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段視頻,在上海交通大學的校園裡,兩位笑容燦爛的外國留學生正對著鏡頭比心、跳舞。
視頻的標題是:“全額獎學金、每月補貼5500元,在中國留學六七年,不花一分錢。”
![]()
她們說中文嗎?不會。
來中國多久?六、七年。
學費?全免。
生活? “所有東西都給我們了。”
拍視頻的博主驚呼:“我的天啊,我在英國讀書花了好多錢!”
兩位留學生笑著說:“我們不用花錢。”
鏡頭一晃,評論區炸開了鍋。
在今天的中國大學校園裡,“留學生”這三個字,幾乎成了一種特殊身份。
他們不一定學得好,不一定會說中文,不一定遵守紀律——但他們住的是單間宿舍、領的是高額補貼、用的是最新空調。
與此同時,本國學生在八人間裡打地舖,空調外機壞了一整個夏天。
今年夏天,大連海事大學給留學生宿舍換新空調的消息,引起輿論不滿;重慶理工大學更直接——留學生宿舍裝修未完,臨時安排在女生宿舍樓的低層。
而在那段爆火的視頻下,最扎眼的一句評論是:
“我上大學一個月生活費2000,他們5500還包吃包住。”
還有人說:“這錢是誰出的?”
其實,外國留學生的“優待”並不是秘密。
幾十年前,蘇聯也乾過類似的事。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的莫斯科大學,最受照顧的一群人——不是科學家,不是黨員幹部,而是來自非洲的新興國家留學生。
他們的機票、學費全免,補貼是本地學生的兩三倍,不用上黨史課,不用參加勞動。
蘇聯人私下調侃他們:“我相信社會主義,但我的生活像資本主義。”
半個世紀後,類似的場景在中國重演。
區別是,這一次,我們成了那個“照顧別人”的老大哥。
上海交大的兩位留學生視頻爆火,不只是因為“5500元補貼”,而是因為它揭開了一個尷尬的現實:
——在同一個校園裡,有人“免費吃喝玩樂”,有人“貸款讀書、打工糊口”。
“國際化”的旗號下,一些高校幾乎到了“取悅式辦學”的地步:為了吸引外國生源,宿舍要單間,補貼要高額,活動要多樣。
甚至有學校配“學伴制度”,由中國學生帶著外國學生上課、辦事。
可問題是,誰來配我們的學伴?誰來補貼我們的5500?
教育資源的天平,開始傾斜。
留學生獎學金往往是專項資金,高於本國學生數倍;
他們能申請的項目、實習機會更多,審核更寬鬆;
一些高校甚至對留學生違規違紀“網開一面”。
不久前,一名外國留學生無證駕車撞死中國農村婦女,半月未賠償,引發眾怒。
當“留學生”成了豁免詞,公平二字就成了笑話。
有人說,這是國家為了“吸引國際友人”,提升高校影響力。
但這話有個前提——吸引來的,得是真正的人才。
可眼下,一部分外國留學生連中文都不會,論文靠翻譯,出勤靠打卡,學術水平遠不及國內學生,卻享受著更高標準。
那這還是教育嗎?
還是一場“面子工程”?
中國並不是不該吸引留學生。
問題是,吸引不該以犧牲公平為代價。
我們當然希望世界了解中國文化,但前提是互相尊重。
我們也願意提供獎學金,但不該高到讓自家學生寒心。
一邊是中國家長賣房供孩子上大學,
一邊是外國留學生月領5500、免費吃住。
這不是國際化,而是不對稱的慷慨。
從蘇聯的經驗到今天的爭議,我們都該明白:一個國家真正的強大,不是給別人補貼多少,而是能否讓自己的孩子,被公平對待。
教育若失衡,心態就會失衡;心態一旦失衡,再多的獎學金也換不來尊重。
“國際化”不是跪著求來的,而是彼此平視的結果。
真正的開放,不是討好別人,而是讓自己更有底氣。
那段視頻的最後,兩位留學生開心地跳起舞來,她們的笑容很真誠,也很輕鬆。
鏡頭外,一位中國學生留言:
“我也想跳,但我得去打工補生活費。”
這句玩笑,也許是整個事件最沉重的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