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罪了歐洲又惹惱美國,烏克蘭還有出路嗎?美國前軍官突然發出“聖誕追殺令”,澤連斯基已經三面楚歌?
![]()
當地時間11月11日,《華爾街日報》援引烏高官消息稱,基輔證實波蘭曾協助北溪案嫌犯逃離,且由烏駐華沙武官負責護送。此前10月,波蘭拒絕引渡涉案烏籍嫌疑人,德媒更披露6名嫌疑人與烏前軍方高層關聯密切。
一系列線索使外界將“涉案指向”鎖定烏克蘭,認為烏高官表述近乎承認北溪案調查相關進展。
美國前五角大樓顧問麥格雷戈11月9日透露,烏內部流傳澤連斯基及核心團隊正秘密策劃外逃波蘭;
及至10日,美國前國務卿辦公室主任威爾克森通過非公開渠道向澤連斯基發出警告,稱其若聖誕節前不離基輔,人身安全將面臨“不可控風險”。
對此,有觀點認為,北溪爆炸引發歐洲能源危機,烏疑似涉案且配合調查消極,導致歐洲多國援烏態度轉冷;國內7月17城爆發大規模示威,退伍軍人與現役士兵參與,扎盧日內支持率反超、政府高官更迭頻繁,執政根基鬆動;美國不再無條件援烏,拒供“戰斧”導彈並力推“就地停火”,三重壓力下澤連斯基已“三面楚歌”。
也有觀點指出,“基輔承認北溪案”非官方表態,澤連斯基與扎盧日內均否認,調查尚無實質結果;“聖誕警告”更屬輿論博弈,且前線戰局膠著,澤連斯基仍是西方認可的烏核心代表,短期難被替代。兩種觀點孰是孰非?局勢後續將走向何方?
![]()
政治風波發酵之際,戰場態勢同樣關鍵。 11月11日,紅軍城(烏稱波克羅夫斯克)成俄烏爭奪焦點:俄軍已控制該市95%區域,數百支3-5人突擊隊全力清剿;烏軍退守數百米外的米爾諾格勒,依托地下通道維持後勤與兵力調動。
![]()
英國《金融時報》警告,烏軍“不惜代價保紅軍城”的策略加劇兵力補給危機。
緊接著,俄軍事頻道同期曝光,在米爾諾格勒,烏軍第38海軍陸戰旅防禦據點遭FAB-3000UMPK高爆航彈精準轟炸,數十人傷亡;俄軍無人機24小時監控,使烏軍動向全程暴露。而當地大霧天氣亦為俄軍推進創造條件,烏軍則試圖猛攻羅金西克鎮解圍。
![]()
此外,當前美歐對烏態度呈微妙平衡:美國方面,特朗普雖曾放話“不再資助”,但美烏4月簽署礦產協議後關係緩和,會晤多轉閉門以避公開矛盾;歐盟方面,12月峰會“用俄資產援烏”計劃通過概率低,援助規模或縮水,但英法德意波等主要大國仍堅定挺烏,未現根本性立場轉變。
![]()
有分析認為,美歐眼中澤連斯基仍是烏“最優解”:一方面,他在西方建立穩定政治形象,是烏獲取外援的核心紐帶,短期無替代者能協調西方資源;另一方面,69%民眾支持“盡快停火談判”,澤連斯基提出的“韓國模式”方案——按現有接觸線劃停火線與緩衝區,擱置烏東四地爭議,由美歐保障安全與重建——精準契合民眾訴求,為其鞏固支持率提供支撐。
![]()
更關鍵的是,地緣格局下俄烏衝突“長期對峙”概率更高,烏在美歐對俄戰略中的價值未失,美烏、歐烏互動框架短期難顛覆。澤連斯基的存在既維繫烏內部基本凝聚力,也為各方提供穩定溝通接口,即便衝突緩和,其政治角色仍具多種可能。
當然,若俄軍3-4週內全面控制紅軍城與庫皮揚斯克,或觸髮美歐態度生變、推動實質談判——屆時澤連斯基若拒談引髮美歐不滿,局勢恐再生變數。
![]()
種種跡象顯示,未來三至四周是俄烏衝突走向的關鍵窗口期。烏克蘭及澤連斯基的命運,與前線戰局、美歐態度等多重因素深度交織,後續發展值得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