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蕭採薇/台北報導
第五屆「傑出影視聽工作者聯合頒獎典禮」,28日在國家影視聽中心舉行。本次楊士琪紀念獎由《由島至島》導演廖克發獲得,他感性致謝所有前輩,並透露頒獎人、也是他恩師的資深剪接師廖慶松,當年在拍攝《悲情城市》時,因為題材敏感是「禁片」,都得要偷運拷貝出國。
廖克發表示:「那時電影題材還沒過審,那年代也沒有數位電影包,每個電影工作者都要親自運送,回國後還要承擔風險,但這就是電影人的執著。」,他感性告白:「他們用電影告訴我,創作,不要輕易妥協。」
「傑出影視聽工作者聯合頒獎典禮」致敬來自電影、電視及廣播三個專業領域的工作者,並在一年一度的盛會中「翻轉舞台」,讓社會大眾看見那些默默耕耘的幕後藏鏡人,以掌聲感謝他們的貢獻,也讓有志投入影視聽產業的年輕世代找到學習與仿效的典範。
影視聽中心褚明仁董事長頒發「年度影視聽遺產保存貢獻獎」,給投入產業近七十年的張宗榮。少年時期就在九份昇平戲院擔任電影辯士的他,以精湛口才為彼時的觀眾帶來即場解說。之後更投身台語廣播、電視戲劇製作,更在閩南語連續劇《俠士行》以「錢來也」的角色紅遍大街小巷。去年,張宗榮先生將多年來製作的廣播電視節目專業母帶、劇本等創作文物捐贈給影視聽中心,為影視聽文化發展留下重要見證,也為人生留下精彩故事。
「傑出編劇工作者」由台灣資深編劇杜政哲拿下。代表作有《流氓教授》、《光陰的故事》、《16個夏天》、《華燈初上》等劇,是金鐘獎常客、也曾以《我喫了那男孩一整年的早餐》入圍金馬最佳改編劇本獎,2024年的編劇作品《有生之年》更成為當年度現象級台劇。
杜政哲上台致詞表示:「這個獎是編劇同業推舉出來的,我覺得意義特別重大。我很早就寫劇本了,從三台剛開始、還沒有民視的時候。但我自己很喜歡工作啦,我應該不會退休,到死之前都不會退休!」他更直言,近幾年最有成就感的一件是就是成立了編劇公司,讓編劇也可以享有勞健保、年休和員工旅遊,「我不知道這件事在台灣可以發揮多大的作用,但在我還有能力的時候,我都希望把我可以幫助到的,盡量傳承下去。」
「最佳新導演」則是以首部長片《春行》獲得各界好評的雙導演組合彭紫惠、王品文獲得。兩人用超16毫米底片拍攝,讓一對中年夫妻訴說生命無常的無奈和遺憾,唯美細緻的鏡頭語言在國際間贏得關注,世界影人再次肯定台灣潛力無限的創作能量。王品文感性發表感言:「在拍攝電影以前,我們想問的是:電影是什麼?現在我認為電影是一種持續的行動。」同時表示希望這個獎能在今天獻給在創作道路上,依然在掙扎前行的創作者們。
標題:為幕後藏鏡人獻掌聲! 《悲情城市》曾是禁片「偷渡出境」歷程曝
聲明: 本文版權屬原作者。轉載內容僅供資訊傳遞,不涉及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請立即告知,我們將儘速處理。感謝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