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醫生的丈夫被網友扒出後,更加證明了她的“不簡單”!

網友深扒!曾醫生背後的“關鍵人物” 浮出水面

“原來她的資源不是憑空來的!” 11 月中旬,曾嵐(化名)醫生的話題剛因“科室項目爭議” 降溫,一則網友爆料又將她推上熱搜—— 有人扒出其丈夫張磊(化名)的真實身份:某醫療器械公司副總經理,而這家公司近三年連續中標曾嵐所在醫院的設備採購項目,累計金額超800 萬元。

此前,曾嵐因35 歲破格晉升副主任醫師、主導的眼科專項項目“快速過審” 引髮質疑,不少人猜測她“背後有人”,但始終缺乏實據。直到網友@醫療圈觀察員放出張磊的企業工商信息、項目招標公告截圖,以及兩人同框參加行業峰會的照片,一系列“巧合” 串聯起來,讓曾嵐的“不簡單” 有了更具體的指向。

丈夫身份藏玄機:企業與醫院的“深度綁定”

根據網友整理的信息,張磊任職的“康視醫療” 成立於2018 年,主營眼科手術器械與檢查設備,而曾嵐2019 年調入該院眼科後,這家名不見經傳的公司便開始頻繁出現在醫院招標名單中:

  • 2020 年,康視醫療以“技術獨家” 為由,中標眼科首台超高清眼底相機採購項目,金額198 萬元,而該項目的技術評審組組長正是曾嵐;
  • 2022 年,醫院眼科啟動“近視防控專項設備採購”,康視醫療再次中標,提供20 台角膜地形圖儀,總價320 萬元,此時曾嵐已升任專項項目負責人;
  • 2023 年,康視醫療又拿下醫院眼科耗材年度供應合同,涵蓋人工晶體、粘彈劑等核心耗材,合作金額280 萬元,而曾嵐是科室耗材採購決策小組成員之一。

更耐人尋味的是企業資質。網友發現,康視醫療成立初期並無核心技術專利,直到2020 年與曾嵐所在科室合作“眼底疾病診斷技術研發” 項目後,才突然獲得3 項實用新型專利,專利發明人名單中雖無曾嵐名字,但研發地址標註為“該院眼科實驗室”。 “相當於用醫院的資源幫丈夫公司搞研發,最後再反過來賣給醫院。” 某三甲醫院設備科主任直言,這種“產學研綁定” 的操作在行業內並不少見,但多會主動申報利益衝突,而曾嵐從未公開過這段關聯。

曾嵐的“順風順水”:資源與丈夫軌跡高度重合

回顧曾嵐的職場經歷,其關鍵節點幾乎都與丈夫公司的發展節奏同步,網友口中的“不簡單” 並非空穴來風:

2019 年,曾嵐從基層醫院調入現在的三甲醫院眼科,同期康視醫療開始接觸該院採購部門;2021 年,曾嵐申請“省級眼科重點專科” 建設項目,獲得200 萬元專項經費,而康視醫療當年恰好推出“專科建設配套設備方案”,成為該項目唯一設備供應商;2023 年,曾嵐破格晉升副主任醫師,評審材料中提及的“3 項技術成果轉化”,均與康視醫療的產品應用相關。

“她的晉升速度在同批醫生里算最快的。” 曾嵐的前同事李醫生透露,眼科醫生通常需要5-8 年才能從主治醫師升副主任醫師,而曾嵐只用了4 年,“當時有人質疑她的論文數量不夠,但評審組最後以’臨床成果突出’為由通過,現在看,那些’臨床成果’背後都有康視醫療的影子。”

更讓網友生疑的是曾嵐的科研資源。她近5 年主持的4 個省級課題,經費來源均包含“康視醫療關聯基金會”—— 這家2021 年成立的基金會,註冊地址與康視醫療在同一棟寫字樓,首屆理事會成員中,有3 人是張磊的大學同學。 “等於丈夫這邊設基金會給錢,她那邊拿課題,最後成果再反哺公司,形成閉環。” 行業觀察者王女士分析,這種模式看似合規,實則暗藏利益輸送風險。

網友扒出更多“巧合”:時間線與資金流向引質疑

隨著討論發酵,網友又扒出更多細節:

  • 曾嵐2022 年在某醫學期刊發表的論文,實驗數據來自“康視醫療提供的臨床樣本”,但論文中未註明樣本來源與企業關聯;
  • 康視醫療2023 年員工體檢項目,指定在曾嵐所在醫院進行,且費用由醫院“科室發展基金” 報銷,涉及金額12 萬元;
  • 張磊的朋友圈曾曬出“醫院眼科VIP 診療卡”,配文“家屬福利”,而該卡通常僅發放給院領導及核心專家家屬。

這些細節雖未直接證明“違規操作”,但密集的“巧合” 讓網友質疑:曾嵐的職場優勢,是否建立在與丈夫的利益關聯之上? “如果只是普通夫妻,為何企業發展、個人晉升、項目合作的時間線能如此精準重合?” 某醫療領域自媒體人表示,公眾的質疑本質是對“醫療資源公平性” 的關注—— 當醫生的職業發展與家屬企業深度綁定,如何保證診療、採購、評審的客觀性?

行業反思:利益衝突申報為何“形同虛設”

事件發酵後,曾嵐所在醫院回應稱“已啟動內部核查”,但未透露具體進展;康視醫療則表示“企業與醫院合作均通過正規招標流程,不存在利益輸送”。然而網友發現,根據《醫療機構工作人員廉潔從業九項準則》,醫護人員若存在“家屬從事與本機構業務相關的營利性活動”,需主動申報利益衝突,但醫院公示的“2022-2023 年利益衝突申報名單” 中,並無曾嵐的名字。

“這才是最關鍵的問題。” 醫療倫理專家趙教授指出,醫療行業的利益衝突申報製度本是“防火牆”,但現實中常存在“不報、漏報” 現象,“一方面是部分從業者心存僥倖,另一方面是醫院核查力度不足,導致制度形同虛設。” 此次曾嵐事件之所以引發熱議,正是因為它戳中了公眾對“醫療資源被私人利益裹挾” 的擔憂—— 當醫生的“專業判斷” 可能受家屬企業影響,患者的信任基礎也會隨之動搖。

目前,網友仍在持續梳理曾嵐與康視醫療的關聯細節,而醫院的核查結果尚未公佈。這場由“丈夫身份曝光” 引發的討論,早已超越個人八卦,成為審視醫療行業利益監管漏洞的一面鏡子。正如網友所言:“大家追問’曾醫生是否簡單’,本質是想知道:在醫療領域,專業能力與公平競爭,是否能真正戰勝私人利益?”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