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爺今年62歲,退休後本想重拾健康生活,每天按時晨跑,偶爾還拉着鄰居們一起練深蹲。但近來,他卻總覺得膝蓋酸痛,腿腳發沉,一到下午活動一下就犯累。
前段時間,王大爺在小區健身區看到78歲的李阿姨依舊精神抖擻,步伐矯健,不由得心生困惑:“我明明天天鍛煉,怎麼還越練越難受?哪裡出了問題?”
就在我們都以為“運動越多越長壽”,其實,卻有不少中老年人因為錯誤的鍛煉方式,讓身體越來越“透支”,反而傷身。這個被忽視的健康陷阱,就是“反向鍛煉”。
但到底什麼是反向鍛煉?為什麼越鍛煉,身體反而越疲勞,甚至容易受傷?如果你也有類似困擾,不妨耐心往下讀,或許會顛覆你的認知。
“反向鍛煉”:你經常中招嗎?醫生提醒,關鍵看這四點,在健康圈子裡,“鍛煉有益”早已成為共識。
但哈佛大學近期一項針對3562名中老年受試者的隨訪研究顯示:鍛煉方式錯誤,反而可能讓身體機能一天天被“消耗”掉。
所謂“反向鍛煉”,指的是本想通過運動變健康,卻因為強度大、動作不標準、方式不適合年齡,反而導致關節損傷、心臟負擔加重或免疫力下降的現象。
常見“反向鍛煉”誤區如下:
過度追求高強度。有些人盲目模仿年輕人的鍛煉法,比如晨跑後加大負重訓練,容易引發肌肉拉傷、膝關節炎。
不考慮身體狀況。忽視基礎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患者,驟然進行劇烈運動,反而誘發心梗、低血糖等意外。
運動方式單一且枯燥。一味重複同一動作,讓關節、肌肉得不到休息,損傷發生率上升了近18%。
運動時間點選擇不當。如空腹晨跑、大汗後立即洗澡,容易導致心慌、低血壓、感冒等不適。
堅持“反向鍛煉”,兩個月後,常見的四大身體問題,尤其別忽視第3條
很多人覺得“沒出汗就不算鍛煉”,卻沒意識到過度、錯誤的方式帶來的負面影響。
根據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的臨床調查,對1500位60歲以上的中老年鍛煉者跟蹤發現,持續錯誤鍛煉兩個月後,約39%的受訪者出現如下健康隱患:
關節疼痛與炎症反覆。過度深蹲、高強度快走,讓膝關節軟骨磨損風險增加22.5%,反而久治不愈。
心臟負荷過重,易誘發突髮狀況。數據顯示,做“反向鍛煉”者中新出現心律不齊、胸悶癥狀的比例增加13%,尤其空腹鍛煉更為危險。
身體免疫力下降,易反覆感冒。長期疲勞鍛煉,導致免疫細胞活性下降12%-16%,不少人發現,鍛煉反而更易“中招”。
睡眠質量變差,夜間易抽筋。錯誤鍛煉習慣影響代謝,數據顯示,約25%受訪者出現入睡困難、夜間抽筋情況,第三點最常被忽略。
如果你或家人發現最近鍛煉越多,反而總感覺身體疲憊、關節疼痛、心慌、睡不好,一定要警惕,是不是已經“踩中”了反向鍛煉的坑?
按身體年齡調整鍛煉,醫生建議的三步走,做到才能越練越健康
面對種種風險,難道到了60歲就不能鍛煉了嗎?答案恰恰相反,但前提是:方式一定要“順時而動”,適合自己的體能與基礎疾病情況。權威指南與中華醫學會專家均給出如下建議:
有氧+力量相結合
每週三到五次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慢走、太極、游泳),每次30-45分鐘為宜,同時配合簡易器械或體重自重的小組或拉伸運動。
量力而行,循序漸進
開始前應先評估心肺及關節功能,第一次鍛煉後如有疲勞或疼痛,減少強度、縮短時間,不急於求成。身體感覺舒適最重要。
動作標準,合理選擇時間點
鍛煉前充分熱身,避免早上氣溫過低或空腹運動,飯後半小時最為合適。鍛煉中要時刻關注身體信號,“微微出汗,能說話但不能唱歌”就是合適強度。
註:文中所涉人物均為化名,請勿對號入座。
【免責聲明】本文為健康知識科普,結合權威資料和個人觀點撰寫,部分情節為方便表達和閱讀理解進行了適當虛構與潤色,內容僅供參考,不能替代醫生診斷。如感不適,請及時就醫。收藏以備不時之需,轉發給你關心的人!
參考資料:
《中老年人科學運動指南》中華醫學會
《哈佛健康報告:運動與老齡健康》
《中國運動醫學雜誌》2021年第4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