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是永不停息的腳步,它帶走了我們,卻留下了歷史。
時間是永不停息的腳步,它帶走了我們,卻留下了歷史。
仰望星空不是浪漫的特權,而是人類最古老的衝動。
當哲學家康德寫下“世界上有兩件東西能震撼人們的心靈:
一件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標准;另一件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
人在浩渺時空中自處的兩個指引便已昭然揭示, 一個朝向宇宙,一個指向人心。
二者看似遙遠,實則密不可分。無論是向內生長,或是向外探索,無一不是人類的勇氣所寫下的注腳。
這也是爲什么宇宙星辰永遠會與人心深處共振。
68年前,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Sputnik 1)成功發射,標志着人類开啓太空探索的新紀元。
38.4萬公裏,是地球到月球的平均距離。
1969年,“阿波羅11號”(Apollo 11)在月球靜海着陸,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邁出了 “個人的一小步”,也是“人類的一大步”。
從探測飛行到登月,數十年,數十萬人,百萬個零部件……
以“光年”計的漫長旅程就是如此一小步一小步抵達的。
正如卡爾·薩根所言:
“從宇宙的角度來看,人類的關注無關緊要,甚至微不足道。
但這個物種年輕、好奇、勇敢,而且充滿希望。”
探索宇宙,是人類用回應虛無與渺小的方式。
博爾赫斯曾對宇宙如此假設:
“宇宙是一系列心理過程,其展开不在空間,而在時間中。”
在宇宙的時空概念下,地球只是一個孤獨的斑點,人類的歷史不過倏忽,而真正讓人類的時間簡史值得被銘記的,或許正是那些勇氣迸發的分秒瞬間。
展開全文
14秒能做什麼?
能讓一場太空災難由危轉安。
“休斯頓,我們遇到麻煩了。”
1970年,4月13日,美國休斯頓約翰遜航天中心控制中心收到宇航員傑克·斯威格特(Jack L. Swigert)發來的求救。
他與指揮官吉姆·洛威爾(James A. Lovell)、宇航員弗雷德·海斯(Fred Haise)正在執行阿波羅13號登月飛行。
這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第三次載人登月任務。
4月11日,休斯頓時間13:13分,他們成功發射升空。
飛行兩天後,航天器抵達近月環境。在按照標准程序啓動控制氧氣罐風扇的开關後,機組人員聽到一聲“相當大的巨響”—— 飛船上的一個氧氣艙爆炸了。
對飛船來說,氧氣艙是至關重要的燃料系統,一個氧氣艙爆炸,另一個氧氣艙中的氧氣也會泄露,意味着飛船的服務艙已然嚴重受損。
氧氣艙爆炸模擬畫面
“儀表上的數據顯示,飛船上的電力和氧氣馬上就要耗盡,指揮艙馬上就要癱瘓。”吉姆·洛威爾後來回憶道。
爆炸發生後的26秒,他們向地面任務控制中心發出求救信號。
登月飛行被迫中止,他們需要立即返回地球。
當時飛船離地球已經38萬公裏,正在月球引力下飛往月球。
想要返航,必須有足夠大的火箭推力。
最終他們決定在飛船繞過月球後,讓宇航員進入登月艙,登月艙原本是爲登月而准備的,如今成了他們重返地球的救生艇。
重返地球的路徑設計
由於這次飛行已偏離原定軌道,宇航員需要精確計時點燃發動機,以重新調整登月艙的方向,確保能沿着正確的航线返回地球。
因爲電力系統受損,宇航員只能依靠手動啓動發動機點火時間。
細微的誤差都會導致登月艙以錯誤角度進入大氣層,並帶來毀滅性的結果:
如果在進入大氣層時角度垂直,那么船艙會像流星般燃燼,如果角度過小,則會被反彈回太空。
最終,NASA將再入角精准推算到0.7°±0.2°範圍,這也意味着宇航員們需要一場精確到14秒的燃燒。
此前,他們爲盡可能節省能源,關閉了幾乎所有電源,包括連接數字計時器的线路。
在無垠太空中,時間難以捕捉,在沒有電子計時設備的情況下,如何精准計時?
宇航員佩戴了歐米茄(OMEGA)超霸腕表
所幸,NASA爲每位宇航員們配備了機械表作爲任務裝備,而這塊在千鈞一發之際救宇航員於水火之間的腕表,正是 歐米茄(OMEGA)超霸腕表——
這也是1965年以來NASA所有載人飛行任務的指定腕表裝備。
斯威格特用超霸腕表計時點火燃燒時間,洛威爾則以地球地平线爲參考,進行飛船的姿態導航和手動校准。
4月17日當天美東時間下午1點07分,他們着陸在南太平洋。
距離發射升空142小時54分鐘,阿波羅13號重返地球。
U-seath Lands成功地南太平洋
在寒冷、脫水、缺氧和恐懼中,宇航員成功着陸地球,而那塊歐米茄超霸腕表也如同他們一樣堅毅,不負所托,幫助他們安然回家。
正如洛威爾後來所說:
“我們用的是傑克手腕上的歐米茄超霸手表,而我必須控制飛船。
傑克控制發動機的點火時間,進行修正,確保我們安全返回地球。”
這一年,歐米茄超霸腕表被NASA授予“銀史努比獎”。
史努比在1960年代被NASA選爲“吉祥物”,“銀史努比獎”是NASA的至高榮譽,專門頒發給對對太空任務有傑出貢獻的人員。
歐米茄超霸腕表被授予“銀史努比獎”
14秒到底能做什麼?
或許在宇宙演變的尺度裏,它實在如同塵埃。可恰恰在宇宙裏,精確、精准是最基本的語言。
它是設備失靈、生死未決時唯一能確定的最終讀秒,將“墜落”改寫爲“着陸”;
是無法預判情境下,人類能夠把握的最小單位確定性和值得仰賴的勇氣瞬間。
要成爲一塊有資格進入太空、登上月球的腕表,走時精准還遠遠不夠。
1962年,隨着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John F. Kennedy)在萊斯大學宣布, “我們選擇登月。”
美國的太空競賽也拉开帷幕。從一架飛行器到一塊腕表,事關太空,不容忽視。
1962年,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在萊斯大學演講
1964年,飛行任務主任迪克·斯雷頓 (Deke Slayton) 發布了一份內部備忘錄,稱“雙子星”(Gemini)和“阿波羅”(Apollo)飛行機組需要一款 高度耐用且精准的計時腕表。這是來自宇航員的訴求。
在美國首個載人航天計劃“水星計劃”(Project Mercury)結束後,他們就提出希望能統一分配一款性能可靠的腕表作爲飛行裝備以應對不時之需。
斯雷頓向多家制表品牌發出採購需求,希望他們提供 “高品質的計時表”。
計時表要能作爲航天器計時設備的備用設備,來完成對時間要求嚴格的操作和實驗任務。
僅有四個制表品牌作出回應,其中包括歐米茄。
NASA要求每家公司郵寄“三枚計時腕表”,歐米茄提供了 超霸ST105.003。
它將同其他品牌的腕表一起接受嚴苛測試,如同宇宙飛船上的其他硬件設備一樣,腕表也必須通過 NASA 安全性、可靠性及質量管控部門的資格認證。
負責測試這些腕表的是NASA工程師詹姆斯·拉根 (James Ragan) 。
還沒正式开始測試,拉根就淘汰了一款,“它是懷表,而我們需要的是腕表。”
剩下的3個品牌的腕表進入後續測試,想要獲准參與NASA所有載人航天飛行任務,就必須通過極爲嚴苛的11項測試,包括一系列的高溫測試、低溫測試、真空測試、溼度測試、腐蝕測試、抗撞擊測試、加速度測試、低氣壓測試、高氣壓測試、振動測試、噪音測試。
腕表必須經過重重測試考驗
拉根後來受訪時說,所有測試環境中,“最糟糕的莫過於 高溫測試。 ”
這也是測試的第一項。
在這項測試中,腕表要連續48小時暴露在70攝氏度環境下,隨後在部分真空的環境下,經受30分鐘93攝氏度的高溫考驗, “這對任何東西來說都很艱難,更不用說是腕表了。”
另外兩個品牌的腕表未能通過測試,其中一款的表鏡在測試中變形脫落。唯一還能正常運轉的就是歐米茄超霸腕表。
拉根忍不住擔心:
“我不確定我們是否能找到一個能同時滿足所有條件的腕表。”
那塊歐米茄超霸腕表在零下18攝氏度低溫裏經受了4小時的考驗;
扛過了15次真空室內加熱後立即冷凍至零下18攝氏度;
在70 攝氏度的純氧環境中放置48小時仍保持光澤;
在溼度爲95%、溫度範圍爲25至70攝氏度的環境下,它也經受了10個24小時的循環考驗。
一同接受溼度測試的另一款品牌腕表在這個環境下,機芯完全停止運轉。
作爲一枚要踏上太空之旅的腕表,撞擊、加速度、氣壓急劇變化、振動和高強度噪音環境也是它的必經之路。
拉根模擬了太空飛行的嚴苛環境,讓腕表承受了6個不同方向的6次40G的撞擊力, 這種撞擊力就相當於一個60公斤的成人在瞬間承受2400公斤的重量。
正在進行多項測試的歐米茄超霸腕表
在加速度測試中,模擬航天器的三軸加速度,讓腕表在5分鐘內加速至7.25G,隨後加速至16G,持續測試30秒。
同時,振動測試也模擬了航天器發射時的極端振動。
腕表還需承受130 分貝的噪音測試,在40至10,000 赫茲頻段區間,持續30分鐘。
太空艙如果失壓,也會遭遇高氣壓或低氣壓,腕表可能面臨堪比高壓鍋工作時內部的高壓環境或近乎真空的極端情境。
歐米茄超霸腕表“安全”過關。
它是唯一一款通過所有嚴格測試的腕表。
拉根懸着的心放了下來,“我十分驚訝,居然有腕表能夠通過這一系列的測試。
這些測試環境實際上是爲了航天器上裝配的硬件而設計的,想要通過測試非常困難。這已經是測試航天器硬件設備的極限環境了。”
而歐米茄超霸腕表還需要最終也是最關鍵那一票。
在未告知測試結果的前提下,拉根請宇航員們測評三款腕表。
他們全體一致把超霸腕表作爲首選,因爲它更精准、可靠、讀時更清晰、且操作更便捷。
1965 年 6月愛德華·懷特 (Edward White) 佩戴超霸腕表執行“雙子星” 4號任務,實現了美國首次“太空漫步”
1957年,初代超霸腕表誕生時是用作賽車手的速度計時,所以超霸腕表的諸多設計都爲了滿足極限運動條件下的便利精准。
無論是1965 年通過NASA 測試的 超霸ST 105.003腕錶,還是隨後伴隨人類迄今爲止的6次登月任務的超霸月球表,都延續了超霸腕表的經典設計, 表盤時標有夜光效果,哪怕在漆黑太空中,依然保證讀時清晰。
超霸 ST 105.003腕表表背細節
尺寸適中的計時按鈕,讓宇航員即使佩戴厚實手套也能輕松操作。
採用一體式導柱輪系統的321機芯則成爲精准的注腳。諸如有機玻璃表鏡、O型墊圈和著名的Naiad防水表冠等設計也讓這款腕表具備出色的韌性、耐衝擊性和密封性。
1965年3月1日,就在拉根將所有結果反饋給相關部門後的三周,歐米茄超霸腕表成了“獲准參與NASA所有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的指定裝備”。
1965年,歐米茄超霸腕表成了“獲准參與NASA所有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的指定裝備”
執行過“雙子星”“阿波羅”任務的宇航員托馬斯·斯塔福德(Thomas Patten Stafford)曾說:
“我在執行太空飛行任務時,佩戴兩枚歐米茄超霸腕表。
一枚用於記錄任務實耗時間,另一枚用於顯示休斯頓時間。”
後來拉根曾透露,因爲擔心沒有腕表能通過嚴苛測試,他甚至找了某種豁免條款。
但在浩瀚宇宙中,時間不只是流動,更是被信任的存在。
要守護其偉大,必定不可妥協,必要以長期專注和極致求索去接近時間的永恆。
這也是歐米茄超霸腕表從問世之初就鐫刻在每個細節的原則。
它或許不是爲太空而生,卻仿佛做好了一切無盡探索的准備。
不論是在賽車跑道還是宇宙太空,正是因爲不妥協地對待每一個細節,才能實現“抗壓、精準、可讀性強”的追求,從售賣店鋪走向賽道、太空、登上月球,更趨近於光。
只有真正專注每一秒的人,才值得托付每一秒。
真正偉大的作品,既要經得住時間,也要配得上未來。
在每一秒的精准背後,有一個始終存在的問題——
當技術與時間同步向前,一枚經典腕表,是否還能繼續陪伴人類,踏入未知?
歐米茄用行動回答了這個問題:
不只是復刻過往榮耀,仍在不斷革新,讓經典在每個時代都重新發光。
保持一貫經典設計的超霸腕表
1965年3月23日,獲得NASA的資格認證不久後, 歐米茄超霸腕表ST105.003腕表就參與執行“雙子星”3號任務,首次正式進入太空。
1969年7月21日,它又伴隨着人類首次登上月球。
1972年12月7日,由尤金·賽爾南率領的“阿波羅17號”任務中,超霸腕表依然發揮重要作用。
宇航員們佩戴着它進行熱對流和流動對流實驗。
返回地球後,服務艙艙長將自己的超霸腕表和官方裝備一並帶回……
阿波羅17號也是迄今人類登月史上最後一個腳印,而超霸腕表共計參與了6次登月任務,是名副其實的“月球表”。
直到今天,在國際空間站執行任務的宇航員,依舊佩戴的是超霸腕表。
隨着人類探索的步履不停,歐米茄超霸系列腕表也迭代不止。
2020年,歐米茄推出超霸系列321精鋼款。
靈感就源自1965年通過NASA測試的第三代超霸腕表。
超霸系列 321 精鋼款
39.7毫米精鋼表殼搭配黑色拋光陶瓷表圈,搭配白色琺琅測速刻度,更具時尚年輕氣息。
黑色“階梯式”表盤承襲了原型表款的設計,時標的夜光塗層升級爲更現代的Super-LumiNova夜光塗層,腕表沿用原型表款計時按鈕的設計,述說着永遠的經典。
透過藍寶石玻璃表背,321機芯精密的運轉一如當年。
超霸系列月球表
而“阿波羅11號”宇航員登月時佩戴的第四代超霸腕表在如今的超霸專業月球表上可以看到它的風採。
特別是黑盤精鋼款,表盤上刻印着1964 年起新設的“Professional”字樣。
這款腕表搭載的機芯則是321機芯最新的衍生版本—— 歐米茄3861至臻天文台機芯。
相較以往,在動力儲存、精准性和防磁性能上都得到了提升。
同時,3861機芯採用了具有革命性意義的歐米茄同軸擒縱系統和 Si14 硅材質擺輪遊絲,防磁性能高達15,000高斯。
從設計到機芯,歐米茄超霸系列腕表的每一次升級都在詮釋着:
時間的循環,不是重復,而是延續;
不是守着過去的一秒,而是走向未來的每一秒。
這不僅是一枚腕表的命運,也是人類與時間握手言和的方式:
如果注定要在人生旅途上埋頭趕路,也請記得擡頭仰望星空。
作者| 毛毛
標題:14秒能做什么?永不放棄
聲明: 本文版權屬原作者。轉載內容僅供資訊傳遞,不涉及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請立即告知,我們將儘速處理。感謝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