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打完“飛機” 後睡得更香? 3 個科學原因說透,別再瞎猜了

不少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晚上有過自我慰藉(俗稱“打飛機”)後,躺下沒多久就能進入深度睡眠,甚至比吃助眠藥還管用。明明只是滿足了生理需求,怎麼會和睡眠質量掛鉤?其實這不是巧合,背後藏著身體的3 個“睡眠助力機制”,今天就用通俗的話講清楚。

原因1:激素“換擋”,從興奮變鎮靜

我們的身體裡,有一套“興奮- 鎮靜” 的激素平衡系統,而自我慰藉的過程,會讓這套系統完成一次“溫柔換擋”。

當有生理需求時,身體會分泌腎上腺素、睾酮等“興奮激素”,讓人保持亢奮狀態;但在達到快感後,身體會立刻切換模式—— 大量釋放催產素催乳素。這兩種激素堪稱“天然安眠藥”:催產素能緩解焦慮,讓人產生安全感,就像被擁抱時的放鬆感;催乳素則會直接抑制大腦的興奮中樞,降低神經活躍度,讓人從“精神緊繃” 慢慢過渡到“想睡覺” 的狀態。

有研究發現,完成自我慰藉後,人體內催乳素的水平會比平時高出2-3 倍,這種激素變化可持續1-2 小時,剛好為深度睡眠打下基礎。就像網友說的:“之前熬夜到兩三點都睡不著,有次之後躺下不到10 分鐘就迷糊了,連夢都沒做。”

原因2:壓力“清零”,焦慮被“帶走” 了

現代人睡不好,很多時候不是身體累,而是“心理累”—— 白天的工作壓力、人際關係煩惱、沒完成的任務,都會在晚上鑽進腦子裡“打轉”,讓人越想越清醒。而自我慰藉,恰好是一種“快速解壓法”。

首先,這個過程能讓注意力從“煩心事” 轉移到“身體感受” 上,相當於給大腦做了一次“短暫放空”;其次,快感來臨時,身體會釋放多巴胺(快樂激素),這種物質能直接抵消焦慮情緒,就像給心裡的“壓力氣球” 放了氣。

比如有人分享:“加班到凌晨,滿腦子都是沒改完的方案,越想越煩。之後躺下來,突然覺得那些煩惱好像沒那麼重要了,心態放鬆後很快就睡著了。” 其實就是壓力被激素“中和” 後,大腦終於能放下負擔,進入睡眠模式。

原因3:身體“輕裝”,肌肉和神經都鬆了

別看自我慰藉不需要劇烈運動,它其實也是一種“輕度身體消耗”—— 過程中會用到腹部、盆底肌等肌肉,神經也會保持一定的活躍度。就像做了10 分鐘的輕度拉伸,結束後身體會自然產生“放鬆感”。

尤其是平時久坐、肌肉僵硬的人,這種放鬆感更明顯:原本緊繃的腰背肌肉會變軟,神經也從“高度警覺” 狀態切換到“休息模式”。就像跑完步後容易累一樣,身體在“輕度消耗” 後,會更渴望通過睡眠來恢復,這種“自然的疲憊感”,比強迫自己睡覺要管用得多。

這3 個提醒,別忽略

雖然自我慰藉能助眠,但想讓效果更好、不傷害健康,這幾點要注意:

  1. 別“硬熬” 等需求:如果已經很困了,別特意熬到有需求再行動,否則可能因過度疲勞反而影響睡眠;
  2. 控制頻率,避免“反效果”:如果次數太多,身體會因過度消耗出現乏力、精神差,反而導致第二天睡不醒;
  3. 注意環境舒適:盡量在安靜、光線暗的環境下進行,結束後別刷手機—— 否則手機藍光會抑制褪黑素分泌,抵消助眠效果,白忙活一場。

其實,自我慰藉是正常的生理需求,它能助眠也是身體的自然反應,不用覺得“不好意思” 或“有負罪感”。只要掌握好“適度” 原則,它就能成為改善睡眠的“小幫手”。

分享你的喜愛