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6 日上午10 時許,台灣省新北市板橋區的一處靜謐住宅區外,幾輛黑色轎車緩緩停靠,郭台銘身著深色西裝,面色凝重地從車內走出,身旁的妻子曾馨瑩身著素色連衣裙,手裡握著一方白色手帕,不時抬手擦拭眼角。此時,關於“郭初永真去世” 的消息已通過郭台銘辦公室的簡短聲明對外公佈:“郭母郭初永真女士,於2025 年11 月6 日上午8 時15 分,在家人陪伴下安詳離世,享年100 歲。遵照母親生前意願,不舉辦追悼會,不設靈堂,後事將以家族私密形式處理。”
聲明發布後,網絡上迅速掀起緬懷熱潮。網友紛紛留言“願老人家一路走好”“郭董的孝心有目共睹”,還有熟悉郭台銘的商界人士回憶:“每次提及母親,郭董都會說’沒有媽媽就沒有今天的我’,這份母子情很讓人動容。” 據接近郭家的知情人士透露,郭初永真自2025 年7 月起,身體狀況便出現反复,期間多次因肺部感染住進醫院,醫生曾三次下達病危通知書,郭台銘幾乎推掉所有非必要工作,每天前往醫院探望,“哪怕只待半小時,也要陪母親說說話”。
11 月5 日,也就是郭初永真去世前一天,曾馨瑩還專程前往醫院,為婆婆帶來她愛吃的手工綠豆糕—— 這是郭初永真年輕時在山東青島常吃的點心,後來定居台灣,曾馨瑩便學著親手製作,多年來從未間斷。知情人士說:“那天曾女士待了兩個多小時,幫婆婆梳理頭髮,還輕聲讀報紙上的新聞,老人家雖然精神不濟,但一直握著她的手,眼神很溫和。”
與外界預想中“豪門盛大葬禮” 不同,郭家的低調安排引發關注。有媒體詢問“是否擔心外界誤解’不孝’”,郭台銘身邊人回應:“這是母親早在幾年前就定下的意願,她常說’生前好好盡孝,死後不必鋪張’,家人只是尊重她的選擇。” 據悉,除了不辦追悼會、不設靈堂,郭家也不會舉行公祭,僅邀請直系親屬參與後事,整個過程簡潔而莊重。
![]()
郭初永真與丈夫郭齡瑞的故事,始於山東青島。 1946 年,正值青春年華的郭初永真與郭齡瑞在青島舉行婚禮,彼時的婚禮規模不大,僅邀請了雙方親友二十餘人,在一間小小的四合院中,擺了三桌酒席,沒有華麗的裝飾,卻滿是真摯的祝福。據郭台銘早年回憶,父親曾告訴他:“你母親當年是青島當地有名的’能幹姑娘’,不僅會做一手好針線活,還能幫著家裡打理小生意,嫁給我時,沒要多少嫁妝,只帶了一箱子自己做的衣服。”
後來因歷史原因,郭齡瑞與郭初永真夫婦帶著年幼的孩子移居台灣省,最終定居在新北市板橋區慈善宮後方的一處老房子裡。那是一棟兩層的磚木結構房屋,牆面刷著淺灰色的塗料,院子裡種著一棵老榕樹,夏天時枝葉繁茂,能遮住大半個院子。郭台銘曾在採訪中提到:“小時候家裡不富裕,母親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幫人做針線活補貼家用,晚上還要給我們縫衣服、補鞋子,燈光下她的手一直在動,從來沒停過。”
定居板橋區後,郭初永真與郭齡瑞夫婦始終保持著對故鄉的思念,也讓子女銘記“祖籍山東” 的根。郭台銘長大後,常跟著父母去附近的慈善宮祭拜,一來是祈福,二來也是為了尋找“同鄉的親切感”—— 慈善宮裡有不少從山東移居台灣的老人,大家聚在一起,用家鄉話聊天,分享青島的美食與習俗,郭初永真總能在其中找到慰藉。後來郭台銘事業成功,翻新了家族住處,卻特意保留了慈善宮後方的老房子,“那是父母剛來台灣時的家,留著就是留個念想”。
這種對“根” 的重視,也影響了郭台銘。他多次在公開場合提及“祖籍山東”,甚至在山東投資建廠時,特意前往青島尋根,找到當年父母結婚的四合院舊址,站在院中,他感慨:“看到這裡,就像看到了父母年輕時的樣子,也更明白’鄉愁’是什麼。”
![]()
1974 年,24 歲的郭台銘決定創辦鴻海,彼時的他幾乎一無所有,連啟動資金都成了難題。就在他四處碰壁、幾乎放棄時,母親郭初永真拿出了“壓箱底” 的辦法—— 通過“標會” 籌措資金。 “標會” 是當時民間常見的互助融資方式,由發起人邀請親友組成“會組”,每月定期繳納“會款”,再通過競價的方式,讓急需用錢的人獲得當月的“會款”。
為了幫兒子籌到錢,郭初永真挨家挨戶拜訪親友,從鄰居到遠房親戚,一共邀請了28 人加入“會組”,每月的“會款” 從50 元到200 元不等。她還特意將自己的金戒指、銀手鐲拿去典當,補充資金缺口。最終,通過“標會” 與典當,她為郭台銘湊齊了5 萬元新台幣—— 這在當時相當於普通工人半年的工資,也是鴻海的第一筆啟動資金。
郭台銘後來在自傳中寫道:“母親把錢交給我的時候,只說了一句話’做事要踏實,做人要本分’,這句話我記了一輩子。” 創業初期,鴻海的廠房只是一間小小的鐵皮屋,條件簡陋,郭台銘常常熬夜加班,郭初永真便每天晚上提著保溫桶,送去熱騰騰的夜宵,有時是排骨湯,有時是餃子,看著兒子狼吞虎咽的樣子,她總說:“累了就歇會兒,身體是本錢。”
除了資金支持,郭初永真的“不屈精神” 更是郭台銘的精神支柱。鴻海曾多次遭遇危機,最嚴重的一次,客戶突然取消訂單,公司面臨倒閉風險,郭台銘躲在辦公室裡發愁,甚至想過放棄。郭初永真得知後,沒有說太多安慰的話,只是給兒子講了自己年輕時的經歷:“當年從青島到台灣,一路上吃了多少苦都挺過來了,現在這點困難算什麼?只要人在,就有希望。” 正是母親的這番話,讓郭台銘重新振作,最終帶領鴻海走出困境。
![]()
隨著鴻海逐漸發展壯大,郭台銘有了更多能力回報母親,他的孝心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沒有轟轟烈烈,卻滿是細節的溫暖。每年春節前,鴻海都會舉辦“尾牙”(企業年終聚餐),早年條件有限時,尾牙只是簡單的員工聚餐;後來企業規模擴大,郭台銘特意邀請知名歌手蔡琴、費玉清前來演出,且明確要求“演出免費”—— 不是為了省錢,而是因為母親喜歡聽這兩位歌手的歌,“想讓媽媽在尾牙上高興”。
有一年尾牙,蔡琴演唱了《恰似你的溫柔》,郭初永真坐在台下,跟著旋律輕輕哼唱,郭台銘坐在母親身邊,不時給她遞水、剝水果,眼神裡滿是溫情。演出結束後,他還帶著母親上台,與蔡琴、費玉清合影,笑著說:“這是我媽媽,她特別喜歡你們的歌,今天能見到你們,她肯定特別開心。” 那一幕被鏡頭記錄下來,後來成為郭台銘“孝心” 的經典畫面之一。
![]()
2023 年,郭初永真因心臟問題需要動手術,當時郭台銘剛辭任鴻海董事長不久,便全程守候在醫院外。手術進行了4 個小時,他就站在手術室外的走廊裡,不吃不喝,每隔半小時就向醫生詢問情況,直到醫生說“手術成功”,他才鬆了一口氣,靠在牆上,眼眶泛紅。術後恢復期,他每天親自給母親準備營養餐,從食材挑選到烹飪,都親力親為,“媽媽牙口不好,飯菜要煮得軟爛一些,還要注意營養搭配”。
為了更好地照顧母親,也為了幫助更多老人,郭台銘在辭任鴻海董事長後,將更多精力投入健康醫療大數據領域,還在當地醫院捐建了以母親名字命名的“永真樓”—— 這棟樓主要用於老年病診療與康復,樓內的設施按照老年人的需求設計,比如走廊兩側安裝扶手、病房裡配備緊急呼叫系統等。郭台銘說:“以媽媽的名字命名,一是想表達對她的感謝,二是希望能幫助更多像媽媽一樣的老人,讓他們能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