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万科的無底洞,深鐵加了一道防火牆

昨日晚間,万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發佈公告,宣布與第一大股東深圳地鐵集團簽署《股東貸款及資產抵押框架協議》。

根據協議內容,未來三年內,深圳地鐵將向万科提供總額不超過220億元的股東貸款,且每筆貸款期限不得超過三年。

這是不是深鐵又要給万科新增220億借款?非也非也!

細看內容,這份公告本質是份“補充協議”,這筆220億元的借款額度,更像是對已發生貸款的“事後追認”。

公告披露,深鐵此前已向万科提供了203.73億元的無擔保信用貸款,其中實際提用金額達197.1億元。

這些存量信用貸款被整體納入新簽訂的框架協議之中,並要求万科補充提供抵押擔保。

換言之,在220億元的總額度中,真正可新增動用的借款僅約16億元,且必須提供足額抵押物作為擔保。

這與年初以來深鐵對万科的無條件支持形成鮮明對比。據統計,自2024年2月10日起,万科已至少十次向深鐵借款,累計金額高達269.3億元。

本次協議最關鍵的變化在於,深鐵明確收緊了擔保要求。

協議規定,万科須提供“經營性房地產、固定資產、存貨、在建工程或股票、非上市公司股權等”作為擔保物。

抵押率亦被嚴格限制:房地產類資產最高不超過70%,股權類資產僅可抵押50%至60%。

更為嚴格的是,協議中明確規定,如果主體不能按時提供抵押物,深鐵有權要求其立即清償利息。

這一條款徹底改變了深鐵對万科的支持邏輯——從“憑面子”轉向“憑資產”

前不久,万科突發公告,深鐵集團董事長辛傑因“個人原因”辭去万科董事長職務。

辛傑2025年1月才接替郁亮出任万科董事會主席,全面主持工作,在不到一年時間內就匆匆離場。

辛傑辭職後,深鐵總經理黃力平火線接任万科董事長,人事變動後,貸款協議中風控政策立馬收緊,很難用巧合來解釋。

深鐵的新管理層顯然正在調整對万科的支持策略,從“不計成本”轉向“風險可控”。

深鐵對万科的支持策略轉變,也與其自身困境有關。

2024年,受万科業績暴跌影響,深鐵集團確認了超百億的投資虧損。事實上,深鐵自身也是半個房企,其“站城開發”業務同樣受到房地產週期嚴重衝擊。

2024年,深鐵集團淨利潤虧損高達335億元。在此情況下,繼續無條件向万科輸血,不僅風險巨大,在國有資產管理層面也面臨壓力。

摩根大通在近期一份報告中直言,深鐵向万科提供的是“剛好足夠”的流動性支持,只能減輕未來兩三個月的違約風險。

再看看万科的財務狀況,或許也能理解深鐵為何要選擇收緊風控。

截至三季度末,万科手持貨幣資金656.8億元,卻要面對1513.9億元的短期債務,現金短債比只有0.43倍。

這意味著,万科手裡的現金連一半短期債務都覆蓋不了。

前三季度,万科營收1613.9億元,同比下滑26.61%,淨利潤更是巨虧280.2億元。

在銷售持續下滑的背景下,万科依靠自身造血能力緩解債務危機的可能性正變得越來越小。

客觀來說,深鐵對万科的總投入已超過900億元,早已沒有“中途下船”的餘地。

另一方面,作為深圳市國資委全資控股的企業,深鐵也必須對國有資產負責,不能進行無底洞式的救助。

設置明確的抵押要求和額度上限,實際上是深鐵向市場傳遞的信號:万科的生存不能只靠大股東。

一方面倒逼万科加速資產變現,另一方面也在向銀行和其他債權人施壓。

從此次協議來看,万科的未來生存將取決於三道防線。

第一道是自身造血能力。万科前三季度銷售額1004.6億元,同比仍在下降。銷售回暖是其生存的根本。

第二道是資產抵押融資。万科總資產達1.14萬億元,即便按70%抵押率,理論上也能撬動數千億資金。但問題在於,並非所有資產都易於變現或符合抵押條件。

第三道是銀行債務展期。万科3629.3億元的有息負債中,銀行貸款約2600億元。這些債務能否獲得展期,至關重要。

万科的命運已不再僅僅掌握在自己手中。深鐵作為大股東能做的,就是在自身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提供有限支持。

如果万科最終無法自救,深鐵至少已經通過設置抵押擔保修築了一道防火牆。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