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世友的指揮能力在上將中很難擠進前三甲
許世友將軍在我們軍隊里可是大名鼎鼎的上將,我聽老一輩人說,他身手不凡能上房爬牆,打起仗來從沒輸過,簡直跟神話里的人似的,這輩子就服氣一個人,那就是毛主席。
人到中年後,我也有了自己的看法。說實話,許世友並非傳說中那麼神乎其神,他的脾氣和三國里的張飛、水滸里的李逵挺像,不過他終究是個能打仗的將軍,論智謀,可比張飛、李逵強多了。在開國上將里,比他更出色的將領,還是能找出兩三個的。
從戰略眼光的長遠性來看,他比不上韓先楚。這倆人都敢直接跟上級對着干。在孟良崮和濟南那幾場大戰里,他和粟裕的想法總是合不上拍,雖然最後也聽了粟裕的,但心裡多少還是有點不服氣,結果也證明了粟裕確實比他厲害。韓先楚在四保臨江的時候,身為四縱副司令的他,就因為要先打89師這個硬骨頭,跟三縱的司令曾克林吵了起來,一直吵到總部去了。最後林總拍板,支持了韓先楚。韓先楚帶着三縱和四縱,在紅石鎮打了個大勝仗,這也標誌着三下江南、四保臨江的戰鬥,東北民主聯軍贏了。海南島那仗,小股部隊偷渡成功了兩次後,韓先楚就提議直接渡海開打。可十五兵團的司令鄧華比較謹慎,沒答應。韓先楚就直接越級上報給了四野總部,主席知道了,親自拍板同意。韓先楚帶着兩萬多戰士就渡海了,鄧華在後面跟着。這一仗,海南島就解放了。要是拖到穀雨之後,等朝鮮戰爭打起來,那可就麻煩了。
在軍事和政治能力上,他比不上鄧華。鄧華指揮作戰特別穩當,搞政治工作也相當在行,算是軍政兩方面都很出色。1947年,鄧華在東北僅用17天就連着攻下了五座城,還消滅了敵人三個師的兵力。平津戰役時,他提議用少量兵力盯着塘沽,把主要火力對準天津,這建議被中央軍委和平津戰役總指揮部接受了,結果只用了二十九個小時就打下了天津。新中國成立後,鄧華成了志願軍的第一副司令和第一副政委,彭總回國後,他又接任了志願軍司令的職位,可見中央對鄧華的軍事和政治才能是多麼認可。
在指揮戰役的能力上,他比不上楊得志。楊得志在紅軍時期就組織過強渡大渡河的壯舉,抗戰時他當過三四三旅685團的團長,徐海東生病後,他又接任了三四四旅的代旅長。解放戰爭中,他從華北一路打到西北,石家莊戰役中他首創了攻克重兵把守城市的戰例,平津戰役里他又率先攻下新保安,還一舉殲滅了傅作義的王牌35軍及其兩個師,逼得傅作義不得不坐下來和平談判;太原戰役則讓在山西盤踞了三十八年的閻錫山集團徹底崩潰;蘭州戰役中,他為兩萬多西路軍犧牲的將士報了仇,也加速了馬家軍的覆滅。解放後,楊得志先當志願軍副司令,後升任司令,還參與了第五次戰役和上甘嶺戰役的指揮。越戰打響時,他從武漢軍區司令被緊急調往昆明軍區任司令,和許世友各帶一個集團軍作戰。戰後許世友退休,楊得志則升任總參謀長,誰更厲害,一看便知。
許世友年紀比楊得志、鄧華、韓先楚都大,早期資歷也更老,但要說後期帶兵打仗的本事,這三位可一點不比他差。雖說主席很看重許世友,但真要在上將里排指揮能力,他要想擠進前三,怕是不太容易,你們覺得呢?
#秋季圖文激勵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