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人
所有內容皆有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中及末尾
外交場上的微妙變化,往往隱藏在時間節點的細節中,當俄羅斯總理米舒斯京結束訪華行程,飛機舷梯還未完全收起,莫斯科就已經開始醞釀一場關乎國家戰略安全的重大調整。
克里姆林宮的最新文件顯示,普京給政府設定了一個明確的最後期限,12月1日前必須拿出稀土產業的完整路線圖,這個緊迫的時間表背後,究竟是怎樣的戰略焦慮在驅動?
將視線拉回到幾天前的北京,米舒斯京此行的公開議程集中在能源合作和貿易協定上,雙方談判桌上擺滿了石油管道、天然氣價格和農產品出口的文件,看起來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推進,但有一個議題始終沒有出現在官方新聞稿中——稀土。
這個沉默本身就說明了問題的敏感性,當俄方代表團離開北京時,關於稀土供應保障的實質性突破顯然沒有達成,這或許就是普京隨後快速做出決策的直接導火索。
數字最能說明問題的嚴重程度,全球稀土冶煉分離產能,中國佔據了92.3%的份額,這個比例意味着幾乎是絕對的市場控制力,而俄羅斯雖然擁有380萬噸儲量,位居全球第四,但產量佔比連1%都不到。
更令人擔憂的是人才儲備,俄羅斯全國從事稀土工程的技術人員僅1200人左右,這個數字如果放在中國的行業體系中,可能只夠運轉幾座中型冶煉廠。
2024年成為一個關鍵轉折點,當中國在4月份正式實施稀土出口管制新政,將萃取分離等18項核心技術列入禁止出口清單時,國際市場立刻感受到了震動,儘管政策主要指向歐美國家,但俄羅斯同樣讀懂了這個信號,在技術封鎖面前,任何國家都可能成為下一個目標。
俄烏衝突以來的教訓歷歷在目:軍工企業因為稀土元素短缺,導致蘇-57發動機產量暴跌27%,坦克夜視系統的生產線一度陷入停滯,這些痛苦的經歷讓克里姆林宮明白,戰略資源的自主可控已經不是選擇題,而是生存題。
然而從決策到實現,俄羅斯需要跨越的不僅是技術鴻溝,資金是第一道坎,根據行業測算,建設一條完整的稀土產業鏈,從採礦到精鍊再到深加工,初期投資至少需要100億美元,而且這筆錢砸下去,至少要等十年才能看到回報。
對於正在承受軍費開支和制裁雙重壓力的俄羅斯財政來說,這是一筆不小的負擔,即便從2023年開始,俄羅斯已經累計投入7000億盧布啟動相關項目,但距離形成完整產業鏈還有相當距離。
自然環境的挑戰同樣不容忽視,俄羅斯的稀土資源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亞和北極圈的凍土層下,那裡的冬季氣溫可以低至零下50度。
在這種極端條件下進行採礦作業,設備損耗率是常規礦區的三到四倍,每噸礦石的開採成本比中國同類礦區高出40%以上,物流更是老大難問題,許多礦區方圓數百公里沒有鐵路,原礦只能靠重型卡車運輸,運費有時候比礦石本身還貴。
面對這些現實困難,俄羅斯展現出了靈活的外交策略,在與印度、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的三方合作中,俄羅斯用長期供應承諾換取了技術和設備支持,印度方面提供了選礦設備和技術培訓。
三方聯合研發的低溫焙燒工藝已經取得突破,能將稀土提取的能耗降低30%,更有意思的是,普京公開釋放了與美國合作的意願,甚至提出可以在北極圈開展聯合開發,這種廣撒網的做法,本質上是在構建一個去中心化的稀土供應網絡。
但這一切動作並不等於俄羅斯要與中國切割,數據顯示,2024年前八個月,俄羅斯對華出口的冶金產品同比增長42%,化工產品增長24%,雙邊經貿關係不僅沒有降溫,反而在非能源領域找到了新的增長點。
俄羅斯真正的意圖,是在維持現有合作框架的基礎上,建立起應對極端情況的Plan B,用一個更形象的比喻,就像是給自己的供應鏈上了一份保險,平時不一定用得上,但關鍵時刻能救命。
俄羅斯的戰略調整反映了一個深層次的國際關係邏輯:在全球化時代,沒有哪個國家可以完全獨立,但也沒有哪個國家應該完全依賴,特別是在涉及國防安全的關鍵材料領域,保持一定程度的自主能力是大國博弈的底牌。
普京此舉的真正用意,或許不是要推開中國,而是要在與中國的合作中爭取更多的主動權和談判籌碼。
普京在米舒斯京返程後立即啟動稀土自主化計劃,這既是對過去教訓的反思,也是對未來風險的預判,在國際關係日益複雜的當下,這種戰略平衡術不僅不會削弱中俄合作,反而可能推動雙方建立更加成熟理性的夥伴關係,畢竟真正長久的合作,從來都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各自獨立的基礎上。
信息來源
上觀 深度 | 大國博弈的微妙時刻,俄羅斯“二把手”訪華有何深意?
觀察者網 普京指示俄內閣:12月之前批准一項稀土金屬和稀有金屬開採路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