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記者11月12日從中國能建獲悉,我國首個高空風能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核心裝備——世界最大5000平方米高空風力發電捕風傘在內蒙古阿拉善左旗試驗場成功開傘,完成全部預定試驗內容並成功實現空中收傘,標誌着我國高空風力發電技術在工程化應用方面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總台央視記者 張偉:內蒙古阿拉善左旗,全球最大高空捕風傘實驗測試現場。隨着氦氣球緩緩升空,牽引着展開面積達5000平方米的捕風傘在空中打開,標誌着我國自主研發的大型傘梯式陸基高空風力發電項目試驗取得重要進展。
這個捕風傘能夠在300米以上高空捕獲風能再通過牽引纜繩拉動地面的發動機轉動發電。此次試驗分別實現了5000平方米和雙1200平方米做功傘開收傘試驗。
高空風能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試驗工程現場總指揮 曹侖:我們完成了世界最大面積傘的首次開傘試驗,成功採集了系列數據,為傘梯設計定型提供了科學依據。每一組數據都是未來成套裝備與標準體系的基石。
高空風能作為尚未規模開發的新能源“無人區”,具有風速高、風向穩定、風能密度大等優勢,蘊藏着巨大潛力。目前主要有陸基和空基兩種技術路線。空基高空風力發電,是把輕型風力發電機搭載在輕量級飛行器上飛行,空中發電。此次試驗的是陸基高空風力發電,是利用在空中展開的做功傘捕獲風能牽引地面發電系統做功發電。
中國能建中電工程高級技術專家 霍少磊:超大型做功傘的成功展開,證實了傘梯式陸基高空風力發電技術路線具備實現大容量、大功率的可行性。後續我們還將進一步進行多傘放飛試驗測試,計劃明年底進入發電試驗階段。
新聞鏈接:超級風箏如何發電?
不同於“塔筒+機艙+葉片”的“旋轉風車”,傘梯式陸基高空風能發電系統是由“空中組件+牽引纜繩+地面組件”組成的“超級風箏”,其核心原理是用纜繩依次串聯起能夠自主停留空中的多個做功傘,藉著氣流產生巨大拉力,拽着纜繩來回牽引地面發電機,輕鬆把高空風能變成源源不斷的電能。其中最大的“空中捕風傘”展開面積可達5000平方米,能蓋住12個標準籃球場,捕風高度最高可到5000米乃至10000米,相當於數十架風機一起疊疊樂。
相比傳統的陸上風電,高空風電可節約95%的土地,減少90%的用鋼量,降低30%的度電成本。僅10MW的高空風能系統,每年就能發電2000萬度,可供一萬個家庭一年使用。
清潔能源的“高空富礦”與中國探索
相較於海陸風能,高空風能尚屬待開發的“無人區”。近年來,隨着材料技術、浮空器技術、輕量化電機系統技術的發展,高空風能發電技術的價值逐步凸顯,為全球能源轉型提供了可持續、可再生的能源解決方案。
相比低空風能,300米以上的中、高空風能具有儲量豐富、風速高、風向穩定等優勢,開發潛力巨大。相關研究表明,6000米高空的風能密度均值是地表風能密度20倍以上,高空中所蘊含的風能超過目前人類社會能源總需求的一百多倍。我國是世界高空風能資源豐富的國家之一,當前我國在高空風能利用領域擁有一系列自主知識產權,可實現全產業鏈技術與設備自主可控。未來可全面挖掘高空風電應用場景,打造三維立體多能互補能源中心,拓展產業鏈空間。
目前,我國出台《能源技術革命創新行動計劃(2016—2030年)》等系列政策,將高空風力發電技術寫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指南。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台”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繫:[email protected],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