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過去了,現在再來看戊戌變法的內容,還是不由得嘆息一聲

戊戌變法這事兒,繞不開幾個核心人物。先說康有為,他從小家境不錯,讀了不少書,1895年中進士。但他不滿足於傳統科舉,早年接觸西方思想後,開始琢磨怎麼救國。

1895年甲午戰敗後,他在北京組織公車上書,集結1300多名舉人,遞交萬言書,呼籲拒和、遷都、練兵、變法。這次行動讓他聲名大噪,也拉開了維新運動的序幕。

康有為的思路是君主立憲,他寫過《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想用孔子名義推改革,但這些書在當時爭議大,不少人覺得他篡改經典。

1898年,他上書光緒帝好幾回,呈送《日本變政考》、《俄大彼得變政記》,建議學習西方。

6月16日,他第一次被召見,告訴皇帝大清快滅了,得趕緊變法。變法期間,他是幕後推手,起草了不少詔令,但他的激進行為,比如傳聞想賣新疆西藏籌錢,或暗殺計劃,讓保守派抓到把柄。

政變後,他逃到香港,然後去加拿大,組織保皇會,繼續鼓吹保皇。晚年他支持張勛復辟,1917年失敗後逃進美國使館,1927年死在青島。康有為的保皇思路後來被證明不合時宜,但他推動變法的勁頭,在當時確實點燃了不少人的熱情。

梁啟超是康有為的弟子,16歲中舉,天賦高。 1890年他會試落榜,轉投康門下,在萬木草堂學新知。 1895年他參與公車上書,1896年在上海辦《時務報》,寫文章宣傳維新,剖析日本明治維新經驗,吸引大批讀者。他的文筆犀利,分析清朝落後在於封閉保守。

1898年7月3日,他被光緒召見,任譯書局事務,幫著起草改革方案。但他那時已離京去湖南,變法中作用不如康大。政變時,他逃進日本使館,然後去橫濱,辦《清議報》,批判慈禧。 1900年他遊澳大利亞和加拿大,1903年訪美國,會見羅斯福。

光緒帝載湉生於北京醇親王府,1875年4歲繼位,受慈禧掌控。成長中他學滿語、騎射,但1887年親政後仍被制約。甲午戰敗讓他意識到改革必要,1898年他下決心變法,6月11日頒布明定國是詔,宣示自強。

變法中他批閱上百詔書,召見康梁,推動教育、經濟、軍事改革。但他沒實權,慈禧握著軍權,他急於罷免禮部六堂官,激化矛盾。 9月21日政變,他被軟禁中南海瀛台,直到1908年11月14日去世。光緒想親政的努力,在慈禧高壓下成了泡影,但他的支持讓變法短暫閃光。

慈禧太后1852年入宮,逐步掌權。 1861年辛酉政變,她聯合奕䜣奪權,1875年選光緒繼位,繼續攝政。她偏好傳統,反對激進變革,變法初期默許,但看到改革威脅她的權威,就在1898年9月發動政變,宣布訓政,廢止新政。

她下令捕殺維新派,1900年支持義和團,導致八國聯軍入侵。她1908年11月15日去世。慈禧的保守決策,加劇了清朝衰落,她維護皇室利益的做法,讓國家錯失機會。

譚嗣同早年讀儒家,後接觸西方思想。 1898年9月5日,他被任命軍機章京,參讚新政。他主張流血改革,9月18日夜訪袁世凱,勸其起兵誅榮祿、圍頤和園,但袁告密。政變後他被捕,9月28日在菜市口與六君子一同處決。他拒絕逃亡,選擇以死警醒世人。他的犧牲,成了變法悲劇的象徵。

袁世凱1898年9月11日被召見,升侍郎。譚嗣同夜訪他,他表面答應,但回天津後向榮祿匯報,沒直接起兵。政變後他未受罰,後來在清末崛起,1912年任大總統。他的舉動,讓變法最後一絲希望破滅。

這些人物的交織,推動了變法,但也暴露了派系鬥爭。康樑的激進,光緒的無奈,慈禧的強勢,袁的觀望,都讓這場運動注定短命。但他們的努力,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印記,提醒後人改革之路的艱難。

戊戌變法從1898年6月11日光緒頒布明定國是詔開始,到9月21日政變結束,103天內下了上百道詔令,覆蓋政治、經濟、教育、軍事、社會各方面。政治上,改革官僚制度,裁減冗官,撤銷六個閒散衙門,地方上精簡機構,節省開支。設立制度局,集思廣益,讓官員討論政策。

准許地方官和士民上書言事,開放言路,允許報紙批評時政。解除報禁,民間可辦報館,改上海《時務報》為官報,創設京師報館。各部按月公佈收支,增加透明度。這些措施想提升效率,但觸動了既得利益者。

經濟方面,重點發展資本主義,設鐵路礦務總局、農工商總局,各省設分局,規劃鐵路礦業。推廣農會,刊印農報,購買農具,獎勵農業,編譯外國農書,採用中西方法開墾荒地。

頒布製器振興工藝獎勵章程,設立工廠,保護商務,設商務局、商會,擴展商埠。開放八旗經商禁令,讓旗人自謀生計,興辦實業。這些想趕上西方工業革命,但清朝基礎弱,推行難。

教育改革最突出,設立京師大學堂,作為最高學府,今北京大學前身。所有書院、祠廟、義學社學改兼習中西學堂,各省設高等學堂,府城中學,州縣小學,鼓勵私人辦學堂。派遣皇族出國遊歷,選學生赴日本留學。廢八股文,改鄉試會試。這些舉措想開啟民智,但兩年後義和團亂起,證明道路長。

軍事上,改用西洋訓練,遣散老弱兵,節省軍餉,實行團練,裁減綠營,舉辦民兵。頒布興造槍砲獎勵,籌設武備大學堂,武科停試弓箭騎劍,改考槍砲。允許私人辦軍工廠,製造軍火。這些想現代化軍隊,但沒時間落實,就被廢止。

社會方面,破除迷信,將祠堂廟宇改學堂。康有為還提未發表新政,如尊孔為國教、立教部教會、以孔子紀年、制訂憲法、開國會、君民合治、滿漢平等、皇帝統帥軍、改年號維新、斷發易服、遷都上海等,光緒同意部分,但沒公佈。

變法內容雖全面,但操之過急,103天110道詔令,讓基層應接不暇。改革沒群眾基礎,只在上層推動,保守派抵制強。

這些內容在當時是進步,但放在一百多年後看,感覺像在老船上補丁,治標不治本。西方已第二次工業革命,清朝還馬拉車階段,差距太大。慈禧們不認賬,覺得動了他們的奶酪。

變法推行到1898年9月19日,慈禧從頤和園返宮,9月20日光緒召見袁世凱,袁回天津匯報榮祿。 9月21日慈禧宣布訓政,軟禁光緒於瀛台,廢止改革詔書,除京師大學堂外全廢。

搜捕維新黨人,9月24日捕楊銳、林旭、劉光第,9月25日捕譚嗣同。 9月28日處決戊戌六君子於菜市口,無審判直接殺。徐致靖終身監禁,張蔭桓流放新疆,1900年處死。其餘數十人被捕。

變法雖敗,但加速清朝滅亡,啟發辛亥革命。那些內容雖沒落實,但影響了後世教育、經濟思路。慈禧的鎮壓,讓危機更深,八國聯軍後她被迫新政,但晚了。

維新派流亡,推動海外華人覺醒。人物結局多悲劇,光緒囚死,六君子殺頭,康梁雖活,但理想破碎。歷史就這樣,一場變法成了轉折點,提醒改革需時機和力量。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