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舒衛/限貸鬆綁只是「止痛藥」 別把補考當擡價訊號

▲近期政府針對新青安政策作出部分鬆綁,將新青安貸款排除於《銀行法》第72-2條集中度管制外。(示意圖/記者張雅雲攝)

文/高力國際業主代表服務部董事黃舒衛

近期政府針對新青安政策作出部分鬆綁,將新青安貸款排除於《銀行法》第72-2條集中度管制外,並延長換屋協處期限,旨在緩解貸款管制的執行瓶頸。

然而,市場充斥炒作聲浪,誤將政策鬆綁解讀為房市轉向的訊號,甚至視為推升買氣的催化劑。這種錯判令人憂心,因為擴散解讀政策鬆綁的內核究竟是先知指路、鼓動買氣,還是掩護賣方退場?到底是政策拐點,還是套住最後一波白老鼠的陷阱,值得深思。

首先,新青安申貸破兆是重要裏程碑,顯示政策初期確實激發大量首購需求。即使2024年面臨房貸荒,整體房貸餘額年增突破兆元,遠超過過去每年約6000億的平均水準,反映出台灣房市仍有強烈剛性需求,政策確有回應市場需求的必要。然而,儘管新青安貸款排除於《銀行法》72-2限制,以最樂觀估計,每月新增申貸量頂多3000戶左右,換句話說,每年交易量可能被拉升至30萬棟以上,再提高約10至15%的水準。

但這種規模的變動,在數量或比例上,都無法如2023、2024年那樣,成為撐起市場的新支點,更不會引發槓桿擴大的連鎖反應,甚至改變市場投資氛圍的化學變化。

▲有領先指標、高槓桿的預售市場因平均地權條例禁轉規定,籌碼緊縮,市場去化速度牛步化,短期買氣難見起色。(示意圖/ETtoday資料照)

其次「換屋協處」的延長,本意是為了避免真實換屋需求在政策轉換下遭誤傷,屬於針對性保障,而非開放性利多。回顧2022至2024年,全台僅2412件申請,顯見實務使用率極低,此次展延更像是為了給政策一個下台階,也讓銀行與屋主能有時間調整節奏,並非市場反轉的訊號,更非鼓吹大膽換屋、無痛置產的偏門。

此外,銀行放款審核仍受資本適足率及風險控管嚴格限制,對非自住用途貸款核貸條件依舊嚴苛。即便政策鬆綁,實際融資流入市場的效力有限。2項鬆綁只能算是「百憂解」、「止痛藥」而非「解毒劑」,無法根本改變供需結構與市場信心。

進一步分析,不動產貸款集中度依然偏高,央行去年要求銀行上報數據,整體集中度約37.08%,雖較去年最高點略降,但仍高於央行理想的36%以下水準,集中度仍須下調。而今年前7月建物所有權第一次登記有10.3萬棟,遠高於過去5年的7.3萬棟均值,分戶貸款的膨脹又進一步排擠整體可貸空間。

而有領先指標、高槓桿的預售市場因平均地權條例禁轉規定,籌碼緊縮,市場去化速度牛步化,短期買氣難見起色。這些因素全都限制了房市全面反彈的可能。

房市管制本質非制裁投機者,而是因勢利導,讓市場以最低代價完成軟著陸。政府釋出「補考機會」,是為屋主與銀行爭取喘息空間,避免資金斷鏈與違約潮。但若市場誤判此為擡價訊號,甚至被業者包裝成利多操盤工具,風險不但不會減少,反而可能擴散至整個金融體系與社會。

▲高力國際業主代表服務部董事黃舒衛認為,若信用管制部分鬆綁成為炒作引信,將是一次好心辦壞事的經典悲劇。(圖/黃舒衛提供)

新青安、限貸政策調整非壞事,但絕非盲目鼓勵進場的推進器。政策應是理性調節的工具,而非催生泡沫的催化劑。若鬆綁成為炒作引信,將是一次好心辦壞事的經典悲劇。

除了政策本身的穩定與清晰,對民間金融機構的有效監理與嚴格執行,及政府政策溝通與傳達的透明度,也同樣是穩定市場的關鍵基石。缺乏監理的有效執行,會讓政策變形為市場炒作的工具;而溝通不清,更易引發市場誤判,形成恐慌或盲目樂觀,2者皆是推動市場走鋼索的隱憂。

全球多地房市紛紛進入盤整期,面對貨幣超發引發的資產泡沫與經濟不確定性,台灣若仍因選舉因素搖擺房市政策,反覆退縮,長期下來必將損害全民福祉。唯有政策穩健、監理嚴明、溝通透明,才能守護市場穩定與全民財富安全。否則,只能眼見房市在政策鋼索上搖晃,隨時墜入不可控的深淵。

►黃舒衛小檔案
學歷
:政治大學地政系碩士
經歷:國泰世華銀行、聯邦銀行不動產管理部、信託部、東亞建築經理公司市場分析師、永慶房產集團研展中心經理、瑞普萊坊市場研究暨顧問部總監
當前位置:高力國際業主代表服務部董事


標題:黃舒衛/限貸鬆綁只是「止痛藥」 別把補考當擡價訊號

聲明: 本文版權屬原作者。轉載內容僅供資訊傳遞,不涉及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請立即告知,我們將儘速處理。感謝您的理解。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