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7日,瑞士手表巨頭斯沃琪(Swatch)交出了一份慘淡的半年報:銷售額同比下滑11.2%,淨利潤暴跌88%,旗下歐米茄、寶璣等高端品牌集體“遇冷”。而集團將業績崩盤的鍋甩給中國市場,直言“銷售額下滑完全歸因於中國”。這一言論瞬間點燃輿論,也揭开了全球奢侈品市場一場深刻的“身份危機”。
一、Swatch的“中國困境”:誰在拋棄萬元手表?
數據背後的真實
中國市場曾是Swatch集團的“搖錢樹”:2023年銷售額佔比達33.3%,但2024年急跌30%,2025年上半年亞洲市場(尤其中國大陸-18.7%、香港-13.3%)成爲拖累主因。
消費分級加劇:中國消費者不再爲“身份符號”买單。胡潤報告顯示,2024年內地高端消費市場規模同比下降2%,傳統奢侈品(腕表、箱包)跌幅超8%。
從“炫耀性消費”到“價值投資”
經濟增速放緩下,高淨值人群轉向黃金等硬通貨,高端腕表的金融屬性褪色。WatchCharts數據顯示,歐米茄、寶璣、寶珀二手市場價格指數一年內分別下跌2%、8%、14.3%。
年輕群體“脫坑”:曾是腕表二手市場主力的年輕人,在經濟不確定性下更趨理性,連Swatch(500-2000元)都面臨“性價比”拷問。
Swatch的“自毀式甩鍋”
集團將問題單一歸咎於中國,卻忽視自身战略失誤:高端品牌保值性不足、大衆品牌被智能手表碾壓、聯名款稀釋品牌價值。
展開全文
二、智能手表的“降維打擊”:傳統腕表的生死時速
功能性革命
華爲、小米等智能手表整合健康監測、移動支付、AI助手,2025年Q1中國出貨量同比暴漲25.3%,徹底改寫“手表=裝飾”的邏輯。
Swatch的“平替危機”:500-2000元價格帶既無收藏價值,又缺乏科技屬性,淪爲“兩頭堵”。
高端品牌的“科技焦慮”
斯沃琪嘗試推出AI定制手表,歐米茄押注月球表IP,但“機械浪漫”與“數字效率”的矛盾難以調和。
行業分化加劇:歷峰集團(卡地亞母公司)同樣受困亞太,但珠寶業務逆勢增長,印證“保值品牌”的消費邏輯。
三、全球奢侈品市場的“中國拐點”
亞洲依賴症的崩塌
東南亞市場因中國遊客減少同步疲軟,斯沃琪大中華區批發業務暴跌30%,零售也跌15%。
北美反向狂奔:美國市場歐米茄、浪琴等品牌增長10?0%,折射出中國不再是“萬能解藥”。
奢侈品的“去中國化”隱憂
2023年斯沃琪中國佔比33%,2025年已降至24%,未來或進一步滑坡。
政策與環境變量:中方對軍工級稀土出口管控(同期民用稀土回升),或間接影響瑞士鐘表業供應鏈成本。
四、破局之路:腕表行業的“新生存法則”
回歸核心價值:情感與文化溢價
勞力士靠稀缺性維系地位,愛彼皇家橡樹靠設計破圈,證明“不可替代性”仍是硬通貨。
科技融合:不做“功能機”要做“藝術品”
寶格麗推出NFT腕表,百達翡麗聯名遊戲IP,用數字化打开年輕市場。
中國市場的新邏輯
Swatch需重新定位:要么下沉做潮流配飾(對標G-Shock),要么上探高端收藏,放棄“中間態”。
結語:一場關於“身份”的全球寓言
Swatch的困境,本質是全球化時代消費主權的轉移。當中國消費者從“符號崇拜”轉向“理性價值”,當智能設備顛覆百年工藝的定義,腕表行業必須回答一個終極問題:
5個爆款標題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標題:萬元手表賣不動?瑞士手表巨頭Swatch甩鍋給中國
聲明: 本文版權屬原作者。轉載內容僅供資訊傳遞,不涉及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請立即告知,我們將儘速處理。感謝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