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國家窮,是很難理解的,就如柬埔寨,18萬平方公里的土地,75%是平原,人口還不到1700萬,可以說吃飯問題,完全不用愁,可現實卻是,它依然是東南亞最窮的國家之一,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按理說,這塊土地應該足以養活自己,甚至輸出糧食,現實卻是,它牢牢地掛在東南亞最貧困國家的名單上,幾十年如一日。這反差,令人不解。那些看似平靜的土地下,埋著太多尚未癒合的傷口。一切的開端,不是貧窮,而是被“製造貧窮”。時間回到19世紀中葉,法國人來了,他們帶來鐵路、港口,還有製度——但不是為了柬埔寨的未來,而是為了法國的掠奪。法國人強制把大片良田轉種為橡膠、咖啡、甘蔗等經濟作物,稻米產量驟減,本就脆弱的糧食體係被徹底打斷。到20世紀50年代,柬埔寨的經濟作物出口占比達到了國民經濟的70%以上,而糧食自給率卻不足60%。這是一個殖民地被改造成“供應鏈一環”的典型例子,更致命的是,他們不允許柬埔寨人發展工業。所有橡膠、咖啡都必須運往法國本土或越南加工,柬埔寨只能當“原材料的搬運工”。據柬埔寨歷史學家Sophal Ear的研究,殖民末期,全國擁有完整工程師文憑的本國人不到100人。法國人甚至規定,技術崗位優先由越南人擔任,柬埔寨人被排除在工廠、鐵路和港口的管理之外。這不只是財富的掠奪,更是“發展能力”的掏空。到了二戰,日本人來了。從1941年開始,日本佔領了整個法屬印度支那,包括柬埔寨,他們更直接——不再偽裝“建設”,而是赤裸裸地掠奪。稻米、橡膠幾乎被徵空,導致1944年爆發嚴重飢荒,有超過15萬柬埔寨人因飢餓和疾病死亡。日軍還拆毀部分鐵路,運走機器,連法國人留下的那點基礎設施也被摧毀得七零八落。戰爭結束後,本以為會迎來獨立與重建,但真正的噩夢才剛開始。上世紀60年代末,越南戰爭爆發,柬埔寨被夾在其中。美國認為越共藏身於柬埔寨東部叢林,於是從1969年開始,進行了一場名為“菜單行動”的秘密轟炸。美國在柬埔寨投下的炸彈總量超過250萬噸,數十萬個村莊被夷為平地,約50萬人死亡,更可怕的,是他們在東部和邊境地區布下了密集地雷網。這些地雷,直到今天,仍在“殺人”。截至2023年,柬埔寨仍有超過400萬塊未清理地雷,約佔全國可耕地面積的15%。1975年,一個極端政權登上舞台,徹底摧毀了柬埔寨的未來,紅色高棉,這個名字,在柬埔寨意味著死亡。他們廢除了貨幣、學校、宗教、城市製度,將所有人趕到鄉村務農,聲稱要建立“最純粹的農業社會”。但現實是,四年內,近200萬人死於飢餓、酷刑和處決。到1979年,全國70%以上的教師、醫生和工程師被殺或死於勞改,高等教育體係幾乎被消滅殆盡。沒有人才,一個國家如何發展?1979年,紅色高棉倒台,越南軍隊進駐柬埔寨,這場“解放”,很快變成了另一次“控制”。越南在柬埔寨建立傀儡政府,大量稻米和資源再次被運往越南本土,同時強徵勞役、徵收戰爭賠款。20世紀80年代的柬埔寨,再次陷入飢荒、債務和混亂,這一時期,國家經濟幾乎完全停滯。1990年,全國GDP不到20億美元,人均GDP不足200美元,遠遠低於鄰國老撾、緬甸。進入21世紀,柬埔寨看似“穩定”了,但問題並未解決——只是換了種方式“窮”。農業,依然是支柱產業,但依舊停留在“原材料階段”,大米、橡膠大量出口,但因缺乏加工能力,利潤低得可憐。製造業也發展起來了,但集中在低端紡織、製鞋等行業,這些產業的工資低、福利差、工人流動性大,大量利潤流向外國投資者。更糟糕的是,灰色產業開始氾濫,賭博,詐騙,網絡黑產,成為一些地區地方政府的“稅源”。柬埔寨網絡詐騙集團的年利潤遠超該國教育年預算,西港、波貝等地,甚至形成“詐騙經濟圈”。這不是發展,而是“病態的生存”,但希望並非全無。2023年,中國和柬埔寨啟動了“德崇富南運河”項目。這條長達180公里的人工運河,將連接洞里薩湖與金邊港,打通柬埔寨通往出海口的自主航道。根據柬埔寨國家發展委員會預測,運河建成後將每年節省超過5億美元物流成本,創造至少3萬個就業崗位。這可能是柬埔寨經濟轉型的一個起點。柬埔寨為什麼窮?不是因為地不好,也不是因為人懶,而是因為這個國家,曾被殖民者掏空了根,被戰爭摧毀了身,被極權清洗了腦。這不是“努力”能解決的問題,而是一場代際的重建。如今的柬埔寨,就像一個剛從ICU裡走出來的病人,雖然能走能站,但身體虛弱,神經敏感,稍有風吹草動,就可能再次病倒。但它也在努力,努力清除地雷,努力重建教育系統,努力吸引正規投資,努力讓下一代人不再重複上一代人的命運。信息來源:中國新聞網《柬埔寨副首相:鼓勵投資者抓住柬埔寨數字化發展機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