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電動車產業快速發展之際,中國政府正試圖對市場價格與產能進行調控。包括比亞迪 BYD 在內的多家車廠,近期已受到官方約談,要求正視產能過剩與價格戰對經濟可能造成的影響。隨著入門電動車價格下探至人民幣5萬元區間,有關部門也正在研議修法,限制過低售價的行銷行為。
比亞迪海鷗 Seagull 純電小車目前在中國售價最低為人民幣 55,800 元,僅為該車在歐洲市場(以 Dolphin Surf 之名販售)售價的三分之一。即使考量歐洲對中國進口車所加徵的關稅,兩地價差仍顯著。根據中國國內媒體統計,今年 4 月電動車平均折扣幅度達到 17%,相比 2024 年的 8%,折讓趨勢明顯擴大。

在激烈競爭下,儘管比亞迪、理想汽車與賽力斯等品牌仍維持盈利,但中國境內約 50 家電動車品牌中,多數處於虧損狀態。外界普遍預期,在未來幾年內,部分車廠將被市場淘汰。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近日公開發言指出,針對部分產業「投入過多、回報過低」的「內卷」問題,政府將加強引導,所涉及領域包含電動車、人工智慧與運算資源等。其中,汽車產業被視為高風險區塊之一。根據《衛報》報導,有關當局正在研擬修正現行《價格法》,以防止車廠透過非正常價格手段進行市場擾動。

6 月間,中國多家主要車廠代表已被召集至主管部門面前,針對產能與價格策略進行溝通。據《彭博》報導,有車廠工廠的產能利用率僅剩 2% 甚至更低,反映出產能規劃與市場實際需求之間的落差。

在內需放緩、市場競爭白熱化的情況下,部分車廠將目光轉向海外市場。目前中國製造車輛已佔歐洲新車登記數量的 5.1%。透過擴大出口,有望在不壓縮產線運作的前提下,舒緩內部市場的供過於求問題。
不過,隨著各國針對中國電動車輸入所祭出的關稅與審查措施日益嚴格,中國車廠在海外的銷售策略與品牌建構,也正面臨全新挑戰。

原文轉載來自:源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