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日本新任首相高市早苗在國會大聲喊出”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明確暗示將軍事介入台海。同年,極右翼”參政黨”憑藉美化侵略戰爭的言論在參議院選舉中拿下18席。這一幕幕場景,讓人不寒而栗——因為18年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曾在北京警告:”日本遲早會再次走上軍國主義老路。”如今預言成真,這位2023年去世的反戰作家,生前究竟看到了什麼?
![]()
一個日本人在中國講台上的警告
2006年9月10日,北京大學附屬中學的禮堂裡,71歲的大江健三郎站上講台,用顫抖的聲音說出了一句震驚所有人的話:”現今,日本的民粹主義越來越明顯,日本可能將重複歷史!”
這位199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不是來講文學的,而是來發出預警。 “日本正在走向孤立,日本民眾對歷史的遺忘令我深感不安,日本正在往鎖國的大道上狂奔。”他的聲音在禮堂裡迴盪。
![]()
幾天前,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演講中,他用了一個更尖銳的標題——”始自於絕望的希望”。他毫不客氣地指出:日本政府正在美化侵略歷史,靖國神社里供奉著14名甲級戰犯,而日本首相卻一次次參拜。
“殺戮與貪婪換不來強大與富足,那些只會讓整個國家與民眾變成慾望的奴隸。”這句話像一把鋒利的刀,直接刺向日本右翼勢力的要害。
那次訪華最動人的一幕發生在魯迅紀念館。當攝影師安排大家在魯迅先生的大理石坐像前合影時,大江健三郎突然不見了。大家轉身尋找,卻發現這位71歲的老人正埋頭蹲在坐像右側,淚流滿面。
![]()
“十二歲時第一次閱讀的魯迅小說中有關希望的話語,在將近六十年的時間內,一直存活於我的身體之中。”大江後來說,”沒有魯迅等中國作家,就沒有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大江健三郎。”
一個日本知識分子在中國作家的塑像前痛哭——這背後藏著的,是他對本國正在復甦的軍國主義的深深恐懼和愧疚。
在演講最後,大江健三郎引用魯迅的名言:”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他對台下的中國學生說:”唯有你們這些年輕人與東京的年輕人實現真正和解,並展開友好合作,魯迅的話語才能成為現實。”
![]()
但2006年的大江健三郎沒有想到,18年後,他擔心的一切正在變成現實。而他自己已在2023年3月3日因衰老去世,享年88歲。
預言正在一步步成真
2024年的日本國會,新任首相高市早苗用清晰而堅定的聲音說出了那句話:”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關係到國家存亡!”這不是外交辭令,而是在明確暗示——日本準備軍事介入台海。
更可怕的還在後面。 2024年7月的參議院選舉中,”參政黨”這個極右翼團體橫空出世,憑藉一套令人震驚的歷史敘事拿下18個議席。他們公開宣稱要”恢復日本傳統價值觀”,主張”日本人優先”,甚至美化侵略戰爭,稱那是”幫助亞洲國家擺脫殖民統治”。
![]()
18個席位說明什麼?說明大江健三郎擔心的”民粹主義抬頭”,已經不是擔心,而是現實。
更讓人不安的是日本在軍事化道路上越走越遠。 2022年,日本政府宣布大幅增加防務預算,購買了美國的戰斧巡航導彈。這種射程達1600公里的武器可不是用來”自衛”的,完全可以攻擊鄰國本土。和平憲法還在那裡掛著,但戰斧導彈已經運到了。
歷史教育的倒退更加可怕。日本歷史教科書裡,南京大屠殺被描述成”戰爭中的意外事件”,受害者人數被大幅縮水。 “慰安婦”這個詞,在一些版本的教科書中乾脆消失了。
大江健三郎曾憤怒地說:”如果你連詞都不敢用,那就說明你根本沒認過錯。”
![]()
東京九段北的靖國神社”遊就館”裡,歷史敘事顛倒黑白:甲午戰爭被說成”幫助朝鮮獨立”,南京大屠殺的遇難者被污衊為”偽裝平民的中國軍人”,九一八事變被描述成”進城尋找失踪士兵”。
2024年春季,30多名日本國會議員集體參拜靖國神社。有議員在社交媒體上公然宣稱甲級戰犯是”為國捐軀的英雄”。
這一切,大江健三郎在2006年就預見到了。他在《沖繩筆記》中揭露,二戰末期許多平民是在軍方強迫下”自殺殉國”的。這本書出版後,日本右翼立即把他告上法庭。官司打了近三年,2008年大阪地方法院駁回了原告的訴求。但這場訴訟本身就說明——有人不想讓真相被說出來。
![]()
2004年,看到日本政府開始討論修改憲法第九條,大江健三郎和9名知識分子成立了”九條會”,通過演講和寫作捍衛和平憲法。可惜,2014年安倍晉三內閣還是通過了”解禁集體自衛權”的決議。憲法第九條還在,但已經被架空了。
一個作家一生的抗爭與未竟的希望
要理解大江健三郎為什麼如此痛恨軍國主義,就要回到1935年。那一年,他出生在日本四國島的小村莊。10歲那年聽到天皇宣布投降的廣播,戰敗後的日本一片狼藉,那種社會崩塌的景像在他幼小心靈裡埋下了對戰爭的深深恐懼。
更重要的是,他的母親偷偷塞給他一本《魯迅文集》。就是這本書,讓這個日本孩子第一次知道被侵略的中國人民承受著怎樣的痛苦。 《孔乙己》《故鄉》裡的人物讓他意識到:戰爭摧毀的不僅是建築和身體,更是人的尊嚴。
![]()
1958年,23歲的大江發表短篇小說《飼育》,講的是戰爭期間日本人如何虐待黑人戰俘的故事。這部把人性醜陋扒得血淋淋的作品,讓他一舉獲得芥川文學獎。從那時起,他就沒停止過用文字戰鬥。
1960年6月,25歲的大江作為日本文學代表團中最年輕的作家第一次訪華,受到了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接見,也見到了郭沫若、巴金、老舍、茅盾這些文學大師。在中國,他參加了反對日美新安保條約的集會。那時他就清醒地意識到:如果日本繼續走軍事化道路,遲早會重蹈覆轍。
1994年,大江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在斯德哥爾摩的獲獎演講中,他說了一段讓世界震驚的話:”日本人渴望重生的道德支柱,是民主的理念和永遠不再發動戰爭的決心。矛盾的是,日本人民和國家並非無辜,而是被他們自己過去侵略其他亞洲國家的歷史所玷污。”
![]()
這段話在日本國內引發爭議,有人罵他是”叛徒”。大江沒有理會這些攻擊。2006年第五次訪華時,他特意參觀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並與倖存者座談。那次見面,他一直在流淚。
“如果政府一味漠視歷史,只會將年輕人的未來推向危險境地。”他對中國年輕學生說,”我希望新一代的年輕人能接受教育、深刻反省自身,愛好和平。”他更期盼日本能與被侵略的國家和解:”或許路會很艱難,耗時會很長,但我依然會等待著。”
可惜,他沒有等到那一天。 2023年3月3日,88歲的大江健三郎因衰老去世。中國外交部表示:”大江先生的很多作品反映了日本社會良知對侵略戰爭的反思、對客觀歷史的捍衛和對人類和平的追求。”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評價他:”大江先生在大是大非問題上愛憎分明,絕不曖昧。他是那種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作家。”
但如今,當我們看到高市早苗在國會喊出”台灣有事”,看到極右翼政黨在選舉中獲勝,看到日本年輕人對歷史的無知和冷漠,我們不得不承認:大江健三郎2006年的警告,正在一步步變成現實。
“日本可能將重複歷史”——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一個終生反戰的知識分子,用88年人生得出的沉痛結論。
歷史不會重演,但總是驚人地相似。 1920年代的經濟危機、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帶來金融、農業、工業的全面重創。在絕望中,民粹主義和極端國家主義抬頭,最終把日本推向侵略戰爭的深淵。
![]()
如今,我們看到同樣的苗頭:經濟停滯、民粹主義、歷史修正主義、軍事化……這些元素正在日本社會重新集結。當戰斧導彈取代和平誓言,當”日本人優先”的口號響徹議會,當年輕人連南京大屠殺都不知道時,這個國家離重複歷史還有多遠?
大江健三郎用生命守護的價值正在失去。但歷史的教訓不能被遺忘,文明的防線需要每個人去守護。這位終生反戰的日本老人雖已離世,但他的警告應該被銘記——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而背叛歷史的代價,是讓悲劇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