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女士的媽媽查出肺結節是在去年4月,當時是因為其他毛病在重慶西南醫院住院,拍CT的時候順帶發現的。結節1厘米大小,報告上寫着是4A類結節。這事兒陸女士挺上心的,因為陸女士自己之前就有個4毫米的磨玻璃結節。
當時,陸女士就找了醫生看報告,醫生說先觀察。到了去年8月的時候,陸女士帶媽媽在西南醫院做了薄層CT,醫生看了之後,判斷結節處於原位到微浸潤的階段,仍舊建議先隨訪觀察。
到了今年4月,陸女士的媽媽又在西南醫院做了次薄層CT,醫生判斷是微浸潤,說結節密度增大了,建議擇期手術,不過也說等一年再做也沒關係。陸女士一直挺信任醫生的,想着結節都有變化了,媽媽也60歲了,而且微浸潤本身也到了可以手術的階段,就決定儘快安排手術。
陸女士自己在成都,其他姊妹都在重慶,所以手術選在成都或者重慶都行。一開始陸女士還想着去華西和新橋醫院面診了再定,可新橋是部隊醫院,普通人去就醫體驗確實一般。華西倒是掛到了醫生的號,但手術排期太長,最後也沒去成,最後,陸女士決定讓媽媽在重醫附一院手術。
決定手術後,陸女士的媽媽從5月13號開始做術前檢查,做了兩天術前檢查,15號就正式入院有床位了。到16號,醫生來術前談話確定手術方案,說是做單孔段切手術。本來陸女士媽媽的手術安排在16號,結果因為醫生當天有會議,就推遲到了19號。
19號手術當天,醫生上午有門診,一直看到11點,第一台手術提前去準備了,陸女士的媽媽是第二台。大概12點半,護士來病房通知準備,12點50左右陸女士的媽媽就被推去手術室了。
送媽媽進手術室後,陸女士去吃了飯,回來就在三樓手術室外的樓梯間等着。下午兩點半陸女士正心急想下去看看,就有醫生出來喊家屬,讓去看術中病理,結果是原位癌。原來媽媽的結節位置比較深,術前方案是左肺上葉尖段切,實際術中做的是亞段切除,只切了尖後段的一部分,比預估的面積小,醫生說大概佔全肺面積的二十分之一。
之後陸女士就去十一樓ICU門口等,不到十分鐘陸女士的媽媽就被推過來了,還在昏迷中。簽字的時候陸女士問了下,手術大概做了四五十分鐘,醫生說一小時左右就能醒,陸女士在外面等到四點確認媽媽醒了,就離開醫院了。
20號早上9點,重症監護室打電話讓接病人回病房。剛接出來的時候陸女士的媽媽還有點頭暈,中午食堂訂的餐是陸女士喂的,但食慾不錯,肉和蒸蛋都吃完了。陸女士請了個護工,20號下午,護工就扶着陸女士的媽媽下床走路了。
當時,從病房走到走廊另一頭的時候,陸女士媽媽手術側的手臂被護工扶着,另一隻手還得扶牆,回來的時候腳步雖然慢,但已經跟平時差別不大了。陸女士的媽媽本身很怕痛,術後的痛主要來自引流管,引流管梗着痛,還有點肉痛。
術後輸液是上下午各兩袋,一袋頭孢,一袋止痛的,還有個胸外科專用的鎮痛泵。到了晚上,陸女士的媽媽吃飯就完全正常了。術後陸女士沒讓媽媽喝湯,就吃肉和蛋,也不喝奶,就怕產生積液。
21號早上,醫生帶着團隊來查房,發現陸女士的媽媽有點面部痙攣,醫生說問題不大,讓觀察觀察。一整天都沒別的情況,晚上陸女士才知道醫生特意請了神內醫生來會診,醫生看了看陸女士的媽媽,讓做了幾個動作就走了。
22號早上,陸女士的媽媽還是有點面部痙攣,醫生跟陸女士說,神內醫生看過了,沒什麼大問題,建議出院,開點甲鈷胺和維生素B1營養神經,要是後續還有問題再去看神內。因陸女士的媽媽之前陽了之後也出現過這種情況,之前也做過腦部核磁,又沒有高血壓,所以陸女士也沒太擔心。
醫生說要是想查原因可以繼續住院,但得做不少檢查,讓陸女士自己選,不過建議先出院。陸女士的媽媽很想回家,所以當天下午陸女士就辦理了出院。陸女士的媽媽回家後吃了一天多葯,到24號早上面部痙攣就好了。
費用方面,報銷前陸女士的媽媽總共花了5萬,醫保報銷後自費是3.1萬多。出院後,陸女士媽媽最明顯的癥狀就是咳嗽得厲害,咳起來還痛。23號晚上陸女士看媽媽咳嗽沒什麼痰了,就買了阿斯美讓媽媽吃,陸女士的媽媽吃了之後就好多了,有痰也能順暢咳出來。
術後,陸女士的媽媽恢復的挺好的,但其實,等到術中病理出來,陸女士就有點後悔,覺得手術切早了,大病理出來後,陸女士的這種感覺更明顯,因為大病理也是原位癌。明明之前看影像的醫生接連三次看片都判斷是微浸潤,陸女士覺得這挺遺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