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記者問|山東將建成120家以上國家級和省級創新平台

今天上午,山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省政府政策例行吹風會,邀請山東省科學技術廳主要負責同志等解讀《山東省機器人產業科技創新行動計劃(2026—2028年)》等4個產業科技創新行動計劃,並回答記者提問。

答記者問|山東將建成120家以上國家級和省級創新平台 - 答記者問|山東將建成120家以上國家級和省級創新平台 - 答記者問|山東將建成120家以上國家級和省級創新平台 -

中新社記者:

山東在推動科技與產業融合方面做了哪些系統部署?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記者問|山東將建成120家以上國家級和省級創新平台 -

孫海生: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省科技廳堅持將服務產業發展作為科技創新的主戰場,構建了“2+17”工作體系,加快推動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其中,“2”指的是,去年以省政府辦公廳文件印發的科技創新引領標誌性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和未來產業前瞻布局2個指導性文件;“17”指的是,科技廳會同相關部門印發的人工智能、工業母機、低空經濟等17個重點產業科技創新三年行動計劃。在推進落實過程中,重點開展三方面工作。

一是增加高質量科技供給,夯實深度融合基礎。讓科技攻關更精準。深化科技計劃管理改革,完善“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項目凝練機制,強化廳市聯動、部門協同,攻克一批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全球運力最大固體運載火箭“引力一號”發射升空,世界在建工程最大直徑盾構機“山河號”下線,亞洲首艘圓筒型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海葵一號”出港運行,催化裂解制烯烴技術降低原油消耗70%,“十四五”以來已獲批1類新葯9個、累計實現銷售收入超過百億元。讓平台支撐更有力。強化績效評價、動態調整,提升創新平台效能。平檯布局階段突出產業“契合度”,17個重點產業領域的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等創新平台數量,超過山東平台總數的70%,重大創新平台與產業發展結合更加緊密。平台建設階段突出“顯示度”,支持平台精準對接重點產業創新需求,組織開展前瞻性、原創性、集成性科研攻關,努力催生重大標誌性創新成果。讓人才評價更科學。堅持“誰用誰評價、幹什麼評什麼”,探索“小同行”評價、代表作評價、產業貢獻評價、社會認可度評價,選擇了20家單位開展人才評價改革試點工作,加快構建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目前全省17個重點產業的住魯兩院院士和海外學術機構院士達到82人,佔全省總數的一半,泰山人才達到1334人,佔全省科技領域泰山人才總數的85%。

二是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抓牢融合發展關鍵。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融通創新,今年重大科技攻關指南建議75%來自企業,90%以上的省重大科技項目由企業牽頭承擔,企業研發投入佔全社會研發投入比重達到88.4%,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0.8個百分點。建強“科融信”綜合服務平台,助力1900餘家企業獲“無擔保、無抵押”融資超103億元,有效破解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目前,全省擁有科技型中小企業5萬家、居全國第三;高新技術企業3.5萬家、居全國第四。今年前三季度,全省規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產業比重達到55.31%。較去年提高1.99個百分點,超出“十四五”規劃目標5.31個百分點。

三是強化創新成果轉化應用,暢通融合發展路徑。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出台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的16條“硬措施”,指導22家試點高校院所在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賦權改革、“先使用後付費”等方面先行先試,持續釋放科研人員創新活力。布局建設6家省級概念驗證中心、40家中試示範基地,加快建設山東科技大市場,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一站式”服務,截至目前,已促成科技成果交易近1600項,成交額突破15億元。

答記者問|山東將建成120家以上國家級和省級創新平台 -

山東科技報記者:

本次發布了機器人、現代食品、輕工紡織、現代冶金4個行動計劃,請介紹一下將採取哪些措施,推動4個產業高質量發展取得實效?

答記者問|山東將建成120家以上國家級和省級創新平台 -

梁愷龍:未來三年,省科技廳將圍繞4個行動計劃,強化創新要素供給,以高水平科技創新推動機器人、現代食品、輕工紡織、現代冶金等4個產業高質量發展。

一是加強關鍵技術攻關。強化基礎理論與前沿技術支撐,充分發揮工業智能製造等省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發展聯合基金導向作用,在機器人領域開展仿生設計、混合驅動等前沿交叉技術研究;在現代食品、輕工紡織、現代冶金領域開展細胞培育肉、柔性傳感纖維、高端海綿鈦等前沿技術研發。每年實施一批省級科技創新項目,精準開展重大科技攻關。在機器人領域加快突破高精度傳感器、先進伺服系統等關鍵核心技術,聚焦食品、輕工紡織、冶金產業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發展需求,強化工藝迭代、裝備製造等關鍵技術供給。鼓勵鏈主企業、龍頭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支持其承擔國家、省級重大創新項目,突破制約產業鏈高質量發展關鍵核心技術。發揮科技獎勵激勵作用,完善輕工紡織等產業分類選評機制,培育一批“山東好成果”。

二是建強重大創新平台。高水平建設機器人、現代食品、輕工紡織、現代冶金領域國家級和省級創新平台120家以上,全面提升創新平台產業支撐能力。建好人形機器人省重點實驗室等省級平台,支持機器人領域優勢單位積極爭創國家級創新平台。充分發揮海洋食品加工與安全控制、技術成型高端裝備與先進技術、綠色造紙與資源循環利用等全國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先進印染技術創新中心作用,加快發揮煙台先進材料與綠色製造等省實驗室作用,支持創新平台圍繞產業需求開展持續性科研攻關,推動新產品新技術加速迭代。

三是加快成果轉化落地。依託山東科技大市場,完善機器人、現代食品、輕工紡織、現代冶金領域專員服務項目機制,構建“需求挖掘+成果梳理+技術交易+要素賦能”服務體系,常態化組織科技成果路演和對接活動,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一站式”服務。加緊布局建設一批中試基地、概念驗證中心,支持企業建設公共研發服務平台,大力推廣“魯科貸”“魯科擔”“魯科保”“魯科投”“魯科融”等科技金融產品,擴大“撥投結合”“先投後股”改革試點,加速高質量科技成果在山東落地生根,讓服務機器人、安全營養食品、高端智能紡織品、高性能運動裝備等科技成果更好更快賦能人民美好生活。

下一步,省科技廳將發揮好省委科技委辦公室作用,強化廳市會商、部門協同,共同落實好行動計劃各項舉措,推動機器人、現代食品、輕工紡織、現代冶金產業高質量發展,全力塑造產業競爭新優勢。

答記者問|山東將建成120家以上國家級和省級創新平台 -

山東廣播電視台記者: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匯點,請問省教育廳如何發揮好高校作用,為4個行動計劃實施提供有力支撐?

答記者問|山東將建成120家以上國家級和省級創新平台 -

李文生:近年來,省教育廳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積極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着力構建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精準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結合4個行動計劃要求,將重點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優化學科布局,築牢產業發展“強支撐”。深入實施一流學科“811”建設項目,支持駐魯部屬高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全力推動省屬高校衝刺“雙一流”,全面增強高等教育對產業創新的支撐力和貢獻度。以科技創新、產業發展、戰略需求為導向,定期發布《山東省本科專業鼓勵發展清單》《山東省“十強產業”急需學科專業引導發展清單》,為高校優化學科專業布局提供指導。緊密聚焦機器人、現代食品、輕工紡織、現代冶金等4個產業發展需求,動態優化調整學科專業設置,持續提升學科專業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匹配度。

二、強化人才引育,激活創新發展“源動能”。緊扣科技創新和標誌性產業鏈需求,統籌政策供給和資源配置,引導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範式,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有力提升人才自主培養質效。深入推進職業教育“新雙高”改革試點,實施高技能人才集群培養計劃,高質量推進高等教育共同體、卓越工程師學院、山東高校新工科聯盟等建設,着力培養拔尖創新人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和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充分發揮高校作為高層次人才蓄水池作用,聚焦4個重點產業領域,依託各類人才工程,建立國家級人才潛力人選培育庫,切實加大高層次人才引育力度。完善青年科技人才培養體系,強化長周期、高強度、穩定性支持,培養造就更多青年英才,為產業創新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發展動能。

三、深化協同創新,打通產業賦能“全鏈條”。以4個產業發展需求為牽引,引導高校充分發揮高能級平台支撐作用,建強跨學科攻關團隊,創新研究範式和組織模式,合力攻堅突破一批重大前沿科學問題和“卡脖子”關鍵技術難題。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加快實施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完善高校技術轉移轉化體系。推動高校充分融入“山東科技大市場”,常態化遴選發布“山東高校好成果”。前不久,省教育廳聯合省科技廳等部門組織舉辦山東高校好成果發布活動,山東大學、齊魯工業大學、濱州醫學院、山東科技大學等4所高校集中發布5項科技成果,轉化合同金額達4.75億元。深入實施“百校萬企萬師雙進”行動,建強用好全省校企產學研協同創新聯盟,舉辦校企產學研對接活動,推動校企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精準對接、高效落地,更好服務產業高質量發展。

(大眾新聞記者 程文琪 攝影 李亞平 崔晗 策劃 陳巨慧)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