進口礦石來維持本國冶煉廠的運轉。
![]()
與此同時,市場需求也悄悄發生了劇變。中國作為全球最大電動車市場,從2023年開始快速轉向磷酸鐵鋰電池。這種電池對鎳的依賴極小,成本低、安全性強,迅速成為新主流。
到2025年,中國新車裝配中,LFP電池佔比已超過81.8%,高鎳三元電池份額大幅下降,直接導致全球鎳需求被腰斬。中國還加快了廢舊電池回收體系建設,寧德時代、贛鋒鋰業等企業實現95%以上的鎳回收率,形成了“城市礦山”閉環,進一步削弱了對原生礦的依賴。
![]()
當印尼還在瘋狂擴建冶煉廠時,中國已通過技術應對實現了鎳需求自主可控。印尼原以為可以通過資源控制產業鏈,結果卻被中國技術“降維打擊”。高鎳戰略失效,冶煉廠庫存堆積成山,LME鎳價從2022年的3萬美元高點一路跌到2025年11月的1.46萬美元,連成本線都保不住。
印尼政府這時才意識到問題嚴重,趕緊“補鍋”。2025年2月,普拉博沃政府上台後,緊急叫停新火法項目審批,鼓勵轉向污染更小的濕法冶煉。3月起修改礦價基準計算方式,4月又提高鎳產品特許權使用費,11月出台新規限制僅產中間品的冶煉廠擴建。
![]()
這些舉措動了不少企業的“奶酪”,但對已經投入幾百億美元的工廠來說,想剎車已經來不及了。礦石配額也從三年一批改為一年一批,政府開始收緊審批,環保罰單、復墾保證金、限制電力供應接連而來。
可即便如此,印尼還是批出了近3億濕噸的產能,實際供應卻跟不上,供需失衡始終無法解決。企業進退兩難,停工虧錢,開工更虧錢。而這一切,恰恰是印尼在模仿中國的過程中,只學到了“封礦出口”“逼建工廠”的殼子,卻沒看到中國靠的是技術底子和產業協同的里子。
![]()
中國的稀土產業,是幾十年科研積累出來的,從上世紀90年代起步,逐步攻克了高壓酸浸、溶劑萃取等核心難題,回收率從70%提升到95%,全球精煉市場佔比92%。
印尼的冶煉廠則大多采用低端RKEF工藝,污染大、能耗高,基本只能產不銹鋼用鎳鐵,難以打入高端電池市場。在ESG成為全球投資硬門檻的今天,印尼的鎳產品被歐美貼上“高碳高污染”標籤,很多訂單被轉向澳大利亞、越南等產地。
![]()
印尼原想靠政策換產業,結果卻陷入政策反复的泥潭。2024年政府上線了SIMBARA系統,用區塊鏈追踪礦石運輸,意圖加強監管,實際卻暴露了數據混亂與執行力不足。有礦,卻無法掌握技術;有產能,卻沒有市場;有政策,卻缺乏體系,這才是印尼鎳產業的真實處境。
2025年中期,印尼政府轉向外交求援。 6月30日,經濟統籌部長跑到華盛頓,提出與美國共同打造電動車生態系統,試圖用鎳資源換取市場准入與資金支持。 7月9日雙方繼續會晤,印尼承諾放寬礦產出口限制,希望獲得美方技術和訂單。
![]()
但美方態度謹慎,環保問題成為攔路虎,美國勞工部9月將印尼鎳列入強迫勞動名單,合作前景仍撲朔迷離。
與此同時,中國趁低價悄悄增儲10萬噸一級鎳,國家儲備翻倍。誰慌誰虧,中國卻在佈局未來。越南和澳大利亞也在模仿中國的資源路線。越南稀土儲量全球第二,2023年重啟東保礦,計劃到2030年產6萬噸氧化物,但提煉不穩,客戶壓價30%,出口不暢。
![]()
澳大利亞鋰礦全球佔比33%,但精煉能力只佔6%,依然要送中國加工。這些國家都走進了同一個誤區:以為有資源就能搶占話語權,以為限制出口就能掌控定價權。而如今,印尼鎳產業的崩塌、越南稀土的滯銷、澳洲精煉的低效,無一不是這個幻想破滅的現實版教材。
印尼還面臨第二場困局——遷都工程。 2019年政府宣布將首都從雅加達遷至努山塔拉,計劃打造綠色智慧城市,項目總預算350億美元。但到2025年,僅完成18%的建設進度,外資到位率不足12%。
![]()
森林被砍,原住民搬遷,生態破壞嚴重,洪水頻發,政府預算從43.4萬億印尼盾驟降至6.3萬億,項目基本陷入停滯。
這場遷都與鎳礦的豪賭如出一轍——看到了中國的表象,卻沒看到中國的底層邏輯。中國的城市規劃靠的是完整的產業體系、強大的政策執行力、世界領先的基建水平,以及一支成熟的工程隊伍,而印尼只學了個“蓋新城”的形式,結果連工地都沒法維持。
![]()
更致命的是安全問題和製度混亂。印尼冶煉廠五年內記錄在案的事故就有93起,部分工廠設備鏽蝕嚴重,管理混亂。政策朝令夕改、外資信心受挫,部分企業已經開始撤資,園區裁員率上升15%。
到了2025年下半年,印尼鎳產業陷入了全面的收縮期。鎳價在1.5萬美元附近徘徊,冶煉廠開一天虧一天,部分項目徹底停擺,外資撤退,產業鏈斷裂,工人失業潮蔓延,全國范圍內瀰漫著“資源陷阱”的焦慮。
![]()
這場鎳礦豪賭的結局,不僅讓印尼陷入困境,也給全世界敲響了警鐘。中國的成功不是靠資源起家,而是靠產業協同、技術突破和全球市場的聯動。
資源只是“門票”,不是“門檻”。如果只想著靠封礦卡別人脖子,卻沒有理解產業鏈的深度,那最終只會淪為全球產業的“打工人”。鎳礦不是金鑰匙,科技才是。印尼的困境,是所有資源型國家都該認真讀懂的一場“產業教訓”。
![]()
印尼想複製中國的路,卻忽略了中國幾十年積累的技術、產業與政策體系。這場豪賭最終變成了全球資源國必鬚麵對的鏡子:模仿容易,理解難,成功更難。誰還在做“中國行我也行”的夢,醒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