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向真的變了,各國媒體紛紛承認,中國已無需再向世界證明其實力

這些年中國的科技進步真不是吹的,從早年的基礎起步到現在全面開花,那速度讓不少人直呼想不到。

回想起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就搞出了兩彈一星,那時候條件艱苦,但靠著自力更生,一步步把原子彈、氫彈和衛星弄上天,這事直接奠定了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的底子。

到了改革開放後,中國開始大步追趕,引進技術的同時自己也埋頭苦幹,比如高鐵,從零起步到如今的複興號跑出350公里的時速,全球都得服氣。

從兩彈一星到高鐵出海的硬底氣

講中國實力繞不開“老底子”,這可不是空話,是真金白銀幹出來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多窮啊,連造原子彈的計算器都不夠用,全靠科學家們算盤加草稿紙硬算,就這麼把原子彈、氫彈、人造衛星挨個送上天。別小看這“兩彈一星”,它不光是國防撐門面,更關鍵的是打下了中國高科技的基礎——那種在一窮二白裡摳技術的狠勁,其實早就刻進了產業基因裡。

改革開放後這股勁接著用,最典型的就是高鐵。 20年前咱們還得從德國、日本引進技術,人家給的圖紙都留著後手。可中國不只是“拿來主義”,而是邊造邊改,短短十幾年就搞出了完全自主的複興號,時速飆到350公里,比日本新幹線還穩。

現在全球高鐵里程中國占了70%以上,中車集團拿了全球一半多的訂單,這還不算啥,印尼雅萬高鐵才是真本事。 2025年剛好運營兩週年,累計拉了1200多萬人,把雅加達到萬隆的路程從3小時砍到46分鐘,印尼民眾現在買票85%都靠手機,連當地大學都算過,這高鐵人均碳排放比燃油車低太多。以前總有人說“中國高鐵抄國外”,現在看看雅萬高鐵的運營數據,再聽聽當地民眾的口碑,這種話早就沒人提了。

這老底子的厲害之處,在於“基礎紮實”。就像蓋房子,地基打深了,後面才能蓋高樓。兩彈一星練了科研攻堅的能力,高鐵練了產業規模化的本事,這些都為後來的爆發攢足了底氣。

新動能:中國製造2025的逆襲賬本

2015年提出中國製造2025的時候,不少西方媒體唱衰,說“中國搞不定高端製造”。可2024年南華早報一統計,這計劃86%的目標都實現了,十大重點領域裡九個基本達標,直接打了當初質疑者的臉。

最直觀的就是新能源汽車,2024年全球賣了1603萬台新能源車,中國占了70.4%,四季度甚至衝到75%,全世界新能源車的增量95%都來自中國,英國、美國那些國家加起來才佔零頭。

這可不是靠低價衝量,核心技術早攥在手裡了。十年前咱們造電動車還得進口電池,現在寧德時代一家就佔了全球70%的動力電池份額,比亞迪、蔚來直接把通用、福特這些老牌車企甩在身後。

光伏領域更誇張,全球80%的光伏設備都是中國造,隆基綠能把組件價格壓得十年降了80%,逼得歐美不得不依賴咱們的供應鏈。還有造船業,連續15年全球第一,2024年新接訂單佔了74.1%,以前造不了的高端LNG船,現在中船集團說交付就交付。

西方媒體這兩年的轉變特別明顯。 2023年彭博社還在糾結“貿易摩擦影響中國產業鏈”,2025年德國商報直接發文說“美國低估了中國創新潛力”。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9月的報告更實在,承認中國在機器人和電池供應鏈上的主導地位根本動不了。

說白了,數據騙不了人,全球每賣出10輛新能源車就有7輛中國造,每10塊光伏板8塊來自中國,這種統治力級別的表現,再帶節奏也沒用。

我覺得這逆襲的關鍵是“不偏科”。不像有些國家只抓一兩個領域,中國是從電池、電機到整車製造,從矽片、組件到光伏電站,全鏈條都搞自主化。這種“打包能力”才是真核心競爭力,別人想卡脖子都找不到單點突破的地方。

頂樑柱:量子5G領跑的全球話語權

如果說新能源車、光伏是“彎道超車”,那量子計算、5G這些就是“換道領跑”,這也是最讓西方媒體改口的地方。 2025年3月中國科大搞出“祖沖之三號”量子計算機,直接乾了兩件大事:一是在高斯玻色採樣任務上,比全球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快了一千萬億倍,再一次證明“量子優越性”;

二是首次跨過了量子糾錯的“盈虧平衡點”,實現了“越糾越對”。這可不是實驗室裡的花架子,麥肯錫在2025年技術報告里特意提了,中國在量子技術上的進展已經跟谷歌、IBM站在了同一梯隊,甚至在應用落地速度上更快。

5G領域更不用多說,截至2025年9月,中國5G基站已經有470.5萬個,佔全球總量的70%以上,相當於每平方公里就有近3個基站。華為在5G專利上的數量全球第一,現在都開始佈局6G了。

以前美國還想搞“5G聯盟”孤立中國,結果2025年德國商報調查發現,歐洲一半以上的運營商都還在跟華為合作——不是不想換,是中國的設備又好又便宜,換了成本得漲一大截。

半導體領域雖然還在追趕,但進步速度也讓外媒吃驚。中芯國際據傳掌握了5納米技術,2024年芯片出口額居然超過手機,成了出口最高的單一商品。

面對美國的技術封鎖,華為硬是重構了供應鏈,把國產化率提了上來。

這些頂尖科技的突破,徹底改變了全球對中國的認知。以前西方總說“中國祇會模仿”,現在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的報告裡寫著“中國在核心技術上的主導地位正在形成”。這種轉變不是靠嘴說的,是“祖沖之三號”算出來的,是470萬個5G基站架起來的,是華為的專利證書堆出來的。

其實想想,中國從來沒刻意“要證明自己”,只是一直在解決問題:以前缺武器,就搞兩彈一星;以前出行難,就建高鐵;現在要突破技術封鎖,就攻量子、芯片。

這種“問題導向”的發展模式,反而攢出了別人趕不上的實力。 2023年彭博社還在質疑“中國製造2025能不能成”,2025年德國商報已經在呼籲“西方要正視中國的創新能力”,這就是最真實的認可。

以後估計很少再看到“中國需要證明實力”的說法了,畢竟實力這東西,就像雅萬高鐵的速度、新能源汽車的銷量、量子計算機的算力,擺出來就在那,不用多說,別人自然會認。

參考資料:工信部:我國5G基站達470.5萬個,比上年末淨增45.5萬個

全球媒體聚焦外媒稱中國正邁向全球科學領導地位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