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能靠資源發家致富,那我們也可以。”
2020年印尼一紙書狀直接禁止鎳礦原料出口,其目的就是想讓外資進入,但這麼多年過去了,印尼非但沒有致富反而狀況百出,印尼用現實給全國提了個醒:中國可以不代表別人也可以!
![]()
印尼賭資源賭成了“自我設限”
印尼的底牌很簡單——鎳,印尼的鎳全球儲量第一,產量第一,在鋰電池產業鏈裡幾乎是“硬通貨”。
2020年干脆利落地禁止鎳礦原料出口,逼著全球資本把加工廠搬到印尼,打算順勢搞一條從礦山到電池的全產業鏈。
![]()
鎳礦
一開始確實火了,數據顯示,僅2023年印尼鎳出口收入就高達300億美元,冶煉廠到處開花,外資也跟著湧入。
在全球都在搶新能源風口的時候,印尼靠“資源民族主義”先聲奪人,看起來像是押對了寶。
但問題也很快來了,冶煉廠瘋狂上馬,鎳礦卻供不上,整個產業鏈上游開採能力沒有跟上節奏,結果到了2023年,印尼居然要從國外進口鎳礦來填補國內冶煉廠的空缺。
![]()
冶煉廠
更諷刺的是,這個“進口”還不便宜,礦成本高,運費貴,加上印尼基礎設施和物流效率並不高,造成了所謂的“本地加工”反而比原來“直接出口原礦”還虧錢。
這種資源上的自我設限,活生生把優勢打成了包袱。
更致命的是,印尼的這場豪賭建在一個技術前提之上:全球未來電動車都得用高鎳電池,鎳永遠是主角,但技術從來不按腳本走。
中國這邊磷酸鐵鋰電池突飛猛進,便宜、安全、實用,迅速佔據市場主導地位。
![]()
磷酸鐵鋰電池
2025年,中國市場磷酸鐵鋰電池裝車量高達81.5%,高鎳路線被邊緣化,鎳的需求自然大打折扣。
再加上環保風暴來襲,印尼鎳被貼上“臟鎳”標籤,火法冶煉污染嚴重,大面積雨林被砍伐,礦泥排入海洋,引發了國際社會的關注和抵制。
歐美市場對印尼鎳關上了大門,印尼政府才意識到自己造的不是“綠色產業鏈”,而是“高碳陷阱”。
![]()
產業鏈崩了,還可以慢慢修,但印尼這次的“翻車”,不只是產業失敗那麼簡單,它直接撕開了這個國家財政、金融、社會結構上的系統性漏洞。
從2025年上半年開始,印尼金融市場就像坐過山車,議會大樓被燒、示威遍地開花,直接引爆了投資者的恐慌情緒。
印尼綜合指數年內跌幅高達7.5%,外資大規模撤離,僅股票市場淨流出就超過29億美元,債市也沒能倖免,外資淨流出約3.75億美元。
![]()
這些數字背後,是對印尼政策不確定性的深度不信任,政府靠著“資源換產能”的幻想吸引了外資,等市場發現這場遊戲玩不下去,撤資比誰都快,而這波撤資,給印尼的財政留下了深坑。
原本印尼政府就背負著巨額民生支出壓力,普拉博沃政府上台後推出的免費營養餐政策,每年要花掉300億美元,佔全部預算的14%,這筆錢從加稅那裡來!
但增值稅從11%漲到12%,反而壓制了消費,財政收入非但沒漲,反而在2025年前八個月下降了7.8%。
更要命的是,印尼的債務結構非常脆弱,到了2025年第二季度,政府債務佔GDP的39.7%,其中28.3%是外幣債,37%掌握在外國投資者手裡。
![]()
這就像是拿著高利貸還在拼命打廣告吸引投資,一旦匯率波動或外資撤離,財政就隨時可能被擊穿,而在這種壓力下,印尼央行甚至不得不直接買入政府債券,幫財政部緩解壓力。
這種“負擔分擔”機制,短期看是救急,長期看卻是在動搖市場對央行獨立性的信心,說白了,就是政府已經不知道還能靠什麼撐下去了。
![]()
窮人沒得吃,富人有補貼,社會撕裂成火藥桶
經濟上的困境,很快就轉化成了社會問題,印尼表面上是民主制度,實際上權力高度集中,資源配置不均,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媒體曝光議員每月住房補貼高達5000萬印尼盾,是雅加達最低工資的10倍,引發了全國性的憤怒。
抗議、縱火、罷工,層出不窮,印尼最富的10%人口掌握了全國三分之一的財富,而最窮的40%人口卻在為生計掙扎。
![]()
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印尼仍然有超過六成的人口生活在中等偏高收入國家的貧困線以下,這不是經濟結構的問題,而是分配機制的失敗。
印尼試圖靠資源帶動工業,靠工業帶動就業,最終改善民生,但現實是,很多產業鍊是由外國資本和技術控制的,本地人進不了核心環節,能分到的只是低附加值的“苦力工”,產業升級的利潤,最終並沒有流到普通人手裡。
再加上政府財政吃緊,補貼項目不斷縮水,物價上漲,社會矛盾日益尖銳。本以為是“鎳電夢”,結果變成了“民怨潮”。
![]()
當然,印尼的問題,不只出在自己身上,它其實是一個縮影,全球很多國家都在盯著中國的產業成功故事,想著“照著抄一遍就能起飛”。
但現實是,中國能走通的路,不是靠資源、政策或者補貼決定的,而是靠幾十年打基礎、啃硬骨頭、熬過週期的積累。
印尼想複製中國的產業升級,卻忽視了背後的技術積累、市場規模和政策執行力,結果只能是看著表面風光,實際卻在陷阱裡打轉。
![]()
全球發展進入新階段,已經不是“誰有資源誰做主”的時代,中國崛起靠的是全鏈條整合和自主技術,印尼卻只盯著資源出口這一環,結果賭到最後,發現別人早就換了技術路線,改了遊戲規則。
從鎳礦到電動車,從投資到財政,從社會結構到政策設計,印尼這場豪賭幾乎每一步都踩在了錯的節奏上。
它的結局,是提醒全世界:別再幻想“我有資源就能贏”,也別再以為“跟著中國走就不會錯”。
![]()
結語
印尼的崩盤,不是一個國家的問題,而是一個時代的寫照,它告訴我們,資源不再是壓倒性的優勢,政策也不是萬能的靈藥。
真正能支撐一個國家穿越週期、立於不敗的,是技術、制度與預判力,那些幻想“複製中國式成功”的國家,是時候醒醒了,因為中國行,不代表你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